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宫颈病变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感染状况,探讨KSH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组织学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SCC)的病例440例作为研究组,同区域、同期就诊或体检并排除有宫颈病变的女性38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集血液和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提取DNA,巢式PCR检测KSHV ORF26,核酸电泳观察结果结果:研究组血液样品KSHV检出率12.9%(53/412),对照组检出率6.5%(23/3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宫颈脱落细胞样品中未能检出KSHV;对研究组作分层分析,KSHV检出率随年龄增加、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病变女性KSHV检出率高于正常女性,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各级宫颈病变中人类端粒酶hTERC 基因的扩增情况,与宫颈脱落细胞学诊断及活检组织的病理诊断关系。方法:应用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各级别宫颈病变脱落细胞标本中hTERC 基因的扩增情况,其中正常对照20例,宫颈病变患者共100 例;并将FISH检测结果与脱落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结果:hTERC 基因扩增的比例随宫颈细胞学诊断的分级增加,NILM、ASC-US、LSIL 、HSIL、SCCA 各组分别为(8.22± 4.34)、( 10.54± 4.12)、( 12.21± 4.29)、( 18.62±5.74)、( 18.33± 4.73),低级别病变与高级别病变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宫颈活检组织CIN Ⅰ组、CIN Ⅱ组、CIN Ⅲ组、宫颈癌组和正常对照组发生hTERC 基因扩增的细胞比例分别为(8.56± 3.14)、( 11.61± 4.10)、( 14.86± 3.11)、( 21.44± 5.55)和(4.11± 1.71),hTERC 基因扩增的比例随宫颈上皮内病变程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FISH技术可以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 基因的扩增状态;hTERC 基因扩增随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增加。FISH检测hTERC 基因的扩增可作为对宫颈细胞形态学及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RAR-β2表达及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收集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和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cH3、RAR-β2和Involucrin的表达;分析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与RAR-β2表达及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  结果  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AcH3、RAR-β2和Involucrin的表达逐渐降低,甚至缺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与RAR-β2表达呈正相关(r=0.797,P<0.05),AcH3和RAR-β2的表达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547(AcH3),r=-0.585(RAR-β2,P<0.05]。  结论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RAR-β2表达调控有关,并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发区初筛1年后鼻咽癌一级亲属、一般人群血清EB病毒抗体的动态变化及鼻咽癌检出情况。   方法   收集参加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鼻咽癌初筛和2011年8月随访的人群EB病毒血清学资料与鼻咽癌检出情况,比较鼻咽癌一级亲属和一般人群中EB病毒抗体变化及鼻咽癌检出情况。   结果   亲属组NA1/Ig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χ2= 20.28,P<0.001),且男、女性亲属组分别高于男、女性对照组(χ2=22.59,P<0.001;χ2=4.03,P<0.05);亲属组NA1/IgA转阳率低于对照组(χ2=7.79,P=0.005),男性亲属组高于男性对照组(χ2=9.46,P=0.002),而女性亲属组与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P>0.05)。亲属组VCA/Ig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χ2=1.90,P=0.001),男性亲属组高于男性对照组(χ2=7.50,P=0.005),而女性亲属组与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未见表达,P>0.05)。亲属组VCA/IgA转阳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亲属组未检出新发鼻咽癌,对照组检出10例,对照组鼻咽癌检出率显著高于亲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P>0.05)。   结论   EB病毒的变化与遗传因素可能不存在密切联系;初筛后鼻咽癌一级亲属鼻咽癌检出并不高于一般人群,可能无需采取选择性随访原则。   相似文献   

5.
刘冬  叶敏娟  杨越波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4):1531-1534
  目的  了解HPV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在广州中山大学第三医院妇科就诊并愿意接受HPV检查和问卷调查的妇女为对象。剔除标准:1)已切除子宫;2)已行宫颈锥切;3)不愿意参加本研究。入选360例,年龄为19~66岁,平均为35.6岁,户籍均为广州地区。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21种HPVDNA。宫颈正常/炎症组为256例,CIN1组为34例,CIN2/3组为61例,宫颈癌组为9例。  结果  HPV感染率宫颈正常/炎症组为18.4%(47/256),CIN1组为67.6%(23/34),CIN2/3组为96.7%(59/61),宫颈癌组为100%(9/9)。CIN1组、CIN2/3组HPV感染率均比正常/炎症组高(P < 0.001);CIN2/ 3组的HPV感染率比CIN1组高(P < 0.001)。CIN主要感染类型依次为HPV16(44.2%)、HPV58(24.2%)、HPV52(11.6%)、HPV33(8.4%)。宫颈癌主要感染类型为HPV16(88.9%)。  结论  随着宫颈病变程度进展HPV感染率呈升高的趋势,HPV16、58、52、33相关的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关系密切,应引起足够重视,其中HPV16感染易致病变进展及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R、Bcl-2蛋白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中的相关性及意义。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慢性宫颈炎20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30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70例及80例宫颈癌组织中ER和Bcl-2蛋白的表达。  结果  ER在慢性宫颈炎组中阳性率为7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其表达率逐渐降低(χ2=24.266,P < 0.01),与慢性宫颈炎组比较,CINⅡ~Ⅲ组和宫颈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N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1,P=0.386)。与肿瘤组织类型及病理分级无关;BCL-2在宫颈鳞癌组中阳性率为75.38%,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其表达率逐渐增高(χ2=27.715,P < 0.01),与慢性宫颈炎组比较,CINⅠ组、CINⅡ~ Ⅲ组及宫颈鳞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宫颈鳞癌病理分级相关(χ2=4.862,P=0.027),与肿瘤组织类型无关(P=0.500);CIN Ⅱ~Ⅲ组中联合表达阳性率为38.57%(27/70),宫颈鳞癌组中联合表达阳性率为15.38%(1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08,P=0.003)。CINⅡ~Ⅲ组中ER与Bcl-2蛋白表达存在相关(r=0.506,P < 0.01),其余组中无相关关系。  结论  在宫颈病变的进展中,ER和Bcl-2表达呈相反趋势,在CINⅡ~Ⅲ组中有相关性,联合表达阳性可能是宫颈高度上皮内瘤变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灌洗液和血清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7例hr-HPV阳性宫颈病变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35例、CINⅡ组22例、CINⅢ组29例、宫颈癌组31例,同期选取30例女性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hr-HPV病毒载量及宫颈灌洗液和血清中TLR4、TRAF6、IL-12表达水平。