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1及其激活的细胞因子与许多疾病的炎症反应和凋亡有关,但与惊厥性脑损伤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探讨caspase-1及其激活的细胞因子在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96只20日龄健康Sprague-Daw ley(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惊厥组。通过三氟乙醚反复吸入制作发育期大鼠惊厥动物模型。RT-PCR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反复惊厥后6 h,1,3,7 d大脑皮层caspase-1,IL-18,IL-1β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脑含水量变化和光镜下大脑皮层神经元病理改变,并对脑损伤进行神经病理半定量积分。结果:①惊厥组各时间点大脑皮层caspase-1,IL-18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IL-1βmRNA的表达呈双峰样改变,反复惊厥后6 h,1 d,7 d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第3天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惊厥后皮层神经元出现水肿和变性坏死,并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凋亡细胞。③反复惊厥后6 h,1 d,3 d脑含水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惊厥组各时间点脑损伤积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aspase-1及其激活的细胞因子在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危重患儿血清酶学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危重患儿血清酶学的测定 ,探讨其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SIRS/MODS)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16 5例危重患儿根据小儿SIRS诊断标准分为SIRS组 (n =119)和非SIRS组 (n =4 6 ) ,SIRS组根据其分别符合SIRS诊断标准 2项、3项分为S1组 (n =73)、S2 组 (n =4 6 ) ;MODS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根据MOF诊断标准分为MODS组 (n =80 ) ,非MODS组 (n =85 ) ,MODS组中根据其分别累及 2、3个器官分为M2 组 (n =2 3)、M3 组 (n =5 7) ;死亡组 (n =2 3) ,非死亡组 (n =14 2 )。于入院第 1天测定其血清酶学。结果 SIRS组与非SIRS组、S2 组与S1组、MODS组与非MODS组、M3 组与M2 组、死亡组与非死亡组 ,各组之间相比 ,前者血清酶学中各项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且血清酶学升高的项目 (个数 )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清酶学不只是心肌损伤的指标 ,它可作为危重患儿SIRS/MODS的辅助诊断指标 ,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血IL-6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和3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中IL-6的含量,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感染性疾病组血清IL-6值显著高于非感染性疾病组(t=12.81,P<0.01),败血症组血清IL-6显著高于肺炎或脐炎组(P<0.05)。结论:IL-6增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IL-6含量测定可作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一项灵敏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1):43-4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和尿中IL-13受体α2(IL-13Rα2)与白细胞介素(IL)-4,-6,-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了52例HSP患儿(其中29例有肾脏损害)以及45例正常健康儿童的血清和尿IL-13Rα2及IL-4,-6,-8,TNF-α水平,比较上述各组患儿的IL-13Rα2与各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①HSP患儿的血清中IL-4,IL-6,IL-8,IL-13Rα2及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HSP患儿尿液中IL-6,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有肾损害(HSPN)组血清IL-4,-6,-8,IL-13Rα2及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有肾损害(HSPN)组尿液中IL-6,IL-13Rα2及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IL-13Rα2,IL-4,-6,-8,TNF-α均可能参与HSP/HSPN的发病过程。[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37-40]  相似文献   

5.
