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颈部淋巴结结核CT诊断的认识。方法:女性15例,男性7例。CT平扫22例,增强扫描19例。结果:22例均为多个淋巴结同时受累(100%)。以中下颈及颈后三角区受累最常见,Ⅳ区 锁骨上区占86.4%,V区占63.6%。CT增强扫描分4型:1型:均匀强化;2型:薄环状强化;3型:花环状强化;4型:不均匀强化。各种增强类型可同时存在,二种及二种以上增强类型同时存在占86.4%,淋巴结融合占68.2%。结论:CT增强检查能清楚显示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的数目、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多种增强类型同时存在反映不同时期病理改变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40
目的:评价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在CT,特别是增强CT扫描时的表现。方法:对17例经手术、穿刺活检和(或)临床抗结核治愈证实的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作了影像学分析,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6-74岁,平均45.9%;全部病例均作了胸部平片和CT扫描,6例作了增强CT扫描。结果:胸部平片仅发现右上纵隔肿块和(或)右肺门肿块者6例,CT则在17例中共发现37个纵隔和(或)肺门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位于2R和(或)4R者共22个(59.4%),平扫时淋巴结内呈不均匀低密度者30个(81.1%),6例16个淋巴结增强扫描均呈边缘环形强化(100.0%)。结论:CT,特别是增强CT扫描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腮腺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腮腺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的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术前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复习CT扫描结果 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9例中发生于左侧7例,右侧2例.8例位于腮腺浅叶,1例累及腮腺深叶.病灶呈肿块型8例,数目1~4个,直径2.7~5.3 cm.浸润型1例,直径3.4 cm.CT平扫病灶5例密度均匀,边缘光整,4例病灶内旱斑片状低密度影,其中2例边缘模糊.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度均匀强化3例,环形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1例,花边状强化1例.病灶向周围浸润6例.同侧颈部出现增大淋巴结2例.结论 腮腺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多样化,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认识腮腺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确诊仍依靠病理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4.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核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2例颈部肿块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15例为颈部淋巴结结核,女9例,男6例,年龄20~38岁。4例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瘤;3例为颈部淋巴瘤。结果: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下、中组及颈后三角淋巴结与淋巴性肿瘤有区别。根据颈部淋巴结核CT扫描的形态,密度及周围脂肪间隙的情况,可反映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病理改变。结论:CT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及周围情况,尚可以反映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诊断腹腔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抗痨治疗确诊的腹腔结核16例CT表现,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0~66岁,平均36.4岁。结果腹腔淋巴结肿大(n=11),肠系膜肿块(n=6),腹水(n=6,多为限制性),网膜增厚(n=7),肠壁增厚(n=6),胸水(n=2),胰腺结节(n=1)。腹腔淋巴结肿大(以肠系膜、胰周淋巴结为主),主要表现为因中央干酪样坏死而呈环形或多房样强化,并有部分淋巴结钙化,且腹腔淋巴结受累程度明显重于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性腹膜炎时腹水密度较高,系膜、网膜上有斑片状及结节状病灶,肠曲粘连固定。结论密切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CT表现,有望提高腹腔结核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周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分析MSCT在胰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或穿刺组织病理学证实,且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胰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3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行MRI扫描。结果 33例患者中4例仅累及13组(胰头后淋巴结)淋巴结,29例累及多组淋巴结区。25例CT平扫表现为胰周结节状、团块状低密度影,密度不均,部分融合,增强扫描呈边缘环形强化,内部呈渐进性“分隔样”及“蜂窝样”强化。3例CT平扫表现为胰周软组织结节影,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5例CT平扫病灶内伴有结节状、斑片状钙化。结论 胰周淋巴结结核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8.
9.
腹腔及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腹腔及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以提高该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本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腹部淋巴结结核19例,在多层螺旋CT强化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类型、优势解剖分布以及淋巴结外器官病变的强化特征。结果94.7%淋巴结结核呈典型的环状强化,仅5.3%增大的淋巴结呈均匀强化。腹部淋巴结结核常优势地累及肠系膜(73.7%)、门腔间隙(63.2%)、肝十二指肠韧带(57.9%)、肝胃韧带(47.4%)和腹主动脉周围上部淋巴结(47.4%)。9例(47.4%)脾增大,其中5例(26.3%)脾内有多发低密度灶,病灶周边强化;6例(31.5%)腹腔积液;3例(15.8%)大网膜、肠系膜和壁层腹膜广泛结节样增厚。结论结核累及腹腔及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0.
