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兴祥  邱焞功 《四川医学》2000,21(11):989-990
丙型肝炎是世界性传染病之一 ,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目前认为干扰素 ( IFN)是唯一对丙型肝炎病毒有效的药物〔1,2〕。1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价及适应症目前用于监测疗效的指标有 :1肝功能指标 ,主要是血清 AL T和 AST,2病毒学指标 ,包括抗 HCV和HCV RNA,3肝组织活检。基本概念 :治疗结束时应答率 ( end of treatmentresponse,ETR) :指治疗结束时生化和病毒应答率 ;持续应答 ( SR) :指停药 6月以上生化和病毒的应答率 ;无应答 ( NR) :指治疗结束时生化和病毒学指标无改善。 AL T恢复正常为生化应答 ,HCV RNA清除为病毒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重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近期与远期疗效观察研究。方法:3×106IU,ih,1次/2d×3个月为1疗程,接受2-4个疗程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0例,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1-3年。结果:根据干扰素疗效评价标准,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时,分别有45,0%(9/20),40.0%(8/20)和15.0%(3/20)的患者表现为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和无应答。完全应答者有3例分别在第2疗程结束后的6个月、9个月的间隙期内复发。有6例患者接受3-4个疗程治疗。在2-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1-3年,6例(30.0%)患者表现为持续完全应答,11例(55.0%)患者为部分应答,3例(15.0%)患者无应答。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的早期疗效较好,但完全应答者的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王珍妮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0):113-11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不同病程患者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100例丙型肝炎不同病程患者,其中急性肝炎35例,慢性肝炎30例,肝硬化23例,重症肝炎12例及3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1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重症肝炎组T3、FT3、FT4、TS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肝硬化组和重症肝炎组T3、FT3水平均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P〈0.01);急性肝炎组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同病程丙肝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不尽相同。结论丙肝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紊乱,测定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对患者的病情及愈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干扰素以及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对55例病人连续4年随访观察,结果表明:干扰素组1年内ALT、AST复常率及HCV-RNA清除率均为57.9%,4年后分别下降至26.3%及21.1%;而联合用药组1年内ALT、AST复常率为50%,HCV-RNA清除率为58.3%,4年后分别下降至37.5%及12.5%,生化应答率及病毒清除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联合用药组应答出现较早,获持续应答率较高,提示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PEG-IFN-α-2α)治疗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前后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长效干扰素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为长效干扰素治疗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100例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患者长效干扰素治疗前后IL-2、IL-4、IFN-γ、IL-10进行了检测,同时观察了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100例丙肝患者,用长效干扰素治疗后,治疗有效41例,有效率达到41%,随访1~2年,10%复发。干扰素治疗前: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CD4+/CD8+比值、血清IL-2、IFN-γ水平降低,而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有效组CD4+/CD8+比值、血清IL-2、γ-IFN显著升高,IL-10明显下降治疗有效组IL-10显著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IL-4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无效组,治疗后仅IL-2较治疗前增高。CD4+/CD8+比值、血清IL-4、IL-10、IFN-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用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可以明显提高CD4+/CD8+比值,使T细胞活化,促进TH1因子的产生,抑制TH2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的检测可用于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选择和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呈世界性流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有50%以上急性丙型肝炎转为慢性,其中有20%慢性丙型肝炎转化为肝硬化,部分病例最终发展为肝癌[1].因此慢性丙型肝炎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聚乙二醇干扰索的问世,是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患者84例,随机均分成2组(n=42)。A组选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PEG-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再治疗,B组选用重组人干扰素α-1 b(CIFNα-1 b)联合利巴韦林进行再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连续给药12个月后随访6个月,A组35.71%(15/42)患者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与B组21.43%(9/42)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PEG-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患者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不但能清除部分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 ,还能减轻HCV感染所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阻止 /延缓肝脏纤维化 ,是公认治疗丙肝的首选药物。 2’ -5’寡腺苷酸合成酶 (2’ - 5’Oligoadenylatesynthetase ,2 - 5AS)可显示IFN抗病毒活性 ,可以用来评价人体内IFN系统激活情况。在予IFN治疗前后检测患者 2 - 5AS活性变化 ,可以提示患者对IFN治疗的反应性 ,从而避免盲目使用IFN。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丙型肝炎 (CHC)患者IFN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  相似文献   

