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5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进行RFA治疗.肝细胞肝癌(HCC)223例行270人次的RFA,病灶总数372枚,平均1.4枚,肿瘤平均最大直径2.4±1.3cm,其中临床分期为Ⅰ期的61例;肝转移癌(MLC)36例行44人次的RFA,病灶总数72枚,平均1.6枚,肿瘤平均最大直径2.6±1.6cm.全组病例的治疗通过经皮穿刺和开腹两种途径.治疗原则为消融范围超过瘤周0.5~1.0cm.结果:RFA治疗后1个月行增强CT检查,HCC完全消融率97.3%(362/372),MLC完全消融率98.6%(71/72).随访2~65个月,HCC局部复发率7.8%(29/372),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7%、55.3%、32.9%,其中61例Ⅰ期HCC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86.1%、47.0%;MLC局部复发率11.1%(8/72).中位生存期16~24个月.HCC患者RFA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2%(6/270),MLC治疗中出现2例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RFA对于肝脏恶性肿瘤尤其HCC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安全、并发症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评价效果一致性进行分析。  方法  对35例患者共68个肿瘤病灶进行超声或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同时定期进行增强CT以及超声造影检查评价射频消融效果,分析超声造影以及增强CT在肿瘤完全消融率、残留率,复发率、准确性以及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一致性。  结果  68个病灶中,超声造影评价肿瘤总体完全消融率以及残留率分别为84%及16%,增强CT分别为90%及1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6 3,P=0.447 8),具有很高的一致性(K=0.882 9,Sk=0.120 4),68个病灶中24个月内共有13个病灶为复发病灶,超声造影对复发病灶检出率为92%(12/ 13),与增强CT 100%(13/13)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以增强CT作为判断RFA后肿瘤残留及复发的金标准,超声造影对68个肿瘤病灶总体诊断准确性为92%(63/68),5个病灶判断不一致。  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效果评价中与增强CT具有很高准确性及一致性,能为肿瘤射频消融术后治疗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对膈下肝肿瘤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射频治疗79例共138个肝肿瘤,其中膈下肿瘤组76个,非膈下肿瘤组62个。比较两组并发症、完全消融、局部肿瘤复发发生率。   结果   两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2.1%(70/ 76)、98.4%(61/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9,P=0.12)。随访局部肿瘤复发两组分别19.7%(15/76)、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2);无瘤生存期分别为膈下肿瘤组(21.0±1.4)个月、非膈下肿瘤组(24.7±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胸水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χ2=4.52,P=0.034),无射频治疗相关死亡,无针道转移发生,消融技术成功率为100%。   结论   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技术。肿瘤位置影响消融效果,膈下肿瘤较肝中央处肿瘤易发生消融区域肿瘤复发,术中麻醉医生的协作有利于消融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税莲  何敏  刘映江  龚春梅  张炼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517-1520
  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兔腹主动脉旁肝肿瘤后肝肿瘤剂量学、磁共振图像、病理学及生存期影响, 评价HIFU消融兔腹主动脉旁肝肿瘤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分别于HIFU组(32只)和对照组(20只)实验兔建立腹主动脉旁的VX2肝肿瘤模型, HIFU组瘤兔于MR引导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肿瘤, 分析腹主动脉旁肿瘤消融剂量学, MR观察消融前后肿瘤影像学变化, 病理学观察肿瘤消融后坏死情况, 对比观察HIFU组与对照组瘤兔生存期。  结果  MRI和病理学均表明MR引导下HIFU能完全消融兔腹主动脉旁VX2肝肿瘤, EEF为25.72±11.40 J/mm3 HIFU组的生存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HIFU能安全有效消融兔腹主动脉旁VX2肝肿瘤并且能明显提高存活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腹水和(或)人工软组织水肿辅助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邻近膈肌、心脏、胃肠、胆囊及肾脏等特殊部位肝脏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及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132例特殊部位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建立人工腹水和(或)人工软组织水肿后实施热消融。评价建立人工腹水和(或)人工软组织水肿的完成情况、肿瘤完全消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2例患者中, 81例成功建立单纯人工腹水, 人工腹水量(1 301±685)ml;19例成功建立单纯人工软组织水肿, 人工软组织水肿量(534±258)ml;30例成功联合建立人工腹水及人工软组织水肿。水隔离技术总成功率为98.5%(130/132)。74例(108个病灶)行射频消融, 58例(82个病灶)微波消融。共129例患者(186个病灶)顺利完成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 首次完全消融率为92.5%(172/186)。患者术后平均住院3 d, 未出现肝表面肿瘤破裂、胃肠道穿孔、膈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及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对于邻近膈肌、心脏、胃肠、胆囊及肾脏等特殊部位的肝脏恶性肿瘤, 适时建立人工腹水和(或)人工软组织水肿辅助进行超声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5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30 mg/m^2, 第1天、第8天)每21 d为1周期, 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结果  2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56%(14/25), 临床受益率76%(19/25), 中位TTP5.6(2.1~11.6)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2%), 外周神经损害(8%)和肌肉酸痛乏力(12%)。  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疗效确切, 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肝细胞性肝癌(HCC)巴塞罗那肝癌临床(BCLC)分期B期患者行肝切除术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共222例BCLC B期、Child-PughA级HCC患者的生存资料, 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Cox模型分析危险因素, Kaplan-Meier曲线法分析总生存率。  结果  222例患者中, 肝切除术治疗118例, TACE治疗104例。肝切除术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46%、37%, 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 TACE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53%、19%、7%, 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P < 0.05)。Cox回归模型提示治疗方式TACE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肝切除术较TACE治疗可能更能提高BCLC B期、Child-Pugh A级HCC患者的总生存率。BCLC B期HCC的治疗方式应该按不同的亚组行更为细致的划分。   相似文献   

8.
