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11月~2010年11月,我们对35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采用介入可解脱式(Matrix)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经精心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36~75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7例,基底动脉动脉瘤3例.动脉瘤直径为2.5~20.0 mm,其中直径<5 mm的小动脉瘤17例,5~15 mm的一般动脉瘤12例,直径>15 mm的大动脉瘤6例.  相似文献   

2.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行急诊颅内动脉瘤夹闭术43例,经积极护理配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3例,男39例,女4例,15—70岁。其中颈内动脉瘤6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手术时间平均3~4h。  相似文献   

3.
2007年1月~2010年3月,我们对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夹闭术,经精心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颅内动脉瘤患者51例,男23例,女28例;年龄21~67岁,平均41.5岁.术前均行DSA或16排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为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19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基底动脉瘤4例,小脑后下动脉瘤5例;术前合并高血压38例;Huntil-Hess分级[1]:Ⅰ~Ⅱ级36例,Ⅲ级13例,Ⅳ级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经DSA确诊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经皮穿刺血管内治疗,其中椎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2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7例,分别采用了球囊,游离弹簧圈,MDS-N(机械解脱弹簧圈),GDC水解弹簧圈,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游离弹簧圈致密填塞6例,6例95%以上填塞,2例获90%填塞.2例行球囊载瘤动脉栓塞术.支架结合GDC或水解弹簧圈致密填塞4例,另4例应用水解弹簧圈有2例获致密填塞,2例获95%栓塞.除1例因术中游离弹簧圈脱入大脑中动脉术后出现轻偏瘫,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症状加重.[结论]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5.
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理想材料。1999年12月~2003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应用 GDC 栓塞治疗112例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2例,男48例,女64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54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脑血管造影证实真性动脉瘤69个,真假混合性动脉瘤47个,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2例合并动静脉瘘。位置分布有后交通动脉瘤38个,前交通动脉瘤29个,颈内动脉瘤20个,大脑中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8月,23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内栓塞治疗。其中4例在导丝或导管保护动脉瘤颈情况下行栓塞治疗;1例术中导丝刺破动脉瘤,继续快速填塞至动脉瘤完全栓塞;1例栓塞后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行A1-A2段支架后置入。结果 23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11例,>90%栓塞8例,<90%栓塞4例。支架后置入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经治疗1个月后康复出院。所有患者临床随访6~24个月,未见再出血。16例患者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复查,动脉瘤未见复发,其中3例>90%栓塞、2例<90%栓塞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其技术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细致操作。  相似文献   

7.
许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8018-8018
2007—2009年笔者共护理颅内动脉瘤患者75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5例。女40例,年龄30~72岁。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犬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25例,颈动脉-后交通瘤40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保持载瘤动脉通畅,防止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可显著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目的:探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辅助下,采用弹簧圈介入栓塞32例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41-71岁,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技术操作顺利,宽颈前交通动脉共置入32枚Neuroform3支架,弹簧圈置入顺利,释放位置满意,技术成功率达到100%。在Neuroform3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完成后造影显示,32枚动脉瘤完全栓塞30枚,占94%;部分栓塞2枚,占6%。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平均住院6.3 d。32例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再行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再次脑出血、脑血管栓塞或动脉瘤复发。表明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辅助下采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2001年3月~2007年5月,我们共收治颅内动脉瘤125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5例,男25例,女100例,32~72岁,平均47岁。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5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64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右颈内动脉-脑动脉瘤1例。1.2方法120例均行延期手术,开颅后置入显微镜分离瘤颈,夹闭瘤颈时均采用控制性低血压,解剖出载瘤动脉近端,以备动脉瘤破裂时暂时阻断。本组有1例在上瘤夹时破裂,阻断载瘤动脉退出瘤夹,再次夹闭[1]。5例在全麻下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沿导丝…  相似文献   

