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学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相关性。方法:72例(144耳)正常人为对照组,89例(151耳)SOM患者为SOM组。用纤维鼻咽镜观察对照组和SOM组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及SOM组咽鼓管咽口周围形态改变。结果:①对照组和SOM组成人咽鼓管咽口形态中三角形及缝隙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对照组和SOM组儿童咽鼓管咽口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成人SOM咽鼓管咽口周围形态改变与儿童不同。结论:①成人咽鼓管咽口形态改变在SOM的发生、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为探索成人SOM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②在SOM组儿童中发现所有患儿咽鼓管咽口周围主要是鼻咽部炎症,次之是腺样体肥大和咽鼓管扁桃体肥大。③本研究采用纤维鼻咽镜直接观察咽鼓管咽口及鼻咽侧壁,对于明确SOM的病因和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鼻咽部内窥镜观察结果与分泌性中耳炎(secretary otitismedia,SOM)的相关性。方法对75例150耳正常儿童(对照组)和92例152耳SOM患儿(SOM组),在纤维鼻咽镜下观察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及周围病变,比较两组结果。结果①对照组咽鼓管咽口形态椭圆形30耳(20.00%)、喇叭形30耳(20.00%)、三角形44耳(29.33%)、缝隙形46耳(30.67%),SOM组上述各型耳数分别为28(18.42%)、27(17.76%)、47(30.92%)、50(32.89%)耳,两组咽鼓管咽口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OM组儿童咽鼓管咽口周围病变主要是鼻咽部炎症(74耳,48.68%),其次是腺样体肥大(46耳,30.26%)、咽鼓管扁桃体肥大(20耳,13.16%)及咽口水肿(12耳,7.89%);对照组则主要是咽口周围水肿(80耳,53.33%)、腺样体肥大(40耳,26.67%)、鼻咽部粘脓性分泌物(20耳,13.33%)以及咽鼓管扁桃体肥大(10耳,6.67%)。结论儿童SOM发病与咽鼓管咽口形态无关,而与咽鼓管周围病理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咽鼓管功能与粘连性中耳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为93例施行咽鼓管CT造影,咽口和鼓口内窥镜观察和相应的手术处理.结果:CT造影:2例咽鼓管全程显影,显影的咽鼓管呈弧形,在不同平面显示不同节段,提示咽鼓管有"S"形弯曲.4例仅鼓口点状显影,提示咽鼓管鼓口狭窄,后在手术中经鼓口内窥镜检查证实.咽鼓管鼓口内窥镜检查和狭窄处理:16例中12 耳鼓口狭窄,11耳为骨性增生,1耳为骨性和钙化混合增生,均剔除增生骨质,形成喇叭口状. 咽鼓管咽口内窥镜检查和处理:按咽口形态分为宽阔、狭窄、缝隙3种类型,总数71耳,粘连性中耳炎组的发生率依次为23,5,3耳;渗出性中耳炎组为6,11,3耳;鼻部疾病(中耳正常)组为20,0,0耳.经统计学处理粘连型和渗出型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粘连型、渗出型及鼻部疾病组狭窄和缝隙的发生差异率有高度显著性(P<0.01).粘连型和渗出型缝隙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1耳咽口内置入钛镍合金支架后,咽口立刻扩张.粘连型术后咽鼓管通畅和听力情况:鼓口狭窄经剔除处理后的11例、12耳,术后鼓室气化良好10耳,再次局部粘连1耳,中耳积液1耳,听力提高10 dB以上11耳,其中3耳提高45dB,5耳提高20dB.结论:术前CT造影有利于全面了解咽鼓管的形态和功能;因咽口、鼓口狭窄都会影响其功能状态,应当采取手术措施;鼓室粘连分离后的隔离物采用3个月左右可吸收的合成材料可能比硅胶片好.  相似文献   

4.
