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合式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8年11月~1994年12月,应用复合式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89例。损伤原因为:摩托车撞击伤63例,机器牵拉伤21例,直接损伤5例。损伤类型为:上臂丛型47例,下臂丛型13例,全臂丛型29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周~6个月。神经移位方式主要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用相应的移位方式。术后随访时间为1.5~6年。疗效最佳为膈神经移位,有效率达82.9%;其次为副神经,达66.7%;颈丛运动支达55.2%;肋间神经达48.3%;健侧C7神经根移位与患侧尺神经吻合,神经再生率达96.6%。作者认为,复合式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尤其是对上臂丛根性撕脱伤,治疗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臂丛撕脱伤患者同侧膈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臂丛撕脱伤患者同侧膈神经的功能状态,为临床选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撕脱伤提供依据。方法测定100例臂丛神经撕脱伤膈肌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并对其功能进行评价。将表面电极置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在平环状软骨水平进行电刺激,于腋前线水平在第7、8肋间记录肌肉诱发电位。同时在膈神经移位术中取一段膈神经,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诱发电位的资料证实,有18例膈神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11例为完全损伤,7例为不全损伤。病理学观察发现膈神经部分损伤时,光镜下见神经纤维部分髓鞘崩解,髓鞘之间散在性地分布着瘢痕化组织。膈神经完全损伤时,可见神经髓鞘崩解,髓鞘之间布满瘢痕化组织。结论100例臂丛撕脱伤中18%的膈神经有损伤,其中7%为不全损伤。应重视这部分病例中膈神经的部分损伤,以便改进手术方法,提高移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对8例臂丛根性撕脱伤行膈神经移位术,膈神经与上干前股的肌皮神经束直接吻合5例,膈神经通过神经移植桥接至肌皮神经3例,术后随访评定其屈肘功能。结果8例经10月-2年随访,肱二头肌肌力在2级以上5例,有效率62.5%。结论膈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理想术式,重视术前和术中膈神经功能的评估、神经移位时吻合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术后综合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疗效关键。  相似文献   

4.
部分正中神经尺神经束移位修复臂丛损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采用部分神经束移位治疗臂丛神经C5-7或中上干撕脱伤,评价其疗效。方法:将自1997年以来采用部分神经束移位治疗臂丛神经C5-7或中上干撕脱伤的11例与以往采用膈神经,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的11例疗效进行随访对比。结果:部分神经束移位组的肱二头肌肌力恢复的优良率最高,但有效率和三角肌肌力恢复两组无差异。结论:采用部分正中神经束移位吻接肌皮神经肌支,所恢复的肌力比以往采用膈神经,副神经移位方法的效果更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移植神经长度对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至2010年于我院行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损伤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其中17例需要做神经移植.通过检测肱二头肌肌力与体重指数(BMI)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17例患者的总体有效率82.4%,移植神经长度以及BMI与屈肘功能恢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臂丛损伤患者尤其是全臂丛损伤患者中,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的临床疗效不受移植神经长度以及BMI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第五届亚太地区手外科学术大会,有关上肢周围神经外科交流论文95篇,主要涉及成人臂丛损伤、产瘫麻痹、上肢其它神经损伤及周围神经基础研究等方面。对于成人臂丛损伤,MR脊髓造影是诊断根性撕脱伤的有效手段,丛外或丛内神经移位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改良Oberlin术式治疗上臂丛根性撕脱伤、健侧颈7神经移位与膈神经移位术、双重股薄肌移植(Doi术式)重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手握持功能、产瘫麻痹晚期重建、肌肉内显微神经修复以恢复骨骼肌功能及免疫抑制剂FK506促神经再生研究等,推动了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治疗难度较大 ,目前国内临床上常采用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 1 998年 1月~ 1 999年 4月 ,我院用此法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损伤 6例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超过 1 8个月 ,获得了一定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0~ 67岁 ,平均 3 7岁。伤因 :车祸伤 4例 ,颈部刀砍伤 2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 1例 ,颈5 ,6 撕脱伤 3例 ,颈5 ,6 撕脱伤合并膈神经损伤 2例。 5例上干损伤者其所支配的肌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肌力均为 0级。肌电图检查 ,5例均为臂丛神经上干损伤。 1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 ,上肢…  相似文献   

8.
膈神经和副神经不同移位方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膈神经和副神经不同移位方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王国君,高庆国,尹维田,王玉发,张巨,张君,崔树森,刘标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无法进行神经断端直接缝合。目前所采取的治疗万法有膈神经、颈丛运动支或肋间神经移位[1]、副神经[2]和健侧颈,移位[3],使这一难...  相似文献   