杨博  纪元  谭云山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2085-2090
  目的  探讨DUSP6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与MAPK信号通路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性。  方法  查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HCC临床病理资料数据库,筛选出305例HCC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DUSP6、p-ERK、p-JNK、p-P38α、CyclinD1和Ki-67表达,将以上结果同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  结果  HCC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DUSP6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01);p-ERK、p-JNK和Ki-67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HCC肿瘤组织中DUSP6和p-ERK,CyclinD1及Ki-67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179,P < 0.01;r=0.213,P < 0.01;r=0.137,P < 0.05)。相对癌旁,各组肿瘤组织DUSP6表达、有乙肝和肝硬化病史者不同分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DUSP6在HCC中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过表达,DUSP6对p-ERK过表达可能起负反馈调节作用。DUSP6过表达可能与HCC细胞周期调节及促进肿瘤增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  方法  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和邵阳珂信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62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  结果  62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6~71岁, 中位年龄47岁。随访6~105个月, 3年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为71.0%, 5年OS为51.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临床分期、IPI评分、化疗方案、Ki-67、LDH水平、Myc/Bcl-2蛋白共表达的患者3、5年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Myc/Bcl-2蛋白共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Myc/Bcl-2蛋白共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治疗仍以免疫化疗为主, 结合局部放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对肝单发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7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77例肝单发占位病变患者PET/CT检查资料。在PACS上测量病灶CT值及长、短径。所有图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 应用PETVCAR软件测量病灶及肝脏正常组织的标准化摄取(stan- 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 并计算肝脏病灶(T)与正常肝组织(N)的T/N比值。分析比较各参数对不同病理类型肝单发占位的诊断价值。两连续性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肝原发恶性肿瘤的长、短径均>肝转移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T显像诊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及肝转移瘤的阳性率分别为67.6%、95.2%、98.7%。HCC PET显像的各个代谢指标均小于其他类型肝癌及肝转移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UV诊断ICC及转移瘤的ROC曲线下面积>0.5, 但不同SUV对ICC和转移瘤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 SUVmax与病灶大小相关(r=0.535, P< 0.001)。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ICC及转移瘤具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 且对两者的诊断效能优于HCC。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8例HBV-HCC根治性术后患者,分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141例和空白对照组337例,比较两组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复发时再治疗措施选择和死亡原因。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组间协变量,再次分析以上指标。  结果  经平均28个月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1%、54.7%、44.5%和70.8%、58.2%、52.0%(P=0.778);总生存率分别为92.1%、84.4%、79.1%和86.9%、66.1%、54.5%(P=0.002);PSM后观察到相似结果;匹配后亚组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明显提高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al Liver Cancer staging system,BCLC)A/B期患者总生存率(P=0.035),但未能显著提高BCLC-C期患者总生存率(P=0.775);治疗组复发时获得再次根治性、姑息性治疗的例数分别为28例和24例,对照组19例和38例(P=0.031);治疗组死于肿瘤复发进展、肝功能衰竭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11例,对照组23例和36例(P=0.041)。  结论  HBV-HCC根治性术后抗病毒治疗虽未能有效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但使患者在复发时获得更多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并减少肝衰竭发生,明显延长了术后生存时间,尤其对于早、中期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γ-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with γ-knife,γ-SBRT)联合热疗及靶向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治疗复发及转移性肝癌的效果。  方法  自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71例肝癌治疗后复发及转移患者。39例行γ-SBRT联合热疗,32例γ-SBRT联合热疗及索拉非尼治疗。  结果  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83.1%(59/71)。γ-SBRT+热疗组的1、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1.0%(16/39)、18.0%(7/39));γ-SBRT+热疗+索拉非尼组的1、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6.3%(18/32)、28.1%(9/32)。γ-SBRT+热疗组的1、3年OS分别为41.2%(16/39)、17.9%(7/39),1、3年PFS分别为38.5%(15/39)、15.4%(6/39);γ-SBRT+热疗+索拉非尼组的1、3年OS分别为62.5%(20/32)、28.1%(9/32),1、3年PFS分别为59.4%(19/32)、25.0%(9/32),经Log-rank检验两组的OS、PFS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采用γ-SBRT联合热疗及索拉非尼对转移及复发性肝癌进行治疗是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安全,多数患者能耐受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Thymosin alpha 1,Tα1)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558例HCC根治性手术后患者,分为Tα1治疗组146例和空白对照组412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组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结果   两组患者共106对匹配成功,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术后TBIL、ALB、ALT、PT等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P <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7%、70.8%、67.3%和69.9%、61.5%、51.6%(P=0.019);总生存率分别为87.2%、82.0%、68.4%和78.2%、64.2%、49.7%(P=0.011)。   