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足踝创伤是踝关节炎的主要病因。终末期踝关节炎会引起踝关节严重疼痛及功能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为踝关节融合术及全踝关节置换术(TAA)。早期TAA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和失败率。近年来,随着踝关节生物力学研究不断深入,迭代的假体和手术技术已经使TAA的预后和假体的使用寿命不断提高,个性化定制假体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TAA的手术精度。TAA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公认可选方案,其适应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并发症包括内踝骨折、踝关节撞击、骨质溶解和异位骨化等,新型假体5年随访翻修率明显降低。与踝关节融合术相比,TAA可使步态更符合生理要求,但其优势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与阐明。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矫形外科医生都能良好评估和治疗终末期髋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而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对他们而言却是个很大的挑战。踝关节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金标准,但是长期随访显示其存在着临近关节退变和步态改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arthroplasty,TAA)和踝关节融合术(ankle arthrodesis,AA)在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文献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发表的TAA或AA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文献,检索日期从建库至2021年6月。采用偏倚风险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美国足对两组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Hindfoot Scale,AOFA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踝关节骨关节炎评分(ankle osteoarthritis scale,AOS),步态分析(步速、步频、步幅)、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满意度、并发症和再次手术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AA组1 050例,TAA组3 760例,共计4 8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AOFAS总分[MD=-3.12,95%C...  相似文献   

4.
踝关节融合一直是治疗踝关节晚期关节炎的金标准,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重视,成为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保留踝关节功能的另外一种可选择的重要手段。早期由于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近期随访失败率超过50%。随着假体材料、假体设计理念、手术技术等等的进步,近年来,文献报道的5年生存率在78%~91%,10年生存率为69%~77%。但是踝关节融合术与置换术在临床上但是两者之间如何选择,仍然存在一定的交叉与争议。本文就两种手术的优缺点与国际、国内的观点趋势进行一定的文献回顾,希望能够得出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Hintermann  B  Barg  A  Knupp  M  胡孔足 《临床骨科杂志》2009,12(3):248-248
人工踝关节术后疼痛的治疗比较棘手。新近研究证明,采用两组件半限制性假体行踝关节置换术可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失败率比较高。作者设计一项前瞻性研究,采用三组件非限制性假体进行踝关节置换术治疗踝关节融合术后疼痛,评价其中期疗效。28例(30踝)平均年龄58.2岁,全部是踝关节融合术后疼痛转行人工踝关节置换术。随访36个月以上,平均55.6个月。根据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后足评分,27例(29踝)从术前34.1分提高至最后一次随访时70.6分。32例(82.7%)满意治疗效果。5踝疼痛完全消失,21踝伴有中等程度疼痛,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最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关节假体固定是个突出的难题,因而其可行性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植入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受到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鼓舞,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考虑踝关节置换术.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在假体材料、固定方式、关节活动等方面,与人工全膝与全髋关节置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成功率尚不能与膝、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拟.不过对于疼痛性踝关节炎来说,如果适应证选择适合,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踝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7.
踝关节融合术用于治疗足踝部的畸形和功能障碍,以及长期存在的疼痛,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首选标准手术。影响踝关节融合术疗效的因素主要包括对患者的选择,对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的选择,对骨缺损的处理等。该文对踝关节融合术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全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7月以来,作者用自己设计的人工全踝行关节假体置换12例,全踝关节全距骨假体置换2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35.6岁,病因多为陈旧必踝部损伤、距骨坏死、距骨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因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行走不便等来诊。12例平衡随访8年7个月,按McGuire评分:优9例,良2例,1例未评。术后症状消失,功能明显改善,均恢复原工作。作者认为对某些有踝关节融合术指征的患者,在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9.
人工踝关节置换的并发症 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在于能快速重建踝关节活动功能和维持步态正常。踝关节置换术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降低感染率及减少跗骨间、跗跖骨间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等方面有极好的临床表现。踝关节置换术已从实验室研究发展到具有使用价值并随诊多年的治疗手段,其成为骨科医生的常规手术已为期不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炎是常见踝关节病变,对于大部分严重踝关节炎患者和一些踝关节病变晚期患者,踝关节融合术是常用治疗方法。通常认为踝关节融合内固定术是首选术式,内固定方式包括钢板、螺钉、髓内钉等,但其均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该文就踝关节融合术固定方式、关节镜的应用、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arthroplasty,TAA)治疗晚期踝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AOA)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传统TAA手术效果、计算机辅助TAA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目前TAA的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结果晚期AOA常导致患者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踝关节融合仍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假体设计的进步,保留关节活动度的TAA病例逐年增加,手术效果也取得明显进步。精确的假体安置和力线恢复对TAA至关重要,手术相关的踝关节置换力线不良是影响假体寿命的重要因素。计算机辅助个体化设计导板可以简化关节置换操作难度,满足胫骨和距骨截骨的精准度。结论基于术前CT的个体化导板技术,其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同时需要进一步开发适合TAA的术中导航和机器人手术系统。  相似文献   