目的:新生儿因处于暂时性的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而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寻找指标以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探讨血清IL-8、IL-10、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3组血清各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的足月新生儿。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的足月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结果:感染组IL-8、IL-10和IL-13水平(87.0±82.6,35.1±34.8,23.2±46.2 pg/ml)较非感染组升高(56.6±13.2,21.6±12.9,12.0±32.3 pg/ml)(P<0.05);感染组治疗后IL-8和IL-10水平(51.2±3.1,18.5±3.3 pg/ml)较治疗前下降(P<0.05);非感染组IL-13较脐血组(1.2±0.3 pg/ml)显著升高(P<0.05),IL-8、IL-10在两组间无区别。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IL-10和IL-13显著升高,可做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参考标志物,而IL-8和IL-10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新生儿感染的治疗效果。[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 6(5): 365-368]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TNF-α,IL-8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肺炎组31例,其中重症组6例,轻症组25例;对照组14例。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IgM/IgG,肺炎组病程≤2周者检测IgM,病程>2周者检测IgG;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8浓度。结果:肺炎组31例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均为阳性,其中IgM阳性17例,IgG阳性14例;对照组均为阴性;TNF-α,IL-8的检测在重症组与轻症组之间、轻症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TNF-α及IL-8均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二者可以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的临床指标之一,并可以用来帮助判断病情。[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1):47-48]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血清细胞因子IL-38和IL-1β表达水平,分析IL-38和IL-1β与KD急性期炎症反应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住院的KD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损伤(CAL)组21例,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19例;另外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0例健康儿童和19例感染发热患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和发热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血清细胞因子IL-38和IL-1β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IL-1β和IL-38分别与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降钙素原(PCT)、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甘油三酯(TG)和血总胆固醇(TC)的相关性。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清IL-38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但高于发热对照组(P < 0.05);CAL组和NCAL组IL-3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KD患儿急性期IL-1β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但与发热照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AL组和NCAL组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未发现细胞因子IL-1β和IL-38与其他炎性指标(CRP、ESR、PCT、IL-6、NT-ProBNP)及血脂(TG、TC)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结论 细胞因子IL-38参与KD急性期炎症反应且可能发挥与IL-1β促进炎症反应相反的抗炎作用,二者与KD伴冠状动脉损伤发生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危重患儿血清酶学的测定,探讨其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SIRS/MODS)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165例危重患儿根据小儿SIRS诊断标准分为SIRS组(n=119)和非SIRS组(n=46),SIRS组根据其分别符合SIRS诊断标准2项、3项分为S1组(n=73)、S2组(n=46);MODS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根据MOF诊断标准分为MODS组(n=80),非MODS组(n=85),MODS组中根据其分别累及2、3个器官分为M2组(n=23)、M3组(n=57);死亡组(n=23),非死亡组(n=142)。于入院第1天测定其血清酶学。结果:SIRS组与非SIRS组、S2组与S1组、MODS组与非MODS组、M3组与M2组、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各组之间相比,前者血清酶学中各项均明显升高(P<0.05),且血清酶学升高的项目(个数)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酶学不只是心肌损伤的指标,它可作为危重患儿SIRS/MODS的辅助诊断指标,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危重症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酶学变化对疾病的诊断、病情及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对该院1998~2000年危重症伴SIRS患儿80例及同期住院非SIRS非危重患儿40例6项血清酶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危重症伴SIRS患儿6种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显著高于非MODS组。结论:血清酶学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酶学改变可作为MODS的预测指标,全面监测血清酶学变化对判断病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6月~2岁单纯性和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血清IFN-α,IL-8和TNF-α水平的异常变化。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64例单纯性热性惊厥和52例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血清IFN-α,IL-8和TNF-α的含量,并对IL-8和TNF-α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 单纯性热性惊厥组血清TFN-α,IL-8和TNF-α的含量分别为467.68±112.46 ng/L,74.38±18.74 ng/L和812.36±232.38 ng/L,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也明显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组(P﹤0.01)。