结论   HCC根治术后应用Tα1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肝功能,显著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射波刀(CyberKnife?)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06年11月至2010年9月间34例不能手术的老年早期肺癌患者(T1N0M0 20例, T2N0M0 14例), 中位年龄78(70~88)岁, 18例患者采用肿瘤内植入1~2枚金标的呼吸同步追踪技术(Synchrony?), 16例患者采用椎体追踪技术(X-Sight?)。处方剂量45~60 Cy, 中位剂量60 Gy, 分3~6次给予。  结果  25例病变完全缓解(73.5%), 9例部分缓解(26.5%)。中位随访期29(11~59)个月, 原发肿瘤局部控制率97.1%, 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5.3%、81.6%、70.0%, 总生存率分别为97.1%、86.6%、80.0%。31例患者(91.1%)出现治疗后的轻度乏力, 15例患者(44.1%)发生Ⅰ~Ⅱ级放射性肺炎, 未发现Ⅲ级及以上的不良反应。1例患者(2.9%)在经胸腔穿刺植入金标后发生严重气胸, 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缓解。  结论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轻, 为无法手术的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射波刀(Cyberknif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2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病灶数1~4个, 射波刀治疗前一周在CT或B超引导下穿刺植入金标于肿瘤内或距肿瘤2 cm范围内。根据肝转移灶部位不同给予放疗总剂量为(39~50)Gy(/3~6)次。射波刀治疗期间患者均不行同步化疗。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全程放疗。中位生存期50(15~55)个月, 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94.0%和72.5%。全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28(2.3~44)个月。1年及以上的局部控制率86.2%, 放疗前接受全身系统治疗局控相对较好(P=0.07)。常见的副反应为Ⅰ~Ⅱ级恶心、呕吐及乏力, 无Ⅲ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  结论  射波刀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对肿瘤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首次诊断, 并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随访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98例, 并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长院行肝血管瘤切除的肝组织30例作为正常肝脏组织对照,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情况; 并分析HMGB1的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及其对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HMGB1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 肿瘤组织表达率为91.84%, 癌旁组织表达率为21.43%, 正常肝组织无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HMGB1的表达高低与肿瘤包膜的情况存在相关, 与其他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全组1、3、5年总体生存率为: 83.5%、58.2%、49.4%;无瘤生存率为: 60.7%、40.6%、36.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MGB1表达水平是影响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HMGB1高表达组(57例), 无或低表达组(41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42.7%、37.7%及89.3%、69.3%、57.5%(P=0.028): 相应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1%、31.6%、26.1%及68.4%、47.1%、45.1%(P=0.047)。  结论  HMGB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呈负相关, HMGB1的高表达是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可以作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周伟  蔡昀  李悦国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2098-2100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影响肝功能储备的因素。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科行手术切除的272例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术后肝功能储备的重要因素以及在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术前高γ-GT是肝功能代偿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术前γ-GT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临界值是168 U/L(灵敏度75.0%,特异度84.1%)。当γ-GT≥168 U/L时,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发生率为37.5%。  结论  吲哚氰绿(indocyanine green,ICG)15 min清除率在0~15%范围内的肝癌患者中,术前γ-GT < 168 U/L时,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因此,术前监测γ-GT水平并结合ICG 15min清除率可以综合评估患者的肝功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研究肝癌组织内转录因子Sp1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转录因子Sp1作为肝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行性。  方法  对98例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细胞肝癌肿瘤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Sp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应正常肝脏组织,在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中升高尤其明显。进一步分析显示Sp1表达与肝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而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呈正相关。  结论  转录因子Sp1在肝癌中明显高表达,可作为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BDNF及其受体TrkB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 并探讨二者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DNF和TrkB在65例HCC组织中的表达。在人HCC细胞系HepG2中, 采用ELISA方法检测BDNF在培养上清中的分泌水平, 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细胞侵袭方法测定BDNF中和抗体或TrkB激酶活性抑制剂K252a处理对细胞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结果  65例HCC组织标本中, 41例(63.1%)高表达BDNF, 36例(55.4%)TrkB阳性表达, 而且BDNF高表达于多发性HCC(P < 0.01), TrkB阳性率在多发性HCC中较高(P < 0.05)。此外, BDNF高表达和TrkB阳性均与晚期HCC显著相关(P均 < 0.05)。BDNF在HepG2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浓度为(88.56±7.45)pg/mL。BDNF抗体或K252a均可有效诱导HepG2细胞凋亡, 并抑制细胞侵袭。  结论  BDNF/TrkB可能对HCC细胞的存活和侵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并促进HCC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