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全称为肛门直肠瘘(Anorectal Fistula),中医称之为“肛漏”.其临床特点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症,局部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向直肠.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继发性外口组成,但也有仅有内口或外口者.多数是肛周脓肿的后遗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在我国约占肛肠疾病患者的1.67%~3.60%[1],仅次于痔疮;发病人群多在20 ~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2].  相似文献   

2.
石荣  舒郁平  黄娟 《北京中医药》2017,36(4):379-381
正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3部分组成,主要表现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特征,有些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向直肠。肛瘘多发于青壮年,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约为5∶1~([1])。影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合并一些炎症性肠病、白血病化疗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  相似文献   

3.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7,48(8):759-759
答:复发性口腔溃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有灼热疼痛感。属中医学“口疮”、“口糜”、“口疳”范畴。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脏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大肠与胃,又任督  相似文献   

4.
<正>复发性口疮是一种反复发作、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以口腔黏膜病损、充血和疼痛为特征,好发于口腔黏膜上皮未显角化或角化较差的区域,如上下唇内侧、舌边缘、颊黏膜、口底黏膜等处,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本病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本病属中医"口疳""口疮"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第一鳃裂瘘管是一种少见的疾病,病人由于耳后或下颌角局部反复感染或外耳道间歇性流脓而被误诊为局部感染性疾病或中耳炎。现将我院收治的13例误诊误治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7例,女6例,发病年龄2~45岁,其中<19岁8例,约占62%。病程为3个月~12年。所有病例均为单侧。13例均有耳后或下颌角反复红肿流脓及持续性瘘管,7例伴有外耳道间歇性流脓。检查见耳后及外瘘口周围有瘢痕组织10例,肉芽组织增生3例,外耳道内有内瘘口者7例,管道波及面神经及腮腺4例。1.2 误…  相似文献   

6.
肛瘘的中西医诊治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一般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据最近资料统计,在我国肛瘘发病率约占肛门直肠疾病总发病率的3%。其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每因外口闭合而致局部肿痛;继而在原外口处或附近重新溃破出脓,如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复杂肛瘘是外科的难治性疾病,手术是治疗肛瘘的重要手段。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引流脓液,根治瘘管,保护括约肌的完整性和肛门功能。现将目前肛瘘的中西医诊治近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一般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据最近资料统计,在我国肛瘘发病率约占肛门直肠疾病总发病率的3%。其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每因外口闭合而致局部肿痛;继而在原外口处或附近重新溃破出脓,如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复杂肛瘘是外科的难治性疾病,手术是治疗肛瘘的重要手段。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引流脓液,根治瘘管,保护括约肌的完整性和肛门功能。现将目前肛瘘的中西医诊治近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陶双友  何丽英 《新中医》2012,(7):230-231
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是肛周脓肿的慢性化阶段,其临床表现特点主要为肛门硬结、局部反复破溃流脓、疼痛、潮湿及瘙痒等。据最近资料统计,在我国肛瘘发病率约占肛门直肠疾病总发病率的3%,其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每因外口闭合而致局部肿痛,继而在原外口处或附近重新溃破出脓,如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肛瘘很难自愈,传统的治疗方法常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为辅助手段。笔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治愈肛瘘患者1例。结果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9.
答: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糜”、“口疳”的范畴。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灼热疼痛。且溃疡多数是散在性分布在容易活动的黏膜区域。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以热毒为主;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  相似文献   