9.
同侧颈7神经根选择性移位术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针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膈神经损伤病例,采用新的同侧颈_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方法,并证实其科学性、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 自96年6月~99年2月,运用同侧颈_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12例。其中臂丛上干撕脱伤10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中干颈_7神经根部分损伤2例。全麻下行同侧选择性颈_7神经根前股前外侧份移位,直接与上干前股显微缝合。术后随访9例,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7例颈_7神经根前股外侧份移位至上于前股有明显疗效,术后2月肌电检查证实有移位神经长入;术后4~7月即见肱二头肌恢复屈肘动作,而原颈_7神经根支配肌肉功能均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同侧选择性颈_7神经根纤维束组移位不仅不影响颈_7神经根原有支配肌的运动功能,而且提供动力神经源,不失为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改良法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神经移位是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其中隔神经移位术是目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据文献报道有效率达84.62%。经典的手术方法是将锁骨后松解,打通肋锁间隙,将移植神经通过该间隙桥接,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我们通过改良,简化了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的手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多组神经移位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最常用的方法,而膈神经是最佳的动力神经之一。临床研究发现臂丛根性撕脱伤中的11%-13%合并上肢各神经损伤。对这部分病例,采用什么动力神经移位修复最好呢?蔡佩琴等用同侧C7神经根移位取得了成功。1999年4月-2001年10月,我们对3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患者,采用同侧C7神经根移位至上干远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臂丛丛外移位神经包括肋间神经(Tsuyama1969)、副神经(Kotani1970)、颈丛运动支(Brunelli1977)、膈神经(顾玉东1970)、健侧颈7神经根(顾玉东1986)等。其中,健侧颈7根移位神经纤维数量最多,安全有效,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近年来,胸腔镜下超长切取膈神经,有效缩短了神经再生时间。对颈5、6根性撕脱伤,改良的Oberlin术式——臂丛丛内部分尺神经或正中神经移位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手术简单,屈肘功能疗效肯定;同侧颈7根移位术有效且能恢复多组肌肉功能。对颈8胸1根性撕脱伤,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修复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以恢复屈指功能。对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改良的Doi术式——双股薄肌移位联合神经移位较好恢复了手握持功能;肢体短缩,健侧颈7移位直接修复正中、尺神经,能恢复屈拇屈指功能,但手内肌功能仍无恢复。如何重建手内肌仍需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87年7月~1994年6月,对21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采用神经移位修复。其中复合移位4组神经(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肋间神经)者1例,3组(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者6例,2组(膈神经、副神经)者9例,1组(膈神经或颈丛运动支或肋间神经)者5例。术中发现臂丛神经变异1例,对4例合并锁骨下动脉损伤者,在神经移位的同时进行血管修复,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的康复。随访到19例,随访时间为8个月~6年2个月,优良率达73.7%。认为,神经移位术是修复神经根性撕裂伤的常规方法,合并血管损伤者也应同时修复,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4.
膈神经移位对小儿呼吸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了解膈神经移位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例小儿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应用膈神经移位治疗。结果:膈神经切断前后,患儿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呼气未二氧化碳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单侧膈神经移位,对患儿呼吸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神经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神经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 1990年3月至1998年2月,对14例臂丛干根性撕脱伤患者,将同侧胸前外侧神经直接移位于腑神经,胸背神经直接移位于肌皮神经,以重建三角肌、肱三头肌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1年以上,三角肌肌力8例恢复至M4,4例M3,2例为M3-;肱二头肌肌力14例均恢复至M4。结论 运用同侧胸前外侧神经、胸背神经移闰的方法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疗效较好;对原有的臂丛中、下干神经的主要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臂丛神经损伤是最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 ,其中65%的成人损伤和 75%产伤麻痹是根性撕脱伤。根性撕脱的范围可以是一个、数个甚至全部神经根 ,预后极差。神经根撕脱后不会自行修复 ,为了恢复神经的连续性 ,常规的做法是行神经移位术 ,可选用副神经、肋间神经、膈神经和对侧C7神经根等 ,对于晚期病例也可以行肌腱移位术或肌肉游离移植术。但这些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供区一定程度的功能缺损 ,而且疗效不满意 ,因此需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从理论上讲 ,将撕脱的神经根植回脊髓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但臂丛神经的根性撕脱不仅是周围神经系统 (PNS)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5-06—2010-06诊治4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首先行臂丛神经探查和健侧C7移位术一期。间隔4~8个月后完成健侧C7移位术二期及附加其他神经移位,按附加手术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第1组10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2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肋间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3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分2股分别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附加副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结果 40例获得随访3年余,1、2、3组有效率分别达50%、60%、7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C7神经根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不同附加术式未见明显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18.
全长膈神经移位重建屈指功能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视下切取全长膈神经直接移位至正中神经内侧头重建全臂丛撕脱伤后屈指功能的可行性,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屈指功能的恢复提供新思路.方法 对3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患者,采用胸腔镜视下游离胸腔内的全长膈神经,于入膈肌处切断膈神经,将全长膈神经直接移位于正中神经内侧头,术后每3个月随访肺功能和临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例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3年,拇长屈肌及2~5指指浅屈肌肌力均恢复至3~4级,掌长肌肌力2例为2级,1例为1级;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鱼际肌肌力为0级.肺功能显示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降低,但在1年内都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胸腔镜视下切取全长膈神经直接移位至正中神经内侧头重建全臂丛撕脱伤后的屈指功能是一种可行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9.
臂丛神经是由颈5至胸;神经根所组成,其功能为支配上肢的运动与感觉。因此,一旦臂丛神经受损,患侧上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广泛的根性撕脱伤则造成患肢功能的完全丧失,其治疗尤为困难。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手外科的不断发展,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临床采用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以及肋间神经等多组神经移位的手术方式来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臂丛神经撕脱伤伸肘、伸指、伸拇功能的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43例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的伸肘及伸指功能,男36例,女7例;年龄4~44岁,平均(23.5±9.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2个月,平均(3.7±1.9)个月。其中全臂丛神经撕脱伤32例,中下干撕脱伴上干部分损伤或正常5例,C6~T1神经根撕脱伴C5椎孔外断裂或部分损伤6例。取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联合切口,显露下干后股,向近端干支分离后切断。将后侧束、桡神经向远端游离,切断后侧束的其他分支。将下干后股、后侧束及桡神经上提,膈神经在胸廓上口内切断,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吻合。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33例,通过腓肠神经桥接10例。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3个月,平均(39.7±7.1)个月。伸肘、伸指、伸拇肌力达到3或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1.6%、41.9%、39.5%。结论 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其伸肘功能恢复满意,伸指、伸拇功能的恢复仍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