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一、什么是伤寒六经?它在临床上有什么使用价值? 伤寒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是对外感疾病的辨证施治纲领,而且对临床各科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伤寒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但两者又有所不同.《素问·热论》中的六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创新、完善了《黄帝内经》六经理论,并创造出与《黄帝内经》不同的六经辨证法则。关于六经辨证的理论溯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六经辨证源于《素问·热论》《灵枢·经脉》,一说六经辨证源于《伊尹汤液》。六经辨证理论传承至今,经历了宋代的启蒙期、清初期的崛起期、清中后期的坚守期、近代的复兴期、现代的发展期。六经辨证的传承是多方面的综合体,只有认清其源流与传承,才能抓住六经辨证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伤寒论》是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纲领的。可是,前人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问题颇多争论。笔者通过学习,认为《伤寒论》六经的实质乃是指脏腑经络及其气化而言。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素问、热论》指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相似文献   

4.
从名称的异同、六经论证的区别、六经预后思想的异同三个方面,阐述了《伤寒论》与《素问·热论》的渊源关系。认为对外感病的论治,《伤寒论》继承了《内经·热论》的基本理论,又结合临床实际对其进行了完善与发展,既源于《内经》,又高于《内经》。  相似文献   

5.
<正>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基础的。六经是什么?历代医家争论很多,有以经络来解释,有以脏腑来解释,有以气化来解释,有以证候分类来解释,各从不同的角度对《伤寒论》的六经做了探讨,虽然各有一定理由,但是都不全面。那么应当怎样来看呢?祖国医学的理论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也不例外。仲景自序中提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说明《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继承了《内经》有关六经的理论,而且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内经》。因此,《伤寒论》的六经包括了《素问·热论》中六经热病的证候分类、治疗及传变的精神,也有《灵枢·经脉篇》中手足六经的循行及病证的部分内容。《素问·六微旨大论》的六气标本中见的概念在《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六经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纲领,它继承于《内经·素问·热论》六经。所以,准确理解《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的异同是学习《伤寒论》六经概念的首要前提。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管见。 《伤寒论》六经以脏腑、经络、气血等为物质基础,其中脏腑是核心,阴阳之胜复消长是辨证之纲,并脉证合参,结合自然界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距今约1600余年。《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药科学之大成,并结合作者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继《素问·热论》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六经病辨证理论,以阐述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笔者试图对仲景怎样应用解表法,即汗法,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从模糊理论看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伤寒论》六经的生理、病理等方面论述了六经辨证的模糊性,认为这种模糊性是《素问·热论》的二值逻辑向多值逻辑思维方式的发展,模糊和精确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矛盾对立关系,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的,而精确性则是相对的,是模糊性的特例和体现。思维的所谓“活性”问题,归根到底是模糊识别、模糊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思维机制问题。对这种思维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对六经实质的探索,并使《伤寒论》辩证论治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一、《伤寒论》六经与《内经》中的六经有何异同之处?《伤寒论》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它在当前中医学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内经》中六经的名称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主要有四方面的含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二)六气的代名词,(三)外感热病的六经分证,(四)对脉象及其部位的区分。《素问·热论》以六经作为外感热病的分证提纲,论述了六经证候,指出了外感热病的传变为日传一经,其顺序如上述六经名称的排列,但仅论及六经的表实证和里实热证、未提及到虚证,寒证,治疗方面只提及汗、下二法,未列具体的方药。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渊源符合《素问·热论》及其五运六气思想,包括了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经络辨证等。伤寒六经的传遍顺序是外感"寒邪"侵犯人体的传遍顺序,治疗遵循三阳可发汗,三阴可消泄的原则。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方法和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1 保胃气在<伤寒论>中的重要地位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根据<内经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邪正斗争为纲,归纳、总结、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被历代医家尊为医中之圣.  相似文献   

12.
阳明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正邪相争激剧,呈热势亢盛的反应阶段。《伤寒论》承《素问·热论》之六经,以其中的阳明来表征热病之阳亢热盛病候最为惬意。六经原以三阴三阳来说明自然界和人体气血之阴阳消长规律,热病时的病理演变过程也与六经相应合。“阳明”,是“两阳合明”的“二阳”,内外皆阳,表里皆热。当然,此时人体阳气损耗也最大。刘熙《释名》谓“阳”为:“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划分六经,其本于《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然溯源于《易》旨.即如《易经》八卦次序中,首冠乾(三)坤(三)指明天地之阴阳,变化之父母.  相似文献   

14.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它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虽然在《伤寒论》原文中没有六经之名,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的提法,但每经病的症状又确与经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机能有关,通过后世医家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将其称为六经病症。又由于六经不是单纯地用经络、气化或脏腑等某一方面来概  相似文献   

15.
任何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继承性,中医学也是如此。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就是继承了《内经》有关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二者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本文拟从《热论》六经分证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与经络学说的关系,《热论》与《伤寒论》的关系方面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16.
<正> 有人提出就《内经》而言,少阳在六经中的位置似有矛盾。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当在太阳、阳明之间,而《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少阳又当在阳经之末,阴经之前。历代《伤寒论》注家有持前说者,有持后  相似文献   

17.
《素问·热论》、《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都是治疗热病的专著,其理论经验经过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为大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对于外感病的辨证认识,从《素问·热论》的肇始期,经过《伤寒论》的发展期,直到《温热论》的成熟期,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由开始的“热病”统称为“伤寒”,到宋元以后“温病”逐渐分立,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得到了不断的补充与发展,从而总结归纳为寒、温、湿三大类疾病,创立了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三种辨证方法。然而人们的认识并未到此结束,自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六经,是指导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的核心,故欲研究《伤寒论》,首须弄清《伤寒论》六经的本义。诚如恽铁樵氏在《伤寒论研究》中所指出:“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自宋·成无己始,历代医家由于各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去研究六经,故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为了深入探索仲景学说的奥秘,对《伤寒论》六经澄本清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发《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认识论的方法,追溯《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认识以及脏气法时的思想,并借此论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结果]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拥有两套三阴三阳系统——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和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分别源自《内经》中的《素问·热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属于"天之阴阳",必须"先立其年,以明其气",而知其年运气之变化;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属于"人中之阴阳",用于阐述人体发病及发病部位、疾病发展趋势,其中有阳仪系统、阴仪系统、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之别。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客气"而外感六淫;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主气"而脏气法四时。[结论]《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源自《内经》相关理论。明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对于正确理解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具有很好的学术、临床与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