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嘉  吴楠  吕超  杨跃 《中国肿瘤临床》2020,47(10):487-491
  目的  验证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8版肺癌分期方案在中国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应用UICC第8版分期方案和第7版分期方案对2010年6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3 825例Ⅰ~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期,使用Kaplan-Meier方法对每个亚组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方法评估各亚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按照UICC第8版进行分期后,共有906例(23.7%)患者的分期发生变化,全部转向更晚分期。生存分析显示,根据第8版分期,除ⅠA1和ⅠA2亚组之间(P=0.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每两个相邻分期亚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分期和N分期中,每两个相邻亚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分期中,M0和M1a亚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而M1a和M1b亚组之间未观察到显著性差异(P=0.397)。  结论  与UICC第7版分期相比,第8版为中国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准确的预后信息,尤其是对于分期为ⅠA1期、ⅠA2期和ⅠA3期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中与癌结节(tumor deposits,TD)状态及数目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与验证第8版TNM分期中TD分期方法的合理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对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不同TD状态及数目下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分布差异及预后区别,并从预后的角度验证第8版TNM分期中TD分期方法的合理性。  结果  T分期是T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化程度是TD数目的独立危险因素。TD阴性组预后优于TD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生存曲线随着TD数目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 < 0.05),但TD=2组与TD=3组间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依据cutoff值将TD分为TD=1、TD=2~3与TD ≥ 4具有明显预后差异的三组。同属于ⅢB期的T3~4aN1c期与T3~4aN1a/1b期预后不同(P=0.022)。相同数量TD与区域淋巴结转移预后不完全相同。  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TD提示预后不良。不同TD数目对预后的影响不同,TD=1、TD=2~3及TD ≥ 4是三个可能的分层标准。第8版TNM分期中的TD分期方法可能不甚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我国不同TNM分期的结直肠癌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帮助判断预后。  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对1985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 36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19个临床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多因素分析时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得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按AJCC第七版TNM分期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期。  结果  1 368例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5%、60.2%、53.5%;根治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6%、69.9%、62.4%。按AJCC第七版TNM分期,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1%、72.6%、53.8%、10.4%。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送检淋巴结总数、邻近器官受累、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和术后感染等7个因素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主要独立因素。尤其是ⅡC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44.8%)低于ⅢA期(79.6%)、ⅢB期(58.0%),上述各因素的生存曲线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送检标本淋巴结总数、邻近器官受累、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和术后感染等7个因素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主要独立因素。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对于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可能更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以及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确定的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探讨术前SII-PNI评分在预测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27例老年胃癌患者(年龄≥70岁)临床资料,分别计算术前SII及PNI值。利用ROC曲线确定SII、PNI的最佳cut-off值,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  结果  术前SII-PNI不同评分患者中,肿瘤直径、肿瘤浸润程度(p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pTNM分期、脉管浸润与神经受侵发生率以及Ki-67阳性比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P=0.023)、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P=0.016)、存在淋巴结转移(P=0.014)、肿瘤pTNM分期(P=0.001)和术前SII-PNI评分(P=0.001)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SII-PNI评分与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评分越高患者术后易出现并发症,而且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的20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肿瘤是否有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组(118例)及无脉管癌栓组(9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预后的差异。  结果  两组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型、神经浸润及Borrmann分型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浸润、脉管癌栓、肿瘤大小、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5.6%,其中脉管癌栓组与无脉管癌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8.8%和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和TNM Ⅲ期的脉管癌栓组和无脉管癌栓组残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20.2% vs. 59.6%、44.1% vs. 82.2%和19.9% vs. 4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脉管癌栓是判断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脉管癌栓的残胃癌术后患者,尤其是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或TNM Ⅲ期的更需要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胃癌患者术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肿瘤医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初诊入院手术的434例胃癌患者术前全血细胞计数及术后病理资料,同时选取年龄及性别匹配的3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及30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胃癌组NLR、PLR和RDW的中位数值显著高于胃炎及正常对照组(P < 0.000 1)。Kruskal-Wallis相关分析显示患者NLR、PLR及RDW值随着病理分期的进展逐步升高(NLR、PLR:P < 0.000 1;RDW:P < 0.05),但与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生长部位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LR和PLR是肿瘤病理分期和T分期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00 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和PLR对术前预判胃癌T分期有一定诊断疗效。  结论  胃癌患者术前NLR及PLR值与胃癌TNM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术前分期预判的非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韩涛  夏文彬  吕扬  梁寒  王东浩 《中国肿瘤临床》2020,47(23):1200-1204