IL-8和TNF-α在这两组疾病中分别呈正相关(r1=0.565,r2=0.64,P ﹤0.01)。结论 ①在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中,细胞因子明显增加,在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抗感染的同时,也激发了免疫性炎症反应,对组织细胞可能产生损伤。②IL-8和TNF-α在两组疾病中形成一对辅助因子,并参与了整个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浆AT-Ⅲ、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凝血系统功能紊乱情况 ,探讨凝血系统紊乱在SIRS/MODS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 ,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对 43例SIRS患儿及 19例非SIRS患儿血浆AT Ⅲ活性、D dimer含量进行检测 ,同时做DIC筛查。 结果  SIRS组与对照组和非SIRS组比较 ,AT Ⅲ活性明显减低 ,D dimer含量明显升高 ;SIRS合并MODS与SIRS未合并MODS者比较 ,AT Ⅲ活性明显减低 ,D dimer含量明显升高 ;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 ,AT Ⅲ活性明显减低 ,D dimer含量明显升高 ;SIRS未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32 0 % ,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 83 3 % (P <0 0 1)。 结论  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异常 ,DIC为其主要表现之一 ,其在SIRS发展成MODS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田芳  韩波  段梅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10):1001-1004
目的 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半乳凝素3(Gal-3)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MPP 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 双抗体夹心法对48 例MPP 急性期患儿(重症组和轻症组分别为21 例和27 例)和30 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中TNF-α、IL-6、Gal-3 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前重症组和轻症组患儿血清中TNF-α、IL-6、Gal-3 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症组TNF-α、IL-6 和Gal-3 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其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血清 TNF-α、IL-6 和Gal-3 在MPP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血清浓度可反映MPP 患儿的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308G/A、白细胞介素(IL)-6-174G/C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15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例组)和120例正常对照儿童(对照组)TNF-α-308G/A和IL-6-174G/C的基因多态性。结果:①病例组TNF-α-308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8.0%、28.0%、4.0%,G、A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0%,18.0%;对照组TNF-α-308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0.8%,19.2%,0,G、A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4%,9.6%;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病例组A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665,7.726,均P<0.05);与G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RSV毛细支气管炎的风险增加了2.071倍(OR=2.071, P<0.05);②病例组和对照组IL-6-174G/C位点均只见GG基因型。结论:TNF-α-308A等位基因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性相关,其可能是影响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温州地区汉族儿童未发现IL-6-174G/C基因多态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21-824]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寒冷损伤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生儿寒冷损伤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 6 0例以寒冷损伤综合征为原发病并排除合并感染的新生儿 ,根据SIRS的发生与否分SIRS组及非SIRS组 ,比较两组入院时体温、复温时间 (低温持续时间 ) ,复温速度及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病死率 ;并比较不同体温患儿SIRS和MODS发生率、病死率 ;比较SIRS组中符合SIRS项目数与存活率的关系 ;以及两组发生MODS的具体脏器分布的差异。结果 SIRS组复温时间较非SIRS组长 (P <0 0 5 ) ,复温速度比非SIRS组慢 (P <0 0 5 ) ,MODS发生率SIRS组比非SIRS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体温组中SIRS及MODS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体温越低 ,SIRS及MODS发生率、病死率越高。发生 3个以上器官损害患儿的病死率较 2个器官损害患儿的病死率高。结论 在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中 ,SIRS及MODS的发生、发展与低体温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儿内科收治的MPP患儿239例为MPP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再分为轻症MPP组(n=152)和重症MPP组(n=87).选择同期收治的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263例为非MPP组.选择同期在儿外科住院的疝气和包皮过长择期手术患儿共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肺炎患儿均于入院第1天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检测,患儿经治疗感染恢复期重新留取血清复查以上指标;对照组留取1次血清,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MPP组和非MPP组患儿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IFN-γ、IL-4水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PP组血清IFN-γ、IL-1β水平及IFN-γ/IL-4比值高于非MPP组(P<0.01);MPP组恢复期TNF-α、IL-1β、IL-6水平和IFN-γ/IL-4比值较急性期明显降低(P <0.001,P<0.05);重症MPP组血清TNF-a、IL-1β水平及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轻症MPP组(P<0.01).结论 MPP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及IFN-γ/IL-4比值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用来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和IL-13水平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清IL-8和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临床转归中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三组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新生儿(治疗前和有效治疗后);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新生儿。