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2岁,2008年8月20日因“发现左乳房包块10年”入院。入院体检左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肿块约8cm×10cm,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欠佳,乳房皮肤颜色无改变,同侧腋窝和锁骨上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右侧乳房无异常,心、肺、腹部等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42岁,右乳无痛性肿物1年余.查体:双侧腋前可及直径约3cm肿物,质地韧,边界清楚.右乳外上象限可及如m×3cm肿物,质地硬,边界不清楚.右侧腋窝可及肿大淋巴结,约2cm×2cm,质地硬,活动度差.乳房皮肤无红、肿、破溃、橘皮样改变,无卫星结节.术式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切除右侧副乳组织,术后辅以盐酸吡柔比星+紫素化疗,同时行放射性治疗.病理检查:副乳淋巴结内乳腺化生性癌转移,3/5.腋窝淋巴结内乳腺癌转移,1/15.免疫组化:ER(+-),PR(+-),CerbB-2(+),CK7(++).诊断:乳腺化生性癌,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腺癌伴梭形细胞化生性类型.  相似文献   

3.
李凤陈 《癌症进展》2015,(4):452-453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40岁。因发现左乳肿物5个月,近2个月肿物突然增大就诊入院。查体:左乳外侧可触及一肿物,大小5.0 cm×4.0 cm,质韧,边界清晰,活动度差,无压痛,周围皮肤未见“橘皮样”改变,左乳头无凹陷;左锁骨上、下及左腋窝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肺、腹部检查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42岁。因左乳单切术后16个月,左腋下肿块7个月于2005年9月12日入院。该患者16个月前因左乳有一10.0cm×9.0cm×4.0cm肿块于北京肿瘤医院行左乳单切术。冰冻切片回报左乳乳腺组织小叶增生,间质内大量粘液样组织,粘液细胞较小,丰富而且一致,未见核分裂。石蜡切片回报“左乳腺增生症伴肌上皮细胞瘤样增生,部分细胞成软骨样化生.小叶之间呈侵袭性结节生长倾向(免疫组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乳腺化生性癌是一组形态学异质性的浸润性乳腺癌,可以分为多种组织学亚型。此类癌比较少见,占所有乳腺癌的1%以下,且关于乳腺化生性癌的文献报道也比较少。本文结合最新2012版乳腺肿瘤的WHO分类,对乳腺化生性癌各种类型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表型、预后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1病案摘要患者女性,48岁。因"右侧乳房疼痛1年,发现右侧乳房肿块1月"于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查体示:右侧乳腺外下象限距乳晕2cm可触及肿块2cm×3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尚可,无压痛,肿块处皮肤无红肿、溃破,未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侧位片示:(1)右乳外象限肿块考虑:恶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在男性中较为少见。男性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ncer,MpBC)更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在临床上鲜有报道。目前对于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均尚未清楚。本文将1例接受乳腺改良根治术的男性M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合文献复习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8.
9.
陈樟荥  杨毅  时光喜  赵鹏玲  宋爱莉 《癌症进展》2021,19(19):2050-2052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39岁,于2020年10月扪及右乳外上肿块,约"核桃"大小,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行右乳肿块穿刺后,考虑为"(右)肉芽肿性乳腺炎",经保守治疗未见明显好转.2020年12月1日因"发现右乳肿块1月余"收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既往史: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梅毒病史(已治愈十余年).入院查体:右乳皮色红,皮温略高,右乳外上象限扪及一肿块,大小约10 cm× 8 cm,质硬,界尚清,活动度差,伴压痛;双乳头无凹陷、溢液,双腋下及锁骨上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像学检查:入院后复查乳腺彩超显示,右乳外上探及4.67 cm × 3.16 cm囊实性结节,内可见小片状无回声区及强回声光斑(图1),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为4a级;乳腺增强MRI检查显示,右乳外上象限及中部不规则结节影,多发异常信号,大小约4.2 cm×3.9 cm(图2),BI-RADS-MRI分级为4c级,考虑炎性病变.因患者前期对症治疗无效,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右乳肿瘤,故行胸部+上腹部增强CT、颅脑MRI、骨扫描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
11.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9岁,入院前4天体检时发现左乳一肿物,偶有轻微疼痛不适,可耐受,疼痛呈阵发性,可自行缓解,无发热及乳头溢液等其他不适.于2013-05-15入院,入院后查体:站立位时于左乳外上象限距乳头根部约6 cm处可触及一肿物,约1 cm×2 cm大小,质地中等偏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表面欠光滑.双乳均可触及片状增厚区域,双侧腋下及锁骨上下未触及明确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提示双侧乳腺增生,左乳低回声结节.钼靶检查提示:左乳占位,建议切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 月至2015年1 月55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治MBC 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MB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MBC 患者根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淋巴结阳性组(13例)及淋巴结阴性组(39例);根据术后是否接受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将其分为化疗组(40例)和非化疗组(15例)、放疗组(12例)及非放疗组(43例)和内分泌治疗组(5 例)及非内分泌治疗组(50例)。 并且每例MBC 患者与3 例同期年龄及临床TNM 分期情况基本类似,均接受手术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170 例匹配。结果:MBC 患者5 年无疾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5.0% 及48.2% ,显著低于TNBC 患者5 年DFS 74.7% 及OS83.5% ,且两者之间比较5 年OS和DF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 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接受化疗与否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化疗组5 年OS和DFS 明显高于非化疗组的OS(P = 0.008)和DFS(P = 0.033)。 淋巴结阳性组的MBC 患者接受放疗可明显提高其5 年OS(P = 0.030)。 结论:MBC 是一种侵袭性强的罕见的乳腺癌特殊类型,预后较TNBC 差,化疗使其5 年OS及DFS 获益,且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使患者获益更大,对淋巴结阳性患者应行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性癌(M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例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3岁和50岁,肿瘤长径分别为2.5 cm和1.8 cm。2例MPC浸润性癌成分(浸润性导管癌Ⅲ级形态)直接转化为黏液软骨样基质,无介于中间的梭形细胞...  相似文献   

14.