10.
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瘤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瘤处并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组患者无死亡。10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9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达95%栓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8例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应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11例,女7例,35~66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确诊动脉瘤部位:后交通动脉瘤9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均择期手术,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视下,先经导引导管放置不可脱球囊于载瘤动脉瘤开口处,然后在微导丝引导下,再置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在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前,先在透视下用低浓度造影剂缓慢充盈动脉瘤开口处的球囊,使其暂时闭塞载瘤动脉与动脉瘤颈开口后,通过预先放置的微导管用合适的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囊,然后抽出球囊内的造影剂,恢复血流后行造影检查,确认所致弹簧圈稳妥后再解脱。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弹簧圈填塞满意为止。结果 10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在球囊辅助下弹簧圈均填塞满意,其中1例在栓塞左侧后交通动脉开口处宽颈动脉瘤结束撤出球囊复查造影时,发现半环弹簧圈突出载瘤动脉内,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扩展了栓塞动脉瘤适应证的同时,也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不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技术操作,对宽颈动脉瘤来说,该项介入治疗技术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前交通支动脉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可脱性弹簧圈治疗37例前交通支动脉瘤患者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要点.结果 37例患者内致密栓塞,36例患者经术后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及护理,疗效满意,1例患者因术后反复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支动脉瘤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比手术治疗者高,积极的治疗和规范的护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院1998年9月~2005年12月间,16例颅内动脉瘤施行弹簧圈栓塞术中破裂,现将其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43~78岁,平均52.6岁。Hunt和Hess分级:0级4例,Ⅰ级5例,Ⅱ4例,Ⅲ~Ⅳ3例。其中7例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例,后交通7例,前交通3例,大脑中动脉2例,小脑后下动脉1例。  相似文献   

15.
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理想材料[1] 。 1999年 12月~ 2 0 0 3年1月 ,我院神经外科应用GDC栓塞治疗 112例颅内动脉瘤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112例 ,男 4 8例 ,女 6 4例 ,年龄 31~ 71岁 ,平均年龄 5 4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 ,脑血管造影证实真性动脉瘤 6 9个 ,真假混合性动脉瘤 4 7个 ,其中 4例有 2个动脉瘤 ,2例合并动静脉瘘。位置分布有后交通动脉瘤 38个 ,前交通动脉瘤 2 9个 ,颈内动脉瘤 2 0个 ,大脑中动脉瘤17个 ,大脑前动脉瘤 12个。 17例急诊栓塞 ,…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介入技术诊治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并进行血管内微弹簧栓塞治疗.结果: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前交通动脉瘤12例,占40%;后交通动脉瘤10例,占33%;大脑中动脉瘤4例,占13.3%;海绵窦内动脉瘤2例,占6.6%;脉络膜后动脉瘤2例,占6.6%.其中2例脉络膜动脉瘤行手术摘除,2例前交通动脉瘤行瘤颈夹闭术,其余动脉瘤均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血管内治疗技术对明确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有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手术夹闭,都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推广应用,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但据报道,85%的窄颈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完全闭塞,而宽颈动脉瘤中只有15%可获得完全闭塞[1]。鉴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易于突入载瘤动脉,无法致密填塞,目前临床已先后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和颅内专用自膨支架来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近年来作者应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2月~2007年12月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2~68岁,平均44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按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2例;合并颅内血肿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1.2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行CTA及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眼动脉3例,椎动脉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直径3~15 mm,瘤颈宽度2~7 mm,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经眉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经眉锁孔入路技术,开放脑池,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并行夹闭,术中均经神经内镜或荧光造影观察夹闭效果。全部患者于术后近期行影像学复查。结果 26例前交通动脉瘤全部一次成功夹闭;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3例发生术后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无手术死亡。随访3~30个月,平均16个月,20例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1例术前昏迷患者植物生存。结论经眉锁孔入路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优先选择,但不宜盲目将此入路的应用扩大化。  相似文献   

19.
动脉瘤GDC栓塞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99- 10~2 0 0 3- 0 2共收治颅内动脉瘤2 9例,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均获得了成功,体会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12例,女17例,年龄4 5~81岁,平均5 2 .2岁,均以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按Hunt- Hess分级, 级5例, 级11例, 级9例, 级3例, 级1例。DSA血管造影发现前交通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多发动脉瘤2例。1.2 方法 术前镇静控制血压、降颅压未进行腰穿,尼莫地平静点控制血管痉挛,术中均给予全麻,以使术者能从…  相似文献   

20.
程果  鲜继淑 《现代护理》2006,12(6):539-540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前交通支动脉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可脱性弹簧围治疗37例前交通支动脉瘤患者并发脑血管痉孪的护理要点。结果 37例患者内致密栓塞,36例患者经术后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及护理,疗效满意,1例患者因术后反复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支动脉瘤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比手术治疗者高,积极的治疗和规范的护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