结果感染组IL-8和IL-13水平较非感染组升高(P<0.05);感染组治疗后IL-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和IL-13显著升高,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IL-8可用来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新生儿因处于暂时性的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而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寻找指标以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探讨血清IL-8、IL-10、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3组血清各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的足月新生儿.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的足月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结果感染组IL-8、IL-10和IL-13水平(87.0±82.6,35.1±34.8,23.2±46.2 pg/ml)较非感染组升高(56.6±13.2,21.6±12.9,12.0±32.3 pg/ml)(P<0.05);感染组治疗后IL-8和IL-10水平(51.2±3.1,18.5±3.3 pg/ml)较治疗前下降(P<0.05);非感染组IL-13较脐血组(1.2±0.3 pg/ml)显著升高(P<0.05),IL-8、IL-10在两组间无区别.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IL-10和IL-13显著升高,可做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参考标志物,而IL-8和IL-10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新生儿感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通过测定促炎和抗炎两方面的代表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6和IL-10,判断小儿肺炎相关脓毒症的炎症反应水平及其在病程中的变化.方法 将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入PICU的62例肺炎患儿分为肺炎组(n=31)、脓毒症组(n=20)、严重脓毒症组(n=11),分别测定人PICU第1天和第4天的血清IL-6和IL-10水平.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的小儿死亡危险评分Ⅲ及病死率显著高于肺炎组和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在入PICU第1天的血清IL-6水平依次递增,分别为(55.68±61.41) pg/ml、(57.46±96.56) pg/ml及(114.86±206.37) pg/ml,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10水平则依次递减,分别为(59.50±57.97) pg/ml、(41.27±28.37) pg/ml及(20.05±9.14)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IL-10分别为1.51 ±2.42、1.48 ±2.50、14.47±26.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PICU第4天3组患儿血清IL-6、IL-10及IL-6/IL-10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10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儿童肺炎相关脓毒症的严重程度,IL-6/IL-10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清IL-6、inter-α抑制蛋白(IαIP)水平,并动态观察IαIP/IL-6比值在SIRS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根据SIRS的诊断标准,将本院儿科收治的38例SIRS患儿纳入SIRS组,同期选取22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血清IαIP水平,并对其条带进行灰度扫描,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IL-6水平,比较SIRS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αIP水平.参照小儿各系统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将住院过程中新出现1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者作为恶化组,并将SIRS组治疗痊愈或好转的患儿作为治愈/好转组,病情恶化或死亡的患儿作为恶化/死亡组,比较2组血清 IL-6、IαIP水平及IαIP/IL-6比值;在恶化/死亡组中比较恶化后与入院时血清IL-6、IαIP水平和IαIP/ IL-6比值.结果 1.SIRS组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SIRS组血清IαIP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2.病情恶化/死亡组与治愈/好转组相比,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血清IαIP水平、IαIP/IL-6比值均显著降低(Pa<0.01).3.病情恶化组患儿病情恶化后与入院时比较,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血清IαIP水平、IαIP/IL-6比值均显著降低(Pa<0.01).结论 血清IL-6、IαIP水平与IαIP/IL-6比值的高低可判断SIRS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在不同病期单个核细胞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变化规律,并探讨不同病期ALL患儿IL-6与IFN-γ之间相关关系,以期为临床开展细胞因子等细胞生物学方法治疗白血病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活细胞直接/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42例ALL患者初发期及缓解期静脉血经培养和刺激后单个核细胞内IL-6及IFN-γ的表达水平。2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ALL患儿初发期其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内IL-6表达水平为81.74±9.31,较正常对照组的5.67±0.96明显升高(P<0.01),而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内IFN-γ表达水平为1.31±0.32,较正常对照组的1.46±0.49有所下降(P<0.01);经化疗获得缓解后,ALL患者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内IL-6表达水平为27.52±3.40,较初发期明显降低(P<0.01),却仍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而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内IFN-γ表达水平为1.97±0.72,较初发期明显升高(P<0.01),且较正常对照组也明显升高,(P<0.01)。②ALL患儿不同病期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内IL-6与IFN-γ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r=-0.476,P<0.05)。结论:ALL患儿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内IL-6水平与其病情是否缓解有着密切的关系,ALL治疗中单个核细胞内IL-6水平下降表示ALL可能获得缓解。当ALL患者经化疗获得缓解时,IFN-γ的水平增高,但二者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与ALL患者所处病期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