脾脏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脾脏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所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确诊的10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 (1)粟粒型脾结核4例,CT表现为脾脏弥漫性肿大,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脾结核4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结节灶,病灶常伴有粉末状或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3)脓肿型脾结核2例,CT表现为多个干酪性结节灶相互融合,液化坏死形成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强化,周围可伴有卫星灶.其中6例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部分有融合,增强呈典型环状强化.结论 各种类型脾结核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脾结核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器官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明确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器官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累及腹部器官的血行播散型结核11例,行腹部CT增强扫描,在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和分布,以及受累肝、脾和肾脏内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结核灶周边强化特点。结果 血行播散型结核优势地累及小网膜、肠系膜、胰周以及腹主动脉周围上、下部淋巴结。10例(90.9%)受累淋巴结增大呈环状强化,周边强化的淋巴结易形成多房样征象。10例(90.9%)肝脏呈均匀密度增大,11例(100%)脾脏呈不均匀密度增大,内有散在低密度灶,直径0.3~2.5cm,病灶周边有强化。6例(54.5%)肾脏受累(双侧2例,单侧4例),肾实质内有低密度灶,灶周强化。结论 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存在优势解剖分布,同时肝脏多呈均匀密度增大,脾呈不均匀密度增大,这些特征与感染途径及结核灶的病理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2.
颈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高对颈淋巴结结核的认识和CT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经CT检查的颈淋巴结结核33例,与同期颈肿块(除颈器官肿瘤外)49例作CT对照研究,均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结果:(1)结核发病中位年龄29.2岁,明显年轻于恶性肿瘤组(556岁)。(2)结核淋巴结坏死率和包膜高度强化率均高达81.82%,结内坏死面积(≥1/2)者达7576%。(3)本文依颈淋巴结结核的CT形态分布提出分型:单纯型(Ⅰ-Ⅳ)、混合型:单纯型又可分为Ⅰ型(单个淋巴结,直径<20mm)、Ⅱ型(串珠型)、Ⅲ型(多房型)、Ⅳ型(融合呈大单房或单个直径≥20mm)。其中Ⅱ型具诊断特异性。结论:CT对颈淋巴结结核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明肾上腺结核的CT表现并估价CT诊断的可能性。回顾性复习了10例肾上腺结核的CT检查所见。CT检查,肾上腺结核依病期而有两种不同形态学复习:双肾上腺增大,内含低密度区,并呈状强化;双肾上腺部分或完全钙化。CT检查对肾上腺结核具有诊断价值,多数病例结合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可获得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腹部恶性淋巴瘤螺旋CT表现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明确腹部恶性淋巴瘤的螺旋CT强化特征,提高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淋巴瘤41例。其中霍奇金病(HD)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9例。全部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4螺旋CT机行增强扫描。在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淋巴结增大的解剖优势分布。结果 累及腹部淋巴结的39例中,75%HD和74%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25%HD和26%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密度。HD和NHL均优势地累及小网膜(38%)、肠系膜(36%)、胰腺周围(41%)、腹主动脉周围上部(79%)及下部(74%)淋巴结。5例胃肠恶性淋巴瘤均示胃肠壁不规则增厚,3例伴淋巴结增大。脾HD中,7例呈均匀密度增大,3例有占位征象,脾NHL中,5例呈均匀密度增大,4例有占位征象。结论 螺旋CT显示的腹部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及结外器官病理改变,有利于临床肿瘤的分期及疗效的判定。 相似文献
15.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 了解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以及与病理改变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8年间资料完整的1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胸部8例,腹部5例。局限性10例,弥漫性3例。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10例,浆细胞型3例。13例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作CT及MRI检查。MRI采用的序列为T1WI、T2WI以及梯度回波快速增强扫描。结果 局限性肿块均大于3cm,最大为6cm。弥漫性肿块大小不等,最大为3.5cm。肿块呈圆形、类圆形,部分伴有分叶,轮廓光滑。除3例伴有钙化外,CT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后透明血管型均有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较长;浆细胞型则呈轻-中度强化。