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不同穴位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的穴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在服用钙尔奇—D基础上,将以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惠者随机分成补肾组和补脾组,分别针刺补肾穴和补脾穴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补肾组和补脾组均能明显地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椎的骨密度,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补贤穴和补脾穴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刺背俞穴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虚髓亏证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肾虚髓亏证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将54例中医辨证属于肾虚髓亏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计分与其L1~4椎体骨密度值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显示5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肾虚髓亏证证候计分与L1~4骨密度均值成弱负相关(P<0.05),与股骨颈、大转子、Word's三角骨密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肾虚髓亏证的轻重程度与骨密度的变化并不相称,肾虚髓亏证与骨密度不存在量的相关.  相似文献   

4.
针刺背部俞穴对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之一。近几年来,笔者应用补肾健脾法,针刺背部俞穴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健康女性进行 DEXA骨密度检测 ,探讨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规律 ,为骨质疏松病人提供群体防治依据。对 338例健康非体力劳动女性采用美国 Holgic公司生产的 QDR- 4 5 0 0型双能 X线吸收仪进行腰椎正侧位扫描 ,检测腰椎骨密度值 ,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证实骨密度 30岁以前呈增加趋势 ,30~ 35岁达峰值 ,此后逐渐下降 ,5 0岁以后明显下降 ,绝经后时间越长 ,骨质疏松发病率越高 ,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增长及绝经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6.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多为老年人,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应首选手术治疗。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5年6月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固定治疗股骨近端不稳定骨折2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同治疗频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红 《中国针灸》2003,23(1):7-15
目的:对影响针灸疗效时间因素之一的不同间隔时间进行比较。方法:将45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针灸疗法,分别每周治疗1次。2次。3次,共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腰椎和股骨骨密度,比较3组之间对骨密度的改善程度。结果:每周1次治疗组骨密度无变化。每周2次治疗组和3次治疗组均能提高腰椎和股骨骨密度,而且两组之间疗效无差异。结论:在使用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时,每周2次和3次的治疗频率即能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服用钙尔奇-D基础上,采用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4例,并与单纯钙尔奇-D治疗组对照.结果针药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患者腰椎的骨密度,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但对股骨的骨密度提高不明显.结论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服用钙尔奇-D基础上,采用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4例,并与单纯钙尔奇-D治疗组对照。结果:针药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患者腰椎的骨密度,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但对股骨的骨密度提高不明显。结论: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腰椎、髋部的骨密度、骨量分布检测对腰椎骨质增生伴骨质疏松症(OP)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因腰痛在潮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 6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腰椎正侧位直接数字化 X 射线摄影(DR)结果将其分为观察组(腰椎骨质增生伴 OP 患者,32 例)和对照组(仅腰椎骨质增生患者,28 例)。 比较两组患者腰椎、髋部骨密度,分析两组患者腰椎与髋部骨密度 T 值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腰椎、髋部骨密度 T 值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髋部密度 T 值低于其腰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腰椎、髋部的骨质疏松 率、骨量减少率均大于对照组,骨质正常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腰 椎与髋部 T 值均呈正相关关系(r = 0.687,P < 0.001;r = 0.643,P < 0.001)。结论:腰椎、髋部的骨密度、骨量分布检 测对腰椎骨质增生伴 OP 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体重及体重指数与腰椎、股骨平均骨密度和骨矿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腰椎、股骨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值的差异,探讨腰椎、股骨平均骨密度和体重与骨矿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 年1 月至2011 年1 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66 例被确诊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患者,比较L2、L3、L4 骨密度及骨矿含量之间的差值,分析L2、L3、L4 的平均骨密度和骨矿含量与体重及体重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结果 3 组骨矿含量值与骨密度值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腰椎、股骨平均BMC 与体重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BMD 与体重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三组骨矿含量与骨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腰椎、股骨平均骨密度和骨矿含量与体重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体重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骨量,因此保持适当的体重对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刺激方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针刺与艾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效应差异.将6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艾灸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或艾灸足三里、关元、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和艾灸组均能提高腰椎部的骨密度(P<0.01,P<0.05),针刺组优于艾灸组(P<0.05).就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而言,针刺疗法的作用优于艾灸疗法.  相似文献   

13.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特别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更高。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是在Gamma钉应用的基础上研制成的一种用于股骨近端(包括转子间和转子下)骨折的髓内钉,近年来在国内电得到了广泛应用。我院自2002年7月~2005年6月,采用AO/ASIF生产的PFN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35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红外灸疗仪穴位治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 999,5(1 ) :1~ 3]。1 .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 ,年龄在 45岁~ 70岁之间 ,骨密度仪 DEXA测量腰椎 2~ 4骨密度在- 1 SD~ - 3SD之间 ,排除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紊乱、肝脏及肾脏疾病、糖尿病、骨软化等继发性骨质疏松 ,在 6个月内未服用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1 .3 一般资料  4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均为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骨质疏松症专科门诊患者 ,按门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红外灸疗仪治疗组和钙尔奇— D对…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与症候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8例正常绝经后女性T12一k椎体进行骨密度测量,从中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nsal osteoporosis)患者,根据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结果: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规律:肝肾阴虚型43例,占47.25%;肾阴虚型15例,占16.48%;肾阳虚型10例,占10.99%;脾肾阳虚型9例,占9.89%;脾胃虚弱型5例,占5.49%;气滞血瘀型9例,占9.89%;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症候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腰膝酸软或疼痛79例,占86.81%。结论:初步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这样一个涉及多脏腑的复杂病变,其中证型分布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症候分布特点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与中医脏腑定位辨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2013年26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人群进行中医脏腑辨证定位研究,另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定,测定部位包括L2~4椎体、左侧股骨颈和War d’s区。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定位特点有一定规律,脏腑定位证候主要集中在肾,涉及肝、脾;各个证型骨密度平均值依次为:肾<脾<肝<肺<心,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同一部位不同脏腑间骨密度、骨矿盐水平比较,定位于肾与定位其他脏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与脏腑定位中肾存在一定相关性,骨密度水平可作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脏腑定位于肾的临床客观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运动疗法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有效性。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运动疗法对骨质疏松影响,运用Noteexpress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整理文献,对筛查出符合要求的6 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指标分析。结果:运动疗法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显著高于对照组(MD=0.11,95%CI[0.06,0.16],P<0.05),运动疗法在改善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方面优于照组。结论:运动疗法对骨质疏松疗效确切,复合运动疗法相比单一运动疗法更有优势,运动疗法实施6 个月为疗效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原发性疏松症(肾阴虚型)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将60例原发性疏松症(肾阴虚型)患者随机分为钙尔奇组(对照组)30例,六味地黄丸组(治疗组)30例,比较治疗12个月后BMD的变化情况及骨代谢相关生化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腰椎BM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无明显差异。治疗组腰椎、股骨颈骨、Ward’s三角BMD变化率分别为8.45%,4.39%,4.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明显(P〈0.01)。治疗12个月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P〈0.01),治疗组尿Ca/Cr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六味地黄丸能有效提高原发性疏松症(肾阴虚型)患者的BMD,尤其是腰椎的BMD,降低尿Ca/Cr值。  相似文献   

20.
髋臼后壁骨折常合并髋关节后脱位并伴有股骨头、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损伤,容易发生漏诊及误诊。近年来随着车祸等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该类损伤的发生呈上升趋势。自2002~2003年间,作者先后收治该类损伤患者6例,通过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现结合临床浅谈诊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