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宏伟  陈民 《吉林中医药》2012,32(2):109-111
老年性痴呆为年老肾精亏耗、脑髓失养,加之痰浊、血瘀于脑而成.临床上从痰论治,以半夏、石菖蒲、远志、郁金、贝母等组成的祛湿化痰剂为基础方加减,如转呆丹、指迷汤、洗心汤、温胆汤等.从瘀论治,常用赤芍、川芎、麝香、桃仁、红花等组成基础方,如通窍活血汤、桃红四物汤、癫狂梦醒汤、化瘀煎等.化痰祛瘀方面重视运用虫类药物如蜈蚣、僵蚕、全蝎、水蛭,以其辛散走窜之特性,活血化瘀、涤痰降浊的效能显著.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是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病,其病程绵长、易反复发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风邪侵袭、脾胃阳虚都可以引发偏头痛,其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是发病前提,风邪入侵是诱因,痰瘀互结方为病机。中医治疗偏头痛常从痰瘀共治,化痰祛瘀入手,从痰从瘀论治偏头痛可以标本并治,缓解患者偏头痛症状,是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胸痹从痰浊瘀血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现代著名医家治疗胸痹的经验来看,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等疾患多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论治,且常能奏效。但在具体用药上,应根据辨证论治原则,综合考虑患者整体体质、病情以及平时饮食嗜好、环境等的不同而予治之,如果守古方不变,则非但不能获效,且常可致病情变化更为复杂。我曾遇见这样病例,值得思考。在门诊时曾治一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女性患者,75岁。来诊时需人扶着,神情萎顿,胸闷气短,时见腹胀,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已3日未行,夜不能眠,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象弦细带滑,家属诉服过中西药,并出示两张中药方,一方…  相似文献   

4.
试论痰浊瘀血与缺血性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痰瘀同病的理论源流进行了概述,并深入揭示了痰瘀同因、痰瘀同源、痰瘀互生等痰瘀相关学说的内容及机制,认为:痰瘀互结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机理,痰瘀同治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VD)是临床上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是由各种出血性、缺血性、缺氧性脑血管疾病所引起,与其他痴呆类型不同,因其具有可治愈性而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中医学在VD的诊疗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认为VD的基本证候组成不外乎肾虚、痰阻、瘀血,其中肾虚是VD发生的病机根本,痰浊是V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瘀血是VD发生的直接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心理压力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诸多医家对本病的研究和论治各有偏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中医痰浊瘀阻理论出发,对该病论治提出新的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试论痰浊瘀血与中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刘德桓主任医师,从医30年余,学验俱丰,对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深刻认识和独到经验。现将刘师从痰浊论治中医心病的学术经验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衰老是生物体的退化变性,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可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中医认为五脏虚损是衰老的基础,而实滞是致衰的重要因素,并有虚实夹杂多因素致衰的观点。虚尤以脾肾亏虚、气血亏虚为主,实则以血瘀、痰浊、胃肠积滞为主。其中痰瘀致衰老的观点日益受到重视。痰浊瘀血既是衰老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致衰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脾胃虚弱与老年性痴呆发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痴呆是指发生在老年期,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性疾病.它是一种大脑功能减退的综合征.具体表现为认知、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障碍及情感或人格等方面的改变。长期以来,有许多医家在探讨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并提出了各种学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脑,与五脏关系密切,病机以髓减脑消、五脏气血阴阳虚损为本,痰浊、血瘀阻塞脑窍为标。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退行性疾病,包括65 岁以前出现的早老性痴呆及65 岁以后出现的老年性痴呆[1].AD 病变复杂,现代医学尚未找到一种疗效显著的方法.中医学在延缓衰老、防治衰老相关性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挖掘中医药传统优势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其进展的研究,探寻一种确切有效的防治方法,改善和提高AD 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最大程度降低痴呆及其相关疾病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关联,心血管意外的发生也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和整体观念思维,痰、瘀二者作为致病因素的同时,也是病理产物,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贯穿于整个病理过程中.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在于调整血脂水平、调节自噬、稳定粥样斑块、调整凝血/纤溶活...  相似文献   

13.
1理论渊源1.1痰之生成与心、脉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痰的生成源于脏腑气血失和,水液代谢失常,属于一种病理产物。气虚则水无以化,气滞则津液不布,水津郁滞则痰法内生。正如古代医家陈士挥所说;“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不能运行放痰生.”(《右室秘录》)“自郁成积,自积成痰。(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心主血脉,血行脉内,周流不息,以儒周身,全赖心阳之推动。水津既是体液的主要成分,也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阳虚弱,推动无力,血液瘀滞,水律不布,亦可生痰,故又有痰瘀同源之说。清代医家李中详曾指出:“营卫不清,…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症从痰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高脂血症乃血中之痰浊.多属“无形之痰”。现就健脾化痰法在高脂血症防治中的显著作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现为持续进行性智能衰退,多伴有人格改变和精神症状。中医学认为,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致。临床上,笔者发现导师从脾胃论治老年性痴呆效果显著,本文试对从脾胃论治老年性痴呆做初步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从痰瘀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浊、瘀血、毒邪密切相关。从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一要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 ,正确地选法用方 ;二要把动脉粥样硬化放在脾、肾、肝等“脏腑失调”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 ,从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上来认识其发病机制和辨治规律 ;三是从痰瘀毒论治不可拘泥于热毒 ,要重视阳虚寒凝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注意发现在病理情况下 ,中医证型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出寒热辨证的规律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肝、脾、肺、肾虚损是病之本,气滞、血淤、痰浊、阴寒是病之标.而痰浊贯穿于冠心病的始终,从痰论治,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属于心悸、怔忡、胸痹、真心痛、眩晕、心痛等范畴。近年来,现代医学对痰瘀之间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痰瘀在心血管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更加明确,并认识到瘀血除了与"有形之痰"结合致病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无形之痰"、"微观之痰"。1中医对痰浊瘀血的认识中医素有"津血同源"、"痰血同源"、"痰瘀同源"之说。痰浊为津液在体内输送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在体内而致。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运行而成。  相似文献   

19.
酒精性肝病中医病机复杂,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出发点,提出痰瘀互结为酒精性肝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其中痰瘀作为酒精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痰瘀互结贯穿于酒精性肝病病程始终,痰瘀兼化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治疗胃病从痰浊入手,灼见粲然,颇能启迪后学。今试就此作蠡测之析。胃脘中痰浊的形成,叶氏认为其因有四:一是外感六淫侵袭胃腑聚液成痰,如寒热、暑湿之邪。《临证指南医案》中卷四·痞云:“寒热由四末以扰胃,非药从口入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