MR SE序列T1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并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小血管。Gd-DTPA增强扫描表现与CT大致相仿。结论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透明血管型病例的术前明确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脑结核的CT诊断:附160例报告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笔者报告了160例脑结核病人CT扫描结果,CT对脑结核的检出率为84.4%,病损类型为基底池、环池、侧裂池、四叠体池、脑沟的渗出物;脑积水;脑梗塞;脑萎缩;动脉边缘毛糙;结核瘤;结核性脓肿;粟粒结节。并对脑结核CT分型诊断进行了讨论。CT检查可为脑结核病人的病损类型、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病理形态提供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依据,对临床分型、病期判定、指导治疗方案及预后估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的优势解剖分布及其MSCT表现.方法:纵隔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瘤各30例行MSCT检查,按病变部位记录其大小、形态、密度、数量、有无坏死和融合、强化程度和方式、对纵隔血管有无侵犯和包埋等征象,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结果显示结核(10R,n=8;10L,n=9)比淋巴瘤(均为1例)更易累及10R和10L区淋巴结,而在其它纵隔解剖区分布上两者无明显差异.90%淋巴结结核呈环形强化(其中14.6%伴有分隔样强化,5.6%伴有小结节样强化),5%为均匀强化,5%无明显强化.91.8%淋巴瘤呈均匀强化,8.2%呈较均匀强化合并有部分坏死.同一部位多个淋巴结结核相对独立,即使粘连,也仍可分辨其单个淋巴结边界;淋巴瘤的肿大淋巴结常融合成块并侵犯纵隔结构.结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具有一定的优势解剖分布,根据两者的MSCT表现和强化特点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18.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及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结果13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单独侵犯颈外侧淋巴结7例,同时侵犯颈外侧区及面淋巴结、颏下淋巴结各2例,1例侵犯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1例为颈、腋、纵隔、腹膜后区和腹股沟淋巴结同时肿大。肿大淋巴结短径最小0.6 cm,最大2.6 cm,平均1.6 cm。肿大淋巴结孤立存在12例,仅1例有融合。1例因相互融合而密度不均,12例密度均匀并有明显强化,增强后CT值增加19.1~113.2 HU,平均59.1 HU。结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该病的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螺旋CT影像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选取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且有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16例进行研究,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扫描仪进行腹部增强扫描。重点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以及强化后表现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以肝十二指肠韧带(60.3%)、肝门部(55.2%)、腹腔动脉周围(47.4%)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37.1%)转移发生率较高。不同形态学类型癌肿间,淋巴结转移部位数不同,弥漫型(3.87部位/例)〉巨块型(2.4部位/例)〉结节型(1.37部位/例)。中上腹部共计271个部位观察到淋巴结转移,每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数为1-6个,平均2.34个/例(部位数),转移淋巴结融合较少(24.0%)。转移淋巴结的最大短轴径(MSAD)为1,2,5.7cm,平均3.6cm。84例(72.4%)患者,共计有136个部位(50.2%)转移淋巴结中观察到较明显坏死,转移淋巴结MSAD≥2,5cm较多见。肝细胞癌转移淋巴结的坏死多占据整个淋巴结的小部分,常表现为“小片”或“裂隙状”。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布主要沿肝脏的淋巴引流途径,与原发肿瘤在肝脏中所处位置有关;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与原发肿瘤的侵犯范围及形态学类型有关。在增强螺旋CT扫描中,转移淋巴结常呈等低密度,边缘多模糊,可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多不完全,转移淋巴结间融合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影像资料,其中5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4例病变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5例和浆细胞型1例。CT检查5例,平扫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锐利,1例伴有钙化,1例见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肠系膜肿块以及1例肾上腺区域肿块明显强化,密度均匀,门静脉期持续强化;1例胰头后方肿块中等均匀强化,1例肾上腺区域肿块中等程度周边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范围扩大。2例肠系膜肿块以及1例胰头后方肿块内部和周边可见粗大、扭曲的血管影。MRI检查1例,肿块位于后腹膜下腔静脉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晰锐利,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CT是诊断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多数透明血管型病变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