10.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聚乙二醇(PEG)化学连接于治疗蛋白质能增加血浆半衰期、减少毒性、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PEG结合蛋白质通过减少免疫系统发现和攻击外源物的能力以增加其治疗效果.由活化的PEG单体与蛋白质偶联制备PEG蛋白结合物,这种偶联策略有多种选择.PEG化干扰素-α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性感染已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工作,并获得肯定的疗效.已有3种PEG蛋白结合物被FDA批准,临床应用于治疗严重的复合性免疫缺陷病和治疗各种白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 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CHC)的应答情况。方法 84例 CHC患者随机分为 3组。治疗组 2 8例 :干扰素 α-2 b 3 mu,每周 3次 ,肌肉注射 ,同时口服利巴韦林 3 0 0 m g,每日 3次 ,共 6个月 ;对照 A组 2 6例 :干扰素α-2 b 3 m u,每周 3次 ,肌肉注射 ,共 6个月 ;对照 B组 3 0例 :利巴韦林 3 0 0 mg,每日 3次 ,口服 ,共 6个月。停药后 3组均继续观察 6个月。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 T)正常 ,HCV-RNA阴转为标准观察治疗应答及持续应答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 6个月治疗组、对照 A组和对照 B组 3组治疗应答率及持续应答率分别为 57.1%、3 8.5%、3 .3 %和 42 .9%、19.2 %、0 ,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结论 干扰素α-2 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CHC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干扰素或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阐明基线因素对甲状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取基线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HC患者243例,均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分别在12、24、36、48、60和72周时对甲状腺功能和HCV RNA定量等进行检测,根据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分为持续正常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观察各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82例(33.7%)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改变,其中亚甲减51例(20.9%),甲减13例(5.3%),甲亢18例(7.4%)。随访至72周时,亚甲减、甲减
、甲亢患者恢复正常的分别为32例(39.0%)、12例(14.6%)和7例(8.5%),甲减转变为亚甲减的为6例(7.3%),甲亢转变为亚甲减的为3例(3.7%);19例(23.2%)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1例(1.2%)表现为持续亚甲减,13例(15.9%)持续甲减,5例(6.1%)持续甲亢;3例(3.7%)患者由甲亢转变为甲减。女性甲减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发生甲亢患者平均年龄低于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患者(P<0.05);发生甲亢和甲减患者基线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低于亚甲减和持续正常者(P <0.05);发生甲亢患者中HCV2a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生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者(P <0.05)。结论: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使甲状腺功能发生改变,性别、年龄、肝功能和基因型对甲状腺功能改变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确诊的CHC患者156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86例和对照组70例。研究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重组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为4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24、48、72周采集静脉血,检查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HCV-RNA水平。比较2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多种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早期应答(ER)、完全应答(TR)和持续应答(SR)率均高于对照组,无应答(NR)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Ⅰ型组患者TR率和SR率高于Ⅰ型组,部分应答(PR)率低于Ⅰ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病毒载量组患者ER、TR和SR率高于高病毒载量组,PR率低于高病毒载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组患者年龄和肝硬化比例低于非TR组,ER率、基因非Ⅰ型和高HCV-RNA水平比例高于非T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硬化、ER率、基因型和HCV-RNA水平进入回归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CHC较理想的选择;年龄、肝硬化、ER率、基因型、HCV-RNA水平可能与其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丙型肝炎(HC)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寻找预测干扰素治疗HC疗效的有效指标。方法:在对32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患者运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了血清中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同时检测了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CHC患者血清中β2-MG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干扰素治疗后β2-MG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中完全应答者干扰素治疗后β2-MG的增加量明显高于无应答者或部分应答者(P<0.05)。结论:CHC患者肝细胞表面的HLA-Ia类抗原的过度表达是造成肝损伤的原因之一,β2-MG可作为临床上预测干扰素疗效的简便,易行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Hepatitis C virus (HCV) constitutes a major public health issue around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Pakistan.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outcome of interferon (INF) treatment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categorized by gender, age, and viral load.

Methods  In this study, 750 HCV positive patients with genotype 3 were selected, out of which 616 completed the entire treatment. Their personal history, pre-treatment HCV RNA and serum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was quantified.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ation therapy of INF-α 2b three million units (thrice a week) plus ribavirin (1000–1200 mg per day) for 24 weeks. After 24 weeks their HCV RNA and serum ALT level was quantified.

