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6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银屑病易感基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中国人寻常型银屑病与6p21.3区域内的六个微卫星标记和4q上的两个微卫星标记是否连锁,以寻找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方法 利用选取的微卫星位点作为标记,采用微卫星荧光标记-基因扫描及分型技术,选取205例经确诊并符合寻常型银屑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对其中14个银屑病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研究的家系中未发现4q上的微卫星标记与银屑病易感基因之间的连锁,而在染色体6p21.3区域存在着与之有连锁关系的微卫星标记位点(在D6S273位点上两点分析最大LOD值为1.26)。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中国人银屑病患者中,染色体6p21.3区域可能存在银屑病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4q存在中国汉族人的银屑病易感基因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确定在4号染色体长臂上是否存在中国汉族人寻常性银屑病易感基因。方法:用覆盖4号染色体长臂的12个微卫星标记对64个寻常性银屑病家系共372个个体(包括197例患者和175例非患者)进行基因组扫描研究,并用GENEHUNTER软件(2.0 Version)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参数和非参数连锁(NPL)分析。结果:(1)非参数连锁分析:两点连锁分析揭示D4S413和D3S1597的NPL值分别为2.04和2.23,对应的P值分别为0.021和0.014;多点连锁分析在染色体155.1-172.3cM的范围NPL值均大于3,在位点D4S413(157.9cM)处NPL值达最高,为3.44,相应的P值为0.00056。(2)参数连锁分析在显性遗传模式下,外显率10%,基因频率0.0062时在D4S1597位点处得出LOD值=3.70,异质性LOD(HLOD)值=4.35和较高的连锁家系比例α=85%。结论:染色体4q存在中国汉族人的寻常性银屑病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定中国汉族人群染色体1q21上是否存在寻常性银屑病易感基因。方法 用覆盖染色体1q21-1q23.1的8个微卫星标记,对36个寻常性银屑病家系共190个个体(包括92例患者,98例正常人;年龄12 ~ 81岁,平均44岁)进行基因组扫描研究,并用ETDT及GENEHUNTER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 GENEHUNTER示D1S2345与银屑病连锁,其非参数连锁(NPL)值为1.735(P = 0.0329);扩大范围传递不平衡检验(ETDT)示D1S2346的97 bp等位基因与D1S484的283 bp等位基因分别优先传递给患病子代(P < 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染色体1q21区存在寻常性银屑病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染色体1q是否存在中国汉族寻常型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方法: 用覆盖染色体1q的12个微卫星标记,对36个寻常型银屑病家系共190个个体(包括92例患者与98例正常亲属)进行基因组扫描研究,并用LINKAGE、ETDT及GENEHUNTER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①LINKAGE分析示D1S2891的LOD值为1.0750(θ=0.2),支持连锁;②GENEHUNTER示D1S249、D1S2772和D1S2891的NPL值均大于1.6,相应P<0.05;③ETDT示D1S249 170 bp等位基因和D1S413 258 bp等位基因分别优先传递给正常子代.结论: 中国汉族人1q31-32区存在银屑病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银屑病易感基因与第4、6、17号染色体上7个微卫星标记的连锁关系,初步对汉族鲁系银屑病易感基因进行定位研究。方法:选择22个银屑病家系中75例患者和正常人51例。选择7个微卫星标记(STR):D6S276、D6S1610、D4S403、D4S424、D4S415、D17S949、D17S784,利用ABI3730测序仪进行电泳测序,并用与之配套的GeneScan、GeneMapp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利用GENEHUNTER软件对STR的基因分型数据进行连锁分析。结果:D17S949、D17S784位点的最大两点LOD值,最大两点NPL值均大于1(P<0.05),提示存在连锁关系。结论:染色体17q23~17q25区域内存在寻常型银屑病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随着多基因疾病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银屑病易感基因遗传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多基因疾病往往涉及到多个基因的作用,虽然不断发现新的易感位点,但在寻找银屑病易感基因上还没有取得突破.就目前国际上银屑病易感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多基因疾病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银屑病易感基因遗传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多基因疾病往往涉及到多个基因的作用,虽然不断发现新的易感位点,但在寻找银屑病易感基因上还没有取得突破。就目前国际上银屑病易感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关节病型银屑病(PsA )是一种伴有炎症性关节病变的严重类型银屑病.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与寻常型银屑病相比,PsA 具有更强的遗传易感性.近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IL-12B 、IL-23R、TNF AIP3、TNIP1、IL-13、LCE等多个易感基因位点,揭示了Th17 细胞通路、NFκB通路、Th2 细胞通路、表皮分化通路等在银屑病和Ps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PSORS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通过对不同群体的银屑病患者的基因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确定了7个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PSORS1~PSORSS7),其中位于6p21染色体上的易感基因位点PSORS1是当前银屑病易感基因研究的热点,它包括三个银屑病候选基因:HLA-Cw6,CDSN,HCR.