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9例观察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乳腺化生性癌十分少见。对此,本文旨在探讨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的病理和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9例在我院治疗的女性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病例。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0岁(37~78岁),9例均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6例,鳞癌3例。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2例。2例淋巴结转移。中位随访时间为25(3~112)个月,术后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3例,肺转移2例,2例患者死亡,1例带瘤生存。结论:本病以梭形细胞化生性癌多见,可同时表达上皮和间叶组织抗原,但较少表达ER和PR。患者多以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局切复发率高。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肺转移多见。手术治疗宜选择单纯乳房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FLM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2例乳腺FL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 2例乳腺FLMC均为老年女性,年龄分别为64岁和72岁,大体肿物灰白色,质硬韧,1例实性,1例中央可见囊腔,直径3 cm和3.5 cm.镜下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MCS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类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4例MCS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按照肿瘤化生性成分选择性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4例均表达上皮性标记,2例至少表达一种肌上皮标记.4例ER、PR、Her-2均阴性,均未出现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结论 乳腺梭形细胞MCSC较为罕见,病理形态多样,可呈现肌上皮分化,但很少表达ER、PR,易引起误诊,严格按规范取材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我院8例乳腺化生性癌进行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结果:2例为鳞状细胞癌,6例为癌肉瘤,其中2例伴软骨化生。免疫组化检测鳞状细胞癌表达p63、CKH,癌肉瘤上皮成分表达Ckpan,间叶成分表达Vimentin,伴软骨分化者表达S-100。2例淋巴结转移,完整随访6例,3例复发,1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原发于乳腺的化生性癌较罕见,诊断需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级、乳腺原发性肉瘤、恶性叶状肿瘤等相鉴别。免疫组化Ckpan、Vimentin、S-100、p63、CKH等是一组有用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张颖  周全  王玲玲 《肿瘤学杂志》2018,24(11):1122-1125
摘 要:[目的] 探讨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with mesenchymal differentiation,MBC with mesenchymal differentiatio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 [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9岁,肿瘤直径1.8~4.0cm,4例为非特殊类型浸润癌,同时伴低-中级别导管原位癌和平滑肌肉瘤成分伴骨样分化,1例为梭形细胞癌伴骨肉瘤样改变,2例为高级别浸润性低分化癌伴软骨肉瘤样分化和神经内分泌分化。免疫表型 全部病例肿瘤组织均表达上皮标记。激素受体和Her-2均不表达。伴平滑肌肉瘤分化的肿瘤组织内TOPOⅡα蛋白高表达。[结论] 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需与伴异源性成分的乳腺叶状肿瘤鉴别,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可能对蒽环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指标E-钙黏蛋白(E-cadherin)与波形蛋白(Vimentin)在MBC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DC)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选取与上述MBC临床病理特征匹配的16例IDC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两组病例癌组织中ER、PR、HER-2、Ki-67、E-cadherin以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16例MBC中4例为纯鳞状细胞癌,4例为鳞状细胞癌伴有非特殊性浸润性癌,7例为梭形细胞癌,1例为混合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1岁,中位最大直径3.8 cm,淋巴结阳性率43.8%;ER/PR阳性率为0,HER-2阳性率为18.8%,13例为三阴性乳腺癌。E-cadherin在MBC组中的正常表达率低于IDC组(0% vs 37.5%,P<0.05);Vimentin在MBC组中表达增加,强于IDC组(P<0.05)。结论:MBC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形态学异质性明显,激素受体低表达,分子分型以三阴性癌为主;另外MBC中EMT程度明显高于IDC,故其预后较IDC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