结果:五组hr-HPV病毒载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r-HPV病毒载量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五组宫颈灌洗液TLR4、TRAF6、IL-12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LR4、TRAF6水平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IL-12水平则降低;五组血清TLR4、TRAF6、IL-12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LR4、TRAF6水平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IL-12水平则降低;hr-HPV感染者宫颈灌洗液与血清中TLR4、TRAF6水平同hr-HP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IL-12水平同hr-HP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hr-HPV感染患者宫颈灌洗液和血清中TLR4、TRAF6高水平表达,IL-12低水平表达,三者存在一定相关性,且与病毒载量关系密切,推测三者可用作评估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9例,随机进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接受多西他赛60 mg/m2,d1,甲磺酸阿帕替尼500 mg/d,d1~21,21 d为1个周期。对照组接受多西他赛单药化疗,直到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分析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不良事件发生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的DCR率分别为63.2%和3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研究组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47.3%),与对照组(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5.6个月(95%CI:4.8~6.3)和3.0个月(95%CI:1.8~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χ2=4.17,P=0.04)。   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不良反应可控,可显著提高DCR及PFS。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脱落细胞中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为子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分子标志。方法收集2010-03-01-2011-06-30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肿瘤科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156例,采用双探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定量检测正常宫颈组(48例)、CINⅠ组(30例)、CINⅡ-Ⅲ组(30例)和宫颈癌组(48例)的宫颈脱落细胞中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分析SOX9基因甲基化与各级别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正常宫颈组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甲基化评分)17.93±4.33,CINⅠ组为10.35±4.06,CINⅡ-Ⅲ组为33.17±15.19,宫颈癌组为48.04±24.03。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随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而升高,且在CINⅡ-Ⅲ组和宫颈癌组中显著升高。CINⅠ组和正常宫颈组脱落细胞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在其余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OX9基因甲基化评分可有效区分宫颈癌/CINⅡ-Ⅲ和CINⅠ/正常宫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为0.961(95%CI:0.933-0.990),P〈0.001。在最佳临界值,SOX9基因甲基化评分检测宫颈癌/CINⅡ-Ⅲ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9.7%。结论甲基化SOX9基因能够有效诊断宫颈癌/CINⅡ-Ⅲ,可以作为子宫颈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后未控或1年内复发的部位、危险因素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同步放化疗初治后未控或1年内复发的30例宫颈鳞癌患者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35例无复发宫颈鳞癌病例作对照。   结果  30例患者中25例出现远处转移,其中14例发生于同步放化疗结束后6个月内。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前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10 ng/mL是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后未控或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肿大及SCCAg>10 ng/mL为独立危险因素。后续治疗以化疗为主,2年生存率为21.7%,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   结论  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后未控或1年内复发以远处转移为主,预后差。放疗前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SCCAg> 10 ng/mL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经支气管镜淋巴结针吸活检对肺癌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Wang MZ  Chen Y  Zhong W  Zhang L  Xu L  Shi JH  Zhong X  Xiao Y  Cai BQ  Li LY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7):533-535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镜淋巴结针吸活检(TBNA)在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CT检查发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但估计支气管镜检查不能发现气管或支气管内新生物的77例患者,在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完成TBNA操作,直接涂片送检。结果38例诊断为肺癌,35例诊断为肺部良性疾病,4例最终无明确诊断。77例患者共穿刺128个部位,225针,其中TBNA穿刺成功222针(98.7%)。35例肺部良性疾病的TBNA总结果均为阴性。38例肺癌患者中,TBNA总结果阳性31例(81.6%),其中9例患者TBNA涂片为惟一病理学证据。38例肺癌患者共穿刺63个淋巴结,其中TBNA结果阳性41例(65.1%)。TBNA结果的阳性率与病理类型和淋巴结大小有关。TBNA不良反应很少,52例(67.5%)患者穿刺部位少量出血。结论TBNA安全性好,对肺癌的诊断和分期判定有很大帮助,但对肺部良性疾病的诊断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   结果   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3.
肺癌患者术前纤支镜取材检测nm23蛋白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nm23蛋白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SP法对36例肺癌和3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在术前以纤支镜取材并作nm2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组纤支镜刷检涂片和活检组织标本中nm23蛋白阳性率低于肺良性疾病组(P<0.05),肺癌组中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例(N1~N3),nm23蛋白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P<0.05)。结果表明术前纤支镜取材检测nm23蛋白,对肺癌诊断及术前判断有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 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FNA 70例,诊断率为94.3%(66/70).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7.9%(102/116).通过病理检查,可使诊断率提高8.4%(9/107).1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分型诊断率分别为73.8%(76/103)和89.3%(92/103).通过病理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5.5%(27/76).结论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肺门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病理检查可提高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