分别对这三个易感基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7号染色体上两个等位基因频率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2个微卫星标记D17S784及D17S928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用多重PCR和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扫描法以及GenotypeTM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银屑病患者与D17S784、D17S928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这两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片段频率分布在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D17S784与D17S928这2个连续标记可能是寻常型银屑病易感性的候选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全基因组扫描定位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易感区域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 确定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易感区域.方法 用覆盖全基因组22条常染色体的402个微卫星标记对2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大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利用Linkage软件(5.10Version)和Cyrillic软件(2.01Version)进行连锁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外显率为100%时,在1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D1S2343处获得最大累积LOD积分为8.85(重组率θ=0.00),其相邻2个标记D1S2696和D1S2345处的最大累积LOD积分分别为4.60(重组率θ=0.10)和8.54(重组率θ=0.00).单倍型分析将易感区域缩小至D1S2696和D1S2635之间11.6cM处.结论 染色体1q11-1q21区域存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明确先证者的临床诊断后,收集该家系成员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应用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的方法进行基因定位,并对该定位区域内DSRAD基因直接测序,分析其突变位点。结果 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和已知报道的区域一致。突变研究发现该家系所有患者的DSRAD基因2号外显子均携带CAA→TAA的突变,使得517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成中止密码子。结论 该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的患者存在DSRAD基因的无义突变。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TLA4表达及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细胞毒T细胞分子4(CTLA4)表达状况及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临床和/或病理诊断明确的银屑病患者33例作为CTLA4 mRNA和蛋白表达研究对象,另选133例患者作为CTLA4基因多态性分析对象,并以正常人作平行对照。分别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PCR等方法检测CTLA4 mRNA、蛋白表达、第一外显子和3‘末端非翻译区(AT)n重复序列,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组相比,银屑病患者PBMC经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刺激后CTLA4 mRNA、蛋白表达强度显著减弱,且无一定规律;分析发现,CTLA4第一外显子第49位点G和3‘末端非翻译区106bp等位基因与银屑病发生存在显著关联。结论:银屑病患者CTLA4基因转录和表达存在缺陷,且这一缺陷与CTLA4基因多态性存在关联,提示CTLA4基因可能是导致银屑病自身免疫反应发生的侯选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HLA-DQA1及DQB1等位基因与寻常型银屑病遗传易感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HLA-DQA1和DQB1等位基因与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遗传易感性。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CR-SSP)法,对189例银屑病患者和273例健康人的HLA-DQA1和DQ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①HLA-DQA1*0104和DQA1*0201与汉族人银屑病呈正相关性(Pc<0.05);DQA1*0501与汉族人银屑病呈负相关(Pc<0.001).②HLA-DQA1*0104、DQA1*0201和DQA1*0501等位基因与Ⅰ型银屑病发病有关。③HLA-DQA1*0104和DQA1*0201等位基因在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患者中的频率显着性增高。HLA-DQA1*0501仅在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中显着性下降。结论 ①HLA-DQA1*0104和DQA1*0201可能是银屑病的易感基因或与易感基因相连锁;DQA1*0501等位基因可能具有阻止汉族人发生银屑病的作用。②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在其遗传背景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斑块状银屑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对34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和35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银屑病的严重程度按PASI评分评估。结果斑块状银屑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率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一核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斑块状银屑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率明显增高,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某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IL-23(p19/p40)和IL-12(p35/p40)mRNA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处及正常人皮肤中IL-23(p19/p40)和IL-12(p35/p4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L-23p19及p40(IL-23/IL-12)mRNA的表达均高于非皮损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且非皮损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L-12p35mRNA在银屑病皮损处、非皮损处和正常对照中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过程中,IL-23可能发挥较IL-12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