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咽鼓管咽口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了解咽鼓管相关疾病 ,并为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 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对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咽口与鼻甲、咽鼓管圆枕之间关系等进行观察 ,测量咽鼓管咽口的高度、其底边长度 ;咽鼓管咽口前缘距下鼻甲后缘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唇距下鼻甲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后唇的长度 ,宽度。结果 咽鼓管咽口呈开放型者 (三角形、圆形 )占 6 2 .5 % (2 5侧 ) ,呈开放不良型 (裂缝形、脐形 )占 37.5 % (15侧 )。 2 7.5 % (11侧 )的咽鼓管圆枕前唇缺如 ,所有标本均有后唇 ,咽鼓管咽口的高度为 (5 .96± 2 .5 9)mm ,其底边长为 (8.6 5± 2 .90 )mm ,咽鼓管咽口至下鼻甲距离为 (12 .0 3± 2 .32 )mm ,咽鼓管圆枕有前唇者其前唇至下鼻甲距离为 (6 .0 9± 2 .2 1)mm ,咽鼓管圆枕其前唇长、宽分别为 (4.88± 3.36 )mm和 (4.18± 2 .79)mm ,其后唇长、宽分别为 (11.4 6± 4 .2 4 )mm和 (9.2 2± 1.71)mm。结论 咽鼓管咽口的形状可能同非化脓性中耳炎以及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之间有一定关系 ,咽鼓管圆枕后唇发育明显优于前唇 ,前唇缺如者可能更容易受周围病变影响而发生疾病 ,下鼻甲后端肥大很容易压迫咽鼓管咽口而致病。  相似文献   

5.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咽口的内窥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鼓管功能失调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引起咽鼓管功能失调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对鼻咽部病理改变的观察有助于对咽鼓管功能失调原因的认识。文中应用鼻内窥镜技术对155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咽口的病理改变进行了观察。材料与方法:分泌性中耳炎病人,儿童45例(77耳),年龄5~12岁,成人60例(78耳),年龄25~73岁,以4%利多卡因行鼻腔表面麻醉,应用纤维内窥镜观察鼻咽部。结果,儿童56耳(727%)咽鼓管咽口被粘脓性鼻分泌物阻塞;40耳(52.0%)咽口被腺样体挤压;13耳(119%)咽鼓管咽口腺样体肥大;8耳(10.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原因.方法为50例、78侧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手术前后检查咽鼓管功能,术后随访检查咽鼓管咽口,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及原因.结果50例、78侧手术中,术前咽鼓管功能正常70耳,异常8耳,术后咽鼓管功能正常56耳,异常22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咽鼓管功能正常组中咽鼓管咽口肿胀8耳,咽鼓管功能异常组中咽鼓管咽口黏膜肿胀16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例、10耳发生分泌性中耳炎中,9耳咽鼓管咽口肿胀,1耳咽鼓管咽口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窥镜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咽鼓管咽口炎性肿胀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至分泌性中耳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并检测其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50例患儿分为分泌性中耳炎组(50例)、慢性鼻-鼻窦炎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无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的声嘶患儿),在电子鼻咽喉镜直视下观察各组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用声导纳仪检测各组患儿的咽鼓管功能状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分泌性中耳炎组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学改变高达94%,慢性鼻-鼻窦炎组则为8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分泌性中耳炎组70%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鼻-鼻窦炎组26%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与对照组(2%)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咽鼓管功能障碍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中占主导作用,与慢性鼻-鼻窦炎比较,咽鼓管功能障碍较咽鼓管咽口的形态改变更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作者们观察分泌性中耳炎50例,其中小儿(3~12岁)26例,成人(13~59岁)18例,老年(60岁以上)6例。均经病史、鼓膜外观及鼓室压图确诊。观察方法系经鼻腔插入内窥镜观察咽鼓管咽口并照像。小儿用外径1.7mm的斜视型针状镜,前方斜视16度,视野角75度。成人及老年用外径4.5mm的纤维内窥镜。结果:小儿26例中有88%咽鼓管咽口发现狭窄,均系肥大的腺样体越过咽隐窝挤压咽鼓管隆凸而间接导致咽鼓管咽口狭窄。26例中只有2例咽鼓管咽口后唇可见淋巴组织增生,但此2例咽鼓管咽口闭塞的主要原因仍为腺样体肥大。咽鼓管导管通气法,31耳中21耳(68%)示通气度良  相似文献   

9.
