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患者双足半蹲伴或坐位伸膝动作下股四头肌进行评估,比较不同开链与闭链动作对股四头肌的作用差异。 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以及坐位伸膝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 VL)及股内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 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时域、频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 结果:病例组双足半蹲动作与坐位伸膝动作时各肌电指标的VL/VMO比值在时域、频域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坐位单侧完全伸膝动作时VL/VMO肌电比值大于双足半蹲动作且>1。 结论:VL、VMO表面肌电指标在双足半蹲动作时较坐位单侧完全伸膝动作时更接近平衡,提示适当屈膝时的闭链运动能够更有选择性地激发VMO,这为PFPS的康复治疗的动作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评估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的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观察PFPS患者各种表面肌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探讨髋内收对股内斜肌的针对性强化作用机制。 方法将PFP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 结果双足半蹲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的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分别为(103.31±44.54)μV和(8.02±3.45)μVs,分别与组内VMO RMS的(85.02±41.19)μV和IEMG的(6.72±3.20)μV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与组内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足半蹲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优先强化VMO,使VL与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仪测量的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的神经肌电活动比率与CT测量PFPS患者的髌骨倾斜角、Merchant匹配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实验收集山西大医院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32例(其中女22例,男10例),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评定神经肌电活动比率[股内侧斜肌(VMO)/股外侧斜肌(VL)],行膝关节CT检查,测量患者髌骨倾斜角和Merchant匹配角。患者经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5周后再次测量上述3个数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PFPS患者治疗前CT图像Merchant匹配角和治疗前VMO/VL基线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70(P<0.05),为中度相关关系,治疗前CT图像Merchant匹配角和治疗前VMO/VL动态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47(P<0.05),为中度相关关系;治疗后CT图像Merchant匹配角与治疗后VMO/VL基线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P<0.05),为中度相关关系,治疗后CT图像Merchant匹配角与治疗后VMO/VL动态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04(P<0.05),为中度相关关系。32例PFPS患者治疗前、后CT髌骨倾斜角与治疗前、后VMO/VL基线值和动态值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仪测得的神经肌电活动比率可以反映髌骨移位的程度,但不能反映髌骨倾斜的程度,可以间接作为PFPS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自建表面肌电图的标准化测试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内侧肌(VM)与股外侧肌(VL)在控制髌骨运动中的变化特征。 方法选取PFPS患者7例(13个膝)作为病例组,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20个膝)作为对照组,并分别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测量蹲起运动VM和VL的平均波幅和峰值时限(TBP)。 结果PFPS组和对照组VM∶VL平均振幅比值分别为(0.97±0.31)和(1.09±0.3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下蹲时的平均比值(1.00±0.16)明显高于起立时的平均比值(0.83±0.15)(P<0.05)。在蹲起时PFPS组的TBPVM较TBPVL延迟(8.77%±5.12%)与对照组(-1.45%±4.02%)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所用表面肌电图的标准化测试能发现本组PFPS患者下蹲时VM的峰值时限明显滞后于VL,可用于评定局部型PFPS患者术后或康复治疗前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 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零点通过率(ZCR).结果 维持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时,其支撑脚VMO、VL的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维持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其支撑脚VL的AEMG、MFC、ZCR、MF均小于VMO(P<0.05);与股四头肌的最大随意收缩负荷相比,所测试的动作下,肌肉负荷属于中小负荷,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结论 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肌肉负荷较小,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某些太极拳动作下,VMO可以较多地募集到肌纤维.  相似文献   

6.
表面肌电仪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肌电活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仪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股内侧斜肌(VMO)和股外侧肌(VL)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26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组(A组)和单纯训练组(B组)各13例,均接受相同的家庭训练,但A组患者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下进行训练。所有患者在开始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利用表面肌电仪对VMO和VL的神经肌肉电活动进行连续6h评定,同时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促进股内侧斜肌的募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表面肌电图(s EMG)评定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股内侧肌(VM)和股外侧肌(VL)动态平衡的变化。方法:分别对PFPS患者6例手术前后和健康者10例行s EMG测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健康人、PFPS术前和术后3组间平均振幅右VM∶VL比值分别为1.09±0.36、0.90±0.28和0.94±0.35,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VM与VL达峰值时限的差值(ΔTBP)分别为-1.45±4.02、7.55±5.84和-1.82±2.9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FPS者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恢复到健康人水平(P0.05)。PFPS者VAS术后1.60±0.91较术前3.09±1.14减小(P0.01),Lysholm评分术后71.27±16.52较术前54.82±17.50明显提高(P0.01)。结论:本研究s EMG标准化测试VM和VL的峰值时限,能敏感反映PFPS患者手术治疗前后髌骨在冠状面上动态平衡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概述过去十年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有关髌股关节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研究,研究了正常人髌股关节的几个指标及PFPS患者的康复成效。研究结果反映股内侧肌(VMO)对于控制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所发挥的力学作用、下肢方位对促进VMO募集的影响,以及髌骨叩压、股四头肌的疲劳恢复与生物反馈辅助对PFPS康复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定方法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的协调性改变。方法3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和34名膝关节健康者在膝关节屈曲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s伸膝运动测试模式下,进行股内侧肌(VM)、股直肌(RF)和股外侧肌(VL)的表面肌电图和股四头肌肌力的评测,包括肌肉激活启动顺序和VM/VL神经肌电比值。结果与正常人对比,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等速180°/s伸膝运动时VM相对于VL启动延迟(P<0.05);在膝屈10°等长伸膝运动时,VM/VL神经肌电比值降低(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股四头肌的协调性减退。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目的:比较与分析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力学特征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规律,为髌腱末端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于2009-06/07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机能评定实验室完成.对象:选择忠有髌腱末端病的男性运动员10人为髌腱末端病组,年龄(21.44±1.51)岁.配对选择10名无膝关节伤病的运动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1.37±1.36)岁.方法: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等速运动时两组对象屈伸肌力矩的比较.②两组对象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的比较.③两组对象股内侧肉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积分值比率的比较.结果: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时,末端病组屈伸肌峰力矩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股内侧肌表面肌电积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股外侧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时,末端病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