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荡黄汤治疗瘀胆型肝炎3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荡黄汤治疗瘀胆型肝炎30例刘心想,徐晓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4医院(461000)主题词肝炎/中医药疗法;%荡黄汤/治疗应用瘀胆型肝炎症状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瘙痒,肝功能检查:胆红质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谷丙转氨酶...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清总胆红素(TBil)值≥171μmol/L的肝炎称为重度黄疸型肝炎,可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度以上慢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瘀胆型肝炎等。属中医黄疸、疫毒范畴。若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且经久不退,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以至导致病人死亡。有资料表明。TBil>171、>342、>513、>684gmol/L的病死率分别为23.396、33.496、5296及9096。故迅速消退黄疸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近几年来。国内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取得可喜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淤胆型肝炎又称胆汁淤积型肝炎或胆小管型肝炎,占黄疸型肝炎的2%-8%,包括病毒性淤胆型肝炎、药物性淤胆型肝炎、自身免疫性淤胆型肝炎,以肝炎病毒引起的居多。一般急性淤胆型肝炎虽较重,病程也较长,但一般最终能够治愈,预后较好,而慢性淤胆型肝炎多由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较易转为重型肝炎,预后较差。近几年,  相似文献   

4.
邓海鹏  唐剑武 《陕西中医》1999,20(9):395-396
应用山莨菪碱结合中药茵栀黄汤加减辨证治疗瘀胆型病毒性肝炎35例,并以苦黄注射液治疗32例作为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68.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3.94,P<0.05)。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有增加肝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西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的2%~3.8%左右[1],由此看出瘀胆性肝炎并不少见。近10年来,诸多中西医学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现综述如下。1 病机及治法探讨中医理论中没有“瘀胆”与“瘀胆型肝炎”之概念,瘀胆型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范畴。在中医治疗瘀胆型肝炎的有关资料中,病种混杂,有的则是肝炎后高胆红素血证,有的是重型肝炎,有的是阻塞性黄疸等。在病因病机方面,有的学者混同于“普通的黄疸”[2]。瘀胆型肝炎既然属于黄疸,就具有黄疸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特殊性。有些学者已经意识到瘀胆型肝炎之特殊性。如李氏认为瘀胆型肝炎…  相似文献   

6.
治疗重症瘀胆型肝炎,目前以西药综合性治疗为主,无效时加用激素,若激素无效或停药后出现黄疽反跳,则无它法。我们的治法,提示中医中药对于难治性重症瘀胆型肝炎有显著的退黄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30例均为住院病人,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男性26例,女性4例。最小的7岁,最大的54岁。血清总胆红素定量(TBil)均在170~340umol/L间,血清总胆红素定量(ALT)均在200~1900if/L间,黄疽最短持续14天,最长40天。急性瘀胆型肝炎24例,慢性瘀胆型肝炎6例。2治疗方法中药基本方为:茵陈10~60…  相似文献   

7.
茵陈复肝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方玉 《新中医》1995,27(12):44-45
根据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病理机制,自拟茵陈复肝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58例,除1例重症瘀胆肝,1例最后的“壶腹癌”转院外,其余全部治愈,治愈率达98.7%,疗程最短10天,最长52天,平均为19天。  相似文献   

8.
孙雪梅 《中医药学刊》2003,21(3):444-445
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将瘀胆型肝炎患者44例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组,(治疗组)24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对瘀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佳。  相似文献   

9.
活血解毒中药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约有2~3%的病人发展为瘀胆型肝炎。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具有长期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特征,同时伴有进行性肝肿大。我们采用活血解毒为主的中药治疗瘀胆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19例获得良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瘀胆型肝炎,又称胆小管型肝炎或胆汁瘀积型肝炎。中医无此病名,多归属于黄疸病范畴。临床表现为病人持久的深度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色等,但自觉症状常较轻。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其它如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亦轻中度升...  相似文献   

11.
于黎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7):18-19
瘀胆型肝炎自觉症状相对较轻.常有皮肤瘙痒,肝大等症状。实验室检查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谷丙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增高。2005年6月~2009年6月笔者用自拟化瘀清肝汤治疗瘀胆型肝炎75例,同时与对照组30例用联苯双酯治疗对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淤胆型肝炎全称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胆红素结合与排泄障碍而导致黄疸持久不退或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值≥171μmol/L的急、慢性病毒性胆汁淤积型肝炎.虽然目前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药物很多,但疗效仍不肯定[1].笔者根据其发病机理及中医病因病机,近几年来以中药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瘀胆型肝炎40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瘀胆型肝炎可发生于任何一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或慢性期 ,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特定临床类型。临床特征是 :巩膜黄染、皮肤瘙痒、血清胆红素及胆汁酸增高、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增高。病程特点是常急性起病 ,有时较隐匿 ,前驱期症状不如普通黄疸型肝炎显著 ,全身和消化道症状与普通型黄疸型肝炎相似而较轻 ,发病后 1~ 2周出现黄疸 ,1个月左右达到高峰。黄疸 2~ 3周后精神食欲好转。但黄疸可持续 8~ 16周 ,可以更长 ,个别可迁延半年以上 ,预后尚好。笔者临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 36例 ,病程有较明显缩短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瘀胆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对206例慢性乙型瘀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组,10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104例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观察疗程均为4周,观察中医症状、黄疸、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移酶、谷丙转氨酶等疗效指标。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血清总胆红素、转氨酶、改善中医症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瘀胆型肝炎较单纯西医治疗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活血凉血汤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国田 《中医研究》2010,23(5):44-46
淤胆型肝炎主要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肝脏疾病,较常见的有病毒性、药物性、酒精中毒性等淤胆型肝炎,其中由嗜肝病毒引起的诊为病毒性淤胆型肝炎。其共同特征为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常有皮肤瘙痒,大便色白,血清胆红素(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胆固醇明显升高等。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黄疸型肝炎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2000年7月~2005年7月,用中药配合西药静脉点滴,治疗重症黄疸型肝炎20例,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15~70岁;其中急性肝炎10例,亚急性重型肝炎5例,瘀胆型肝炎2例,慢性肝炎重度3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8例。其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十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标准,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  相似文献   

17.
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6%,胆酸、r-GT、ALP、胆固醇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急性淤胆型肝炎并非临床多发病,但西医通过护肝、利胆、对症治疗,往往疗效较差。笔者20+a来运用中药加减治疗此病9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8例急性淤胆型肝炎患者中,男76例,女2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2岁,平均32岁。1·2治疗方法基本处方:茵陈、栀子、黄芩、…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30例山东省高密市人民医院(261500)董怀文,王寿利,孙书勤瘀胆型肝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2%~3%,但至今尚无理想疗法。该病若黄疸持续不退,则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近年来我们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30...  相似文献   

19.
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将瘀胆型肝炎患者44例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组,(治疗组)24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对瘀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凉血活血化瘀药对瘀胆型肝炎的退黄效果。方法 :在应用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以红花、桃仁、三棱、莪术、赤芍为主的凉血活血化瘀药 ,再辅以行气、化痰、化湿解毒方法治疗 35例瘀胆型肝炎。中药煎成水剂 ,早晚各服 1次 ,8周为一疗程。结果 :疗程结束时总胆红素恢复正常的有 74.3% (2 6例 ) ,接近正常的有 2 5 .7% (9例 )。结论 :对瘀胆型肝炎应用凉血活血化瘀药退黄有效 ,有效率 10 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