  目的  探讨胃癌不同部位的临床特点差异及预后的不同。  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按照肿瘤部位分为胃上部癌组、胃中部癌组、胃下部癌组、多部位癌组,对比各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orrmann分型、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TNM分期、临床分期、软组织转移情况等临床特点及预后。  结果  481例患者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1%、46.0%和31.0%。各组患者生存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临床特点方面,各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P < 0.001)、Borrmann分型(P < 0.001)、病理类型(P=0.001)、肿瘤最大径(P < 0.001)、T分期(P < 0.001)、N分期(P < 0.001)、临床分期(P < 0.001)、淋巴结外软组织转移(P < 0.001)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P=0.260)、M分期(P=0.189)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临床中需根据患者情况开展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局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133例局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选择年龄、合并症、肾积水、肿瘤大小、病灶数目、T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肿瘤分级、治疗方式等10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  结果  随访4~114个月,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64%、52%。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淋巴结及肾积水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局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分别为:T分期(RR=2.001,P=0.001)、淋巴结(RR=2.250,P=0.045)、肾积水(RR=1.954,P=0.047)。  结论  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肾积水是局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对胃癌患者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8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分析胃癌患者预后和UICC/AJCC 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后5年累计生存率为42.0%,UICC/AJCC 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率均是胃癌患者的预后预测因素。根据UICC/AJCC N分期系统,获得淋巴结总数大于15枚和少于15枚的同一N分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但根据淋巴结转移率分期系统,淋巴结总数大于15枚和少于15枚的同一淋巴结转移率分期患者预后无显著差异。结论淋巴结转移率是胃癌患者的简单、可靠的预后预测因素,可以防止获得淋巴结总数不足导致的N分期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腮腺恶性肿瘤的1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1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中,病理类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涎腺导管癌、腺样囊性癌、非特异性腺癌。病理类型(P=0.001)、年龄(P=0.049)、面神经麻痹(P<0.001)、镜下神经侵犯(P<0.001)、TNM分期(P<0.001)、临床分期(P<0.001)、肿瘤复发(P<0.001)、术后辅助放疗(P<0.001)与腮腺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其中肿瘤复发(P=0.001)和临床分期(P=0.004)为影响腮腺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论  肿瘤复发和临床分期是影响腮腺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判断腮腺恶性肿瘤预后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NSCL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 纵隔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阴性(N0~N1期)的患者术前纵隔淋巴结FDG摄取水平对患者预后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2005年4月至2009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后接受手术治疗的N0~N1期NSCLC患者的PET/CT数据、术后随访资料及临床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对纵隔淋巴结SUVmax以及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原发病灶SUVmax等分别与患者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 采用Cox回归风险比例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 术前PET/CT纵隔淋巴结SUVmax(P=0.001)以及TNM分期(P < 0.001)、原发病灶SUVmax(P=0.001)、是否有术后辅助治疗(P=0.012)对N0~N1期NSCLC患者术后预后存在预测作用; 多因素分析表明, 只有TNM分期(P=0.017)、原发病灶SUVmax(P=0.027)及纵隔淋巴结SUVmax(P=0.046)是影响本组NSCL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三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230, 2.179及1.962。  结论  对于N0~N1期的NSCLC术后患者, 术前PET/CT纵隔淋巴结SUVmax、TNM分期、原发病灶SUVmax均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将三者结合起来, 对于指导临床尽早制定术后个体化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outcome of the ratio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s to the total number of dissected lymph nodes (MLR)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11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2 lymph node dissection. The prognostic factors including UICC/AJCC TNM classification and MLR were evaluat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ML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 larger tumor, lymphatic vessel invasion, blood vessel invasion and perineural invasion, and advanced stage. Moreover, the MLR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pth of invasion and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for overall survival (OS) that stage of disease, lymphatic vessel invasion, blood vessel invasion, perineural invasi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UICC/AJCC pN stage) and MLR were relevant prognostic indicators. Furthermore, both UICC/AJCC pN stage and MLR were detected as prognostic factor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as was perineural inva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LR and UICC/AJCC pN staging system were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OS of patients with D2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gastric cancer i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MLR may be useful for evaluating the statu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nce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vtometry, FCM)对腹腔冲洗液进行DNA倍体分析, 作为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exfoliat-ed canceF cells, , ECC)检测的辅助手段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62例胃癌患者术中腹腔冲洗液, 应用FCM进行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 同时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peritoneal lavage eytologv, PLC)检查, 比较二者的检测敏感度, 并分析FCM与胃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62例胃癌腹腔冲洗液流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检测阳性率为67.74%, 而PLC阳性率仅为33.8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肿瘤类型、浸润深度、受侵面积、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TNM分期与腹腔冲洗液异倍体肿瘤细胞相关(P均 > 0.05)在局限性胃癌、肿瘤浸润深度、浆膜受侵面积 < 10cm2、淋巴结转移、无脉管瘤栓、TNM分期方面腹腔冲洗液FCM检测阳性率优于PLC(P均 > 0.05)。  