Results  Out of the 616 patients, 391 (63.5%) responded to therapeutic regimen (INF-α 2b plus ribavirin). Among the responders, 27.1% were men and 36.4% were women. Best treatment response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having low viral load <8×105 IU/ml and age ≤40 years than patients having low viral load and age >40 years (73.2% vs. 60.3%, P=0.05).

Conclusions  Better response to IFN-α 2b plus ribavirin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lower viral RNA and younger age. It suggests that all patients considered for treatment should have quantification of serum HCV RNA level. The result can be used to counsel patients on the likelihood of response and may influence the patient’s decision on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合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CIFN)干复津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普通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干复津15μg治疗,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24周。观察治疗过程中、结束时及停药半年后随访的临床症状、体征、ALT、HCV-RNA持续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1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24周时完全应答率和随访6月时持续应答率分别为67.74%和41.93%。普通干扰素治疗的复发组和无应答组经干复津治疗结束后HCV-RNA持续阴转率分别为67.8%和19.35%(P<0.05),复发组较无应答组具有较好的疗效。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合干扰素15μg单独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thyroid dysfunction,TD)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及TD转归。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CHC患者采用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0 mg/(kg·d)],疗程48周,停药后随访至24周。于基线治疗第12、24、48周及停药后24周复查丙肝病毒(HCV)RNA、甲状腺功能,分析抗病毒治疗效果及TD转归。结果 194例患者完成48周的抗病毒治疗。随访24周,TD组脱落2例,非TD组脱落1例。TD组50例患者中共17例甲状腺功能复常,占34.0%,其中基线TD、治疗中新出现TD患者分别有17.4%(4/23)与48.1%(13/27)出现甲状腺功能复常,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掊2=5.202,P=0.037)。TD组12周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为44.2%(23/52),非TD组为54.2%(77/142);TD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为59.6%(31/52),非TD组为58.5%(83/142);TD组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为60.0%(30/50),非TD组为54.6%(77/141)。两组EVR、ETVR、SV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不影响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完成治疗后随访24周,部分TD可复常,干扰素治疗后合并TD者其临床转归明显优于基线合并TD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出现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双阳性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7例CHB患者,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d)或普通干扰素(IFN—d)治疗过程中HBeAg/抗。HBe双阳性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临床转归。结果HBeAg阳性CHB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HBeAg/抗.HBe双阳性发生率为25.2%。HBeAg/抗一HBe双阳性时HBeAg滴度中位数(范围)为3.45(1.03~187.54)S/CO,抗.HBe滴度为0.52(0.03~0.99)S/CO,均接近于各自截断值。出现过HBeAg/抗一HBe双阳性患者的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6.2%、62.5%、61.2%,高于未出现者的49.8%、35.9%、2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HBeAg阳性患者中,男性更易出现HBeAg/抗.HBe双阳性(OR=I.887;95%CI:1.013—3.518)。结论干扰素治疗过程中,CHB患者出现HBeAg/抗一HBe双阳性的现象并不罕见;其最终临床转归显示更易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标准方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Peg~IFN—ct2a联合RBV标准方案治疗CHC患者36例,疗程为48周,疗程结束后均随访24周。定期观察血常规、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HCV)定量、甲状腺功能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快速病毒学应答(RVR)者10例(27.8%,10/36),其中2例基因型为3型、2例为2a型;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omplete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cEVR)者24例(66.7%,24/36);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partial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pEVR)者2例(5.6%,2/36),其基因型均为1b型。复发1例(2.8%,1/36),基因型为1b型,其余均达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1例发生较严重的银屑病,于16周停药,无复发;1例反复严重口腔溃疡,RBV未全程坚持,复发。结论Peg—IFN联合RBV标准方案治疗CHC疗效较满意,可以达到较高SVR,不良反应常见,但较少影响疗程的完成,联合RBV对获得较高的SVR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和甲状腺功能异常(thyroid dysfunction,TD)的相关性以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TD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CHC的患者95例,根据其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表达水平,分为低HCV-RNA组(<105 IU/mL)(37例)和高HCV-RNA组(>105 IU/mL)(47例),随机选取同期至本院体检的健康者41例;收集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素(thyroxine,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