12.
膝关节假体设计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旨在使严重膝关节疾患者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水平。在衡量TKA术后功能的众多因素中,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一直是一个须着重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绝大多数膝关节评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TKA术后膝关节105°~110°的屈曲度即可以满足患者日常生活的需要,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术后远期屈曲度也保持在100°~115°之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病灶清除并半环槽加压外固定治疗全踝关节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踝关节结核病灶清除并半环槽加压外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全踝关节结核的临床经验。方法6例全踝关节结核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8-44岁,平均33岁。病程8-23个月,平均13个月;均为单踝关节发病。其中1例伴踝部窦道形成患者曾在外院行切开引流术。术前均行至少3周的抗结核治疗。手术采用踝关节镜前外侧及前内侧入路进行结核病灶清除和胫距关节融合,并用半环槽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术后无一例发生皮肤感染及窦道形成等并发症。患者于术后2-7d,平均4d即可下地活动。术后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1.3个月。6例患者于术后9-17周,平均12.5周达到骨性愈合,其中3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其余3例有轻度疼痛及跛行,均无结核复发。结论对没有严重骨破坏的全踝关节结核采用关节镜下病灶清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病灶清除彻底等优点。半环槽加压外固定,可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融合愈合。  相似文献   

14.
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疾病,主要由创伤引起的踝关节损伤破坏其生物力学的平衡,导致踝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常好发于青年人群,患者常易出现关节疼痛及僵硬等症状,不及时干预则发展为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目前针对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应用国内并无相关文献进行报道,故我们对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病因、诊断、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昊  解冰  薛海鹏  杨超  田竞 《中国骨伤》2016,29(12):1160-1163
慢性踝关节不稳常由急性踝关节扭伤漏诊或者治疗不当所致,可以导致局部长期疼痛,继发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甚至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是种常见但治疗相对棘手的疾病。但是对于其诊断与治疗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应力下X线、MRI及超声等检查方式众多,哪种才是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首选或是金标准。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手术是治疗严重踝关节不稳的主要手段,但现有的手术方式疗效差别较大,理念也不尽一致,使临床医师选择手术方式时存在较大的困惑。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手术治疗方式已由原有的非解剖重建逐渐向原位解剖重建转变。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全踝关节置换术或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足踝外科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没有研究详细比较此两种术式对患者体育运动和活动水平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对采用这两种术式之一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末期的患者,比较术前和术后患者参与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的情况,评估患者术后从事日常活动的水平、功能结果和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治疗继发性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6年5月行TAR的18例患者,男2例,女16例;年龄52~66岁,平均61岁;病程9个月-18年。其中骨关节炎5例,创伤性关节炎9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无效,且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术后患者定期随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年,平均5.4年;其中16例获得满意疗效。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标准评分,由术前的27~53分,平均(41.5±6.8)分,提高至术后的60—91分,平均(74.6±9.7)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的5~10分,平均(8.4±2.1)分改善至术后的1~4分,平均(2.3±0.9)分。无一例患者需行踝关节融合术或踩关节翻修术。影像学评估,16例假体位置稳定、无下沉迹象,2例在胫骨假体和骨质接触发生气球样骨溶解,但无任何症状。结论TAR可用于治疗踝关节炎。尽管TAR的中期随访效果比较满意,但TAR仍属较新技术,其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评估。  相似文献   

18.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40多年前被骨科医生正式采用以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骨科开展的最多和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在这期间,植入假体的设计,生物材料改良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在手术方式上的进展却非常缓慢。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微创技术在腹腔镜、关节内镜等方面的广泛运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并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踝关节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7年10月~2010年12月,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疾患66例中踝关节发育不良6例,男5例,女1例,年龄44.5~59岁,平均52.7岁。幼儿时有外伤史4例,不明2例,病程5~11年。结果 6例6踝获6~11年随访,平均8年4个月。术前、后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价法,术前踝关节功能平均36分(30~40分)4例,17分(0~29)2例;术后优(85~100分)3例,良(75~84分)3例,均无疼痛。仅1例作了步态分析,术前跛行步态(站立相超过58%),术后正常步态(站立相15%~45%周期内)。结论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发育不良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