结论  流式细胞术可作为胃癌患者术中检测ECC的有效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组数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胰科200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1 009例行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取超过15枚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淋巴结分组采用日本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的定义。应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探讨淋巴结转移组数(n group, Ng)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将淋巴结转移组数分为5组:无淋巴结转移(Ng0)、1组淋巴结转移(Ng1)、2组淋巴结转移(Ng2)、3~5组淋巴结转移(Ng3)、6组及以上淋巴结转移(Ng4), 3年生存率分别为91.6%、84.7%、72.0%、59.6%、43.0%, 5年生存率分别为89.9%、82.4%、66.9%、54.6%、38.3%, 各组间3、5年生存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Ng越高, 5年生存率越低, Ng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Ng是对于现行UICC N分期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 new system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 based on the number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s, has been adopted by the current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AJCC/UICC) TNM system (199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classific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Japanese classifi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positive lymph nodes. METHODS: The authors analyzed 58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linically curative gastrectomy with D2 lymphadenectomy for gastric carcinoma and each had 15 or more lymph nodes histologically examined from 1982 to 1992. Multivariate analysis with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which classification was more effective. RESULTS: Within the pN1 or pN2 category of the new AJCC/UICC system,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rvival rates existed between n1 patients and n2 patients of the Japanese classif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rvival rat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pN1, pN2, and pN3 (from greatest to smallest decrease), within the n1 and n2 categories.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lymph node involvement by the AJCC/UICC classification was selected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gnostic determinant, whereas the Japanese lymph node classific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prognostic. When survival rates were calculated within the pT1, pT2, and pT3-4 categories, no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pN0 and pN1. There was som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survival rate for each pT and pN catego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age. CONCLUSIONS: The new AJCC/UICC classification for lymph node involvement of gastric carcinoma is basically acceptable and considered superior to the Japanese classification. Further analysis involving a greater number of cases may be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stag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以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率(L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为基础的pN分期、LNR分期和LODDS分期预测Ⅲ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至2015年249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病理确诊为Ⅲ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pN、LNR和LODDS分期对患者5年生存预测的价值。结果:全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16%、73.90%和54.6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LODDS分期是影响Ⅲ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N分期、LNR分期和 LODDS分期预测患者预后所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769和0.7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ODDS分期是影响Ⅲ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DDS分期对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以pN分期为基础的TNM分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行根治术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06例行根治术治疗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12个可能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906例患者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8%、75.4%和7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理类型、病变长度、淋巴结转移数、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与行根治手术治疗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预后有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行根治手术治疗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周围器官受侵情况为行根治手术治疗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前期探索了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组织表达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发现它与肿瘤分期存在正相关性,进一步分组研究其预后意义及与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122例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原发NSCLC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随访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模型进行PD-L1表达的预后分析,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SUVmax的相关性。  结果  早期NSCLC患者中,PD-L1(HR=4.518,95%CI:1.176-17.352,P=0.028)和肿瘤最大径(HR=1.404,95%CI:1.020-1.933,P=0.037)影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是OS的独立预后因子,性别、年龄、病理类型、CEA水平和SUVmax分组对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NSCLC患者中,性别、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和SUVmax分组是OS的影响因素,年龄、CEA水平、PD-L1表达水平不是OS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PD-L1表达与SUVmax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  PD-L1表达是早期NSCLC患者独立预后因子,尚不能成为分期较晚患者的预后因素。PD-L1表达与原发灶SUVmax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