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凯华 《现代保健》2010,(35):111-1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与其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57例脑梗死患者,检测其治疗过程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血清水平及变化。观察脑梗死不同病情不同治疗时期的hsCRP含量变化,并分析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sCRP水平比较,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疗效(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治疗过程中临床神经功能的改变和hsCRP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组织受损程度有密切关系。hsCRP升高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hsCRP的水平对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门诊体检正常者进行对照.对其血清hs-CRP的含量通过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测定,另外对脑梗死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以及颈部大动脉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进行测定,将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观察阿司匹林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血清hs-CRP水平和异常率的增高和脑梗死发展的程度有关联,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血清hs-CRP水平和脑梗死的患病率.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有效判定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其预后,而阿司匹林可以使血清hs-CRP水平得到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改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再选择同期收治的其他疾病新生儿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在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C反应蛋白明显高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敏C反应蛋白的对比中,观察组的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有明显的变化,对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如今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涨趋势,其引发的后遗症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巨大打击,其中进展性脑梗死不管是在总死亡率、长期致残率及3个月不良预后发生率上都相对非进展性脑梗死明显增高,预后相对较差,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难点,较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能准确地评估脑梗死的进展并及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无论是对患者还是临床医师都尤为重要,临床研究发现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成分和危险因子,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炎症反应有关,而脑梗死的基本病因和病理变化为动脉粥样硬化,所以进展性脑梗死与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新生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303-4304
目的临床观察分析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名,再随机选取50名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50名脑梗死患者为A组,50名健康组为B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健康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重度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轻度、中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以及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均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敏C 反应蛋白与房颤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确诊为房颤的患者120 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48 例,持续性房颤组72 例;对照组为非房颤的住院窦性心律患者52 例.比较三组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不同合并症之间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高敏C 反应蛋白平均水平为(1.29±0.85)mg/L ;阵发性房颤组为(4.78±1.19)mg/L ;持续性房颤组为(7.91±1.21)mg/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合并症之间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敏C 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复发和维持,对房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异常的影响. 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52例给予常规治疗,他汀组5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顿服;分别在发病24 h内及14 d后抽血检测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 入院初两组患者血清hs-CRP、TC、LDL-C、HDL-C和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他汀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01);而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短期即可发挥抗炎作用,且此作用不依赖于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菲 《现代保健》2010,(9):153-153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时会急剧升高,可用以评价活动性,炎症性疾病。研究显示hs—CRP可作为亚健康人群发生冠心病危险的一个重要预报因子,也是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7,(1):87-8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动态变化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14例作为试验组,另外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hs-CRP水平,观察试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头颅CT检查结果,分析试验组的hs-CRP浓度与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的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hs-CRP浓度与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992,P<0.05),与血肿体积不相关(r=0.214,P>0.05)。结论 hs-CRP可用于早期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了解疾病的演变和监测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均为39例患者,均使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15天后比较2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变化和NDS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依达拉奉治疗15天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ND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进而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洪彬 《现代保健》2012,(31):103-104
目的:研究葛根芩连汤化裁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收集近期在本院神经内科诊断治疗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数字表格随机分组分为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葛根芩连汤化裁治疗,测定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均显著减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hs-CRP浓度为(1.49±0.66)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1±1.03)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芩连汤化裁与西药结合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清hs-CRP浓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0例ACS患者,根据清晨空腹静脉血糖(FPG)水平分为A组(≤6.1mmol/L)、B组(6.2~10.0mmol/L)、C组(10.0 mmol/L),测定各组hs-CRP,并对以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B、C组的hs-CRP水平分别为(4.08±1.35)mg/L、(6.70±1.78)mg/L、(12.53±3.69)mg/L,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随着FPG水平的升高,ACS患者有更高的hs-CRP水平,近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迅速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血清中的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protein,CRP)的浓度增加与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度呈正相关,现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实验室检测方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治疗组予以常规措施并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hs-CRP浓度较治疗前有降低,但治疗组降低较对照更显著;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于急性脑梗死诊断和病情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含量为(5.89±1.81)mg/L,治疗两周后为(1.53±1.28)mg/L。治疗前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9±0.81mg/L)(P〈0.01),治疗两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轻型、中型、重型各组hs—CRP含量分别为:轻型脑梗死组(3.85±1.38)mg/L,中型脑梗死组(6.11±1.72)mg/L,重型脑梗死组(8.91±1.93)mg/L。经统计学处理,脑梗死各组间血清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患者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83,P〈0.01)。结论hs—cRP能反映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入院时及2周后检测高敏cRP结果。结果治疗组高敏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忽陛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CRP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检测50例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和肌溶解反应。50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治疗前治疗组血清hsCRP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上升(P>0.05),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和肌酸磷酸激酶(CK)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调脂效果明显,显著降低血清hsCRP水平,并且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和肌溶解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对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1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汉米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脑梗死后抑郁组和对照组,同时所有患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后抑郁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12.82±2.1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7.10±1.46)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轻、中、重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其严重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AMI患者65例,按发病前是否因心绞痛、血脂异常服用过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5周;对照组35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血浆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房颤及不同心室率控制水平的房颤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左心房(LA)直径,评价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对于降低血清hsCRP,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7人,依据静息心室率控制情况分为三组:房颤1组(静息心室率60次/分~79次/分);房颤2组(静息心室率80次/分~109次/分);房颤3组(静息心室率大于等于110次/分)。选取同期窦性心律的健康体检人群38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四组人群血清hsCRP和LA直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hsCRP和LA直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房颤3组hsCRP及LA直径较房颤1组、房颤2组升高(P值分别为0.027,0.046,0.035,0.041),房颤1组与房颤2组两组间hsCRP及LA直径无统计学差异。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sCRP与LA直径、心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9、0.350,P值分别为0.026、0.022)。结论血清hsCRP及左心房直径在房颤及心室率控制欠佳的房颤患者中明显增高,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能减轻心肌重构、降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