10.
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中医称之为"口疮"、"口疳"、"口破"等,其特点是口腔黏膜、牙龈、舌体或咽喉部长期反复出现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溃烂,局部灼痛,甚者影响患者咀嚼进食及说话,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根据《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时一定要注意疾病发病之本,辨明寒热虚实,对症下药,才能提高疗效.笔者临床观察发现,人们对复发性口腔溃疡选用中成药治疗时,多用清热泻火解毒等一派寒凉之品,妄损人体正气,往往效果不理想,甚至使病情更加缠绵.而实际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多本虚标实,以虚火型居多,因此有进行简单分型,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口腔溃疡,中医称口疳、口疮、口糜,按发病的时间和性质,可分突发和复发两种。突发者,发病急,常由外感或内热引起,易治;复发者,长期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缠绵不已,难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证状:口腔内或舌体上有散在的白色溃疡面,小者如绿豆,大者似黄豆大小,少则数处,多则密如蜂巢。有火灼样疼痛感,饮热食咸则痛甚。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尚不甚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也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或感染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斜”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邪气乘虚人中头面阳明、少阳脉络,以致营卫不和,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而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且已见大量临床报道,现将近年来针刺治疗该病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口腔溃疡多见于青壮年,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唇、颊、舌或齿龈等处的黏膜出现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灰白,周围黏膜红而微肿,局部灼痛,反复发作。每因吃煎、炒、熏、炸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或睡眠不足等发病。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疳”,由于病程缠绵,复发率高,愈而复发,若不及时治疗,可拖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现代生活条件提高,工作、学习压力大,此病患者有增加之势。笔者应用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张融碧老师的经验方愈疡汤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尿道综合征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是一组以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群,但尿液分析检查及中段尿培养、尿液微生物学检查多为阴性。本征病因复杂,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全身性因素包括精神、心理因素,神经源性因素,雌激素水平下降,免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等;局部因素有尿道旁腺慢性感染以及尿道外括约肌痉挛、尿道外口变异等。发病时症状轻重不一,反复发作,治愈难且抗生素治疗无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目  相似文献   

15.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nonspecificul-cerativecolitis,C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多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临床上以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及关节、皮肤、眼、口、肝胆等肠外表现。CUC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是免疫、遗传、环境及肠道感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痛作为一种顽固性、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因其发病急,病情剧烈易反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口服西药卡马西平或针灸局部封闭有一定疗效,但卡马西平副作用明显,停药易反复。临床上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一定优势,本人予缓急祛风化痰剂治疗本病30例,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蜗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西医学认为本病大多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感染、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1]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相似文献   

18.
<正>口疮,又称"口破"、"口疡"、"口疳"等名。临床常见并多发,主要发病部位唇、舌、颊等。黏膜表面出现单个或多个颜色不同、大小不均的溃烂点,并有灼热痛感觉,遇冷、热、刺激性食物加重。一般发病急溃疡面红者,实火多。老年人,慢性反复发作,溃疡面灰暗者虚火多。笔者采用自制白马蜜膏治疗本病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门诊治疗9例,男6例,女3例;18岁~50岁6例,51岁以上3例;发病短者1周,长者半年。部分患者曾口服多种抗生素和维生素,并用过清热解毒中成药,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王声强  董友鑫 《中医杂志》2008,49(10):950-951
答:在周围性面瘫的后期,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迁延不愈,临床可出现"倒错"现象.即表现为静态观之,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又歪向到了患侧,这就是在中医临床的面瘫"倒错"现象. 要认识面瘫"倒错"现象的形成机理,首先就要了解周围性面瘫局部口角歪斜症状的产生机制.当一侧的面神经麻痹后,其局部的口轮匝肌张力降低,而健侧的口轮匝肌张力相对增高,因此,口角被拉向健侧,从而形成了口角歪斜向健侧的首发症状.中医学认为,面瘫"倒错"主要是由于周围性面瘫初起发病过重、或失治误治,使病程久延,气血亏损,面部筋脉失于濡养,造成患侧面肌由弛缓不收转为板滞挛缩,致使患侧口轮匝肌张力偏低变为张力过高,将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又牵扯到了患侧,这实际上是一个阴阳反复失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口腔溃疡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溃疡,中医称为口疮,为口腔粘膜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以局部有明显的灼热疼痛为口疮主症。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但以青年居多,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本病有随着该病史的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