漂浮导管扩张咽鼓管治疗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鼻咽癌(NPC)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OM)咽鼓管功能,以及漂浮导管扩张咽鼓管治疗该病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咽鼓管功能综合检查仪检测21例(37耳)NPC放疗后SOM患者的咽鼓管功能;在鼻内镜直视下将漂浮导管导入咽鼓管内扩张咽鼓管,治疗NPC放疗后咽鼓管阻塞引起的SOM。结果:21例NPC放疗后SOM中,咽鼓管功能为正常型2耳,阻塞型21耳,闭锁不全型8耳,开放型6耳。漂浮导管扩张咽鼓管治疗NPC放疗后SOM,有效率为43.2%(16/37)。结论:NPC放疗后SOM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多以阻塞型为主,应用漂浮导管扩张咽鼓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体血咽鼓管咽口黏膜下注射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门诊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咽鼓管异常开放 症患者14例,共20耳,采用患耳咽鼓管咽口黏膜下自体静脉血注射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耳鼓膜及咽鼓管咽口情况,并进行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tubo-tympanic airflow dynamics,TTAG)法测定判定疗效。结果 诊断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均见病变侧咽鼓管咽口闭合不全,呈裂隙状,坐位观察明显,TTAG法显示患耳外耳道压力随鼻咽腔压力变化而波动;病变侧咽鼓管咽口外侧壁注射自体血1~4次后,13耳症状完全消失,同侧咽鼓管咽口平静状态下能够闭合;7耳症状减轻,咽鼓管咽口未能完全闭合。所有治疗耳均无分泌性中耳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血咽鼓管咽口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简便易 行,值得在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咽鼓管置管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将71例(86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6例,44耳)与对照组(35例,42耳)。实验组在鼻内镜直视下行咽鼓管置管术,每日;中洗后鼓室注药治疗;对照组行鼓膜切开并置管。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21耳(47.73%),显效19耳(43.18%),无效4耳(9.09%)。对照组治愈12耳(28.57%),显效17耳(40.48%),无效13耳(30.9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69.05%(P〈0.05),实验组治疗后平均听阈为20.95dB,显著好于对照组28.25dB(P〈0.01)。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疗效明显优于鼓膜置管术,联合药物管腔内注入可有效恢复咽鼓管功能,且避免了鼓膜损伤,符合微创原则,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鼻咽癌表面活性物质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定量测定健康人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鼻咽部灌洗液中代表面活性物质的卵磷脂含量,进一步证实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的存在,在探讨SOD的发病机理。方法采集健康人和SOM患者鼻咽部灌洗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卵磷脂含量并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13.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及鼓室黏膜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波烧灼双侧咽鼓管口,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光镜观察比较咽鼓管管腔及黏一软骨膜和鼓室黏膜变化。电镜观察咽鼓管鼓室段暗颗粒分泌细胞及其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变化。结果:各组咽鼓管管腔通畅,咽鼓管黏一软骨膜不易受炎症浸润及负压影响。鼓室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咽鼓管黏一软骨膜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腭裂对中耳传音和咽鼓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腭裂对中耳传音和咽鼓管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方法:对41例腭裂患者进行耳科学常规检查、咽鼓管咽口形态观察、声导抗测试,并与听力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腭裂患者中鼓膜病变率达89.0%,咽鼓管咽口呈裂隙状形态达59.5%,鼓室压图异常达83.1%,镫骨肌反射消失率达84.4%,与正常人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腭裂患者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比率为74.0%。结论:由于腭裂患者存在鼻另碚的易感染性  相似文献   

15.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咽鼓管功能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改变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40耳行鼓室成形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咽鼓管功能与手术疗效的关系.咽鼓管功能检查用正-负压试验、TTAG法及音响法,咽鼓管鼓室口及咽口的观察分别用鼓室镜及鼻窦镜,对比分析咽鼓管功能改变与病变部位的关系,并比较鼓室成形术后咽鼓管功能正常耳与异常耳的鼓膜生长及听力变化情况.结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咽鼓管功能与鼓室口病变程度相关,鼓室口病变轻者,咽鼓管功能良好;而鼓室口病变重者咽鼓管功能不良.40耳鼓室成形术后咽鼓管功能良好耳鼓膜生长良好,咽鼓管功能不良耳鼓膜生长欠佳;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与鼓室成形术效果关系密切,咽鼓管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咽鼓管冠脉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49例(65耳)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为试验组,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共16例(22耳),B和C组是对照组,B组单纯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共16例(21耳),C组单纯接受鼓膜置管治疗,共17例(22耳)。所有球囊扩张器械使用冠状动脉球囊。患者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术后通过咽鼓管功能障碍7项问卷评分(the seven 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air,ETDQ 7)、咽鼓管评分量表(eustachian tube score,ETS)及声导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咽鼓管功能均有提高。鼓膜愈合后复查,A型鼓室图逐渐增多。A组术后3、6个月ETDQ 7评分均较B组和C组低,对照组C组较B组低。术后3、6个月ETS得分A组均高于B、C组,对照组之间C组较B组高。 结论对于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能显著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冠状动脉球囊价格较常规咽鼓管球囊便宜,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同样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建立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SD大鼠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运用于科研工作。方法34只SD大鼠,一侧耳为实验耳,对侧耳为对照耳,经软腭入路采用三氯醋酸化学烧灼咽口,耳内镜、声导抗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建模情况,观察HE染色光镜下咽鼓管及鼓室黏膜组织形态变化。结果34耳中有28耳鼓膜内表面黏附黏稠分泌物,光锥消失,声导抗示造模后第2~6天峰压值明显改变,造模后第6天反应阈有所升高,打开听泡可见鼓室积液,黏膜水肿,光镜下见多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采用咽鼓管咽口化学烧灼法模拟咽鼓管功能不良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