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长骨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长骨血管瘤患者的X线平片(14例)、CT(9例)及MRI(6例).结果 18例长骨血管瘤中髓型10例、骨膜型5例、皮质内型3例.X线表现:髓型8例,其中3例表现为典型的蜂窝状,3例为溶骨性病灶周围骨质硬化明显,单纯溶骨、毛玻璃样密度各1例;骨膜型3例,表现为骨皮质增厚、硬化;皮质内型3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灶.CT表现:髓型6例,表现为溶骨膨胀型病灶5例,其中3例可见薄厚不一的硬化边,蜂窝状骨嵴影2例,骨皮质呈筛孔状1例,垂直于骨皮质的放射状骨膜增生2例;毛玻璃样密度1例.2例骨膜型表现为骨皮质均匀增厚1例,不规则骨膜增厚1例,局部髓腔狭窄消失.1例皮质内病变表现为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局部皮质膨胀、增厚.MRI表现:2例显示髓腔内斑片状T1WI稍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边界清晰;1例T1WI及T2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病灶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1例显示病灶突破局部骨皮质,肿物向外突出,外突肿物及相连髓腔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显示骨膜增厚,其中1例呈等信号,1例无信号;2例周围肌肉组织内可见不均匀斑片状长T2信号,T1WI与肌肉组织呈等信号.结论 长骨血管瘤的囊性蜂窝状X线表现较为特征型;CT及MRI有助于长骨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长骨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长骨血管瘤患者的X线平片(14例)、CT(9例)及MRI(6例).结果 18例长骨血管瘤中髓型10例、骨膜型5例、皮质内型3例.X线表现:髓型8例,其中3例表现为典型的蜂窝状,3例为溶骨性病灶周围骨质硬化明显,单纯溶骨、毛玻璃样密度各1例;骨膜型3例,表现为骨皮质增厚、硬化;皮质内型3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灶.CT表现:髓型6例,表现为溶骨膨胀型病灶5例,其中3例可见薄厚不一的硬化边,蜂窝状骨嵴影2例,骨皮质呈筛孔状1例,垂直于骨皮质的放射状骨膜增生2例;毛玻璃样密度1例.2例骨膜型表现为骨皮质均匀增厚1例,不规则骨膜增厚1例,局部髓腔狭窄消失.1例皮质内病变表现为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局部皮质膨胀、增厚.MRI表现:2例显示髓腔内斑片状T1WI稍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边界清晰;1例T1WI及T2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病灶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1例显示病灶突破局部骨皮质,肿物向外突出,外突肿物及相连髓腔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显示骨膜增厚,其中1例呈等信号,1例无信号;2例周围肌肉组织内可见不均匀斑片状长T2信号,T1WI与肌肉组织呈等信号.结论 长骨血管瘤的囊性蜂窝状X线表现较为特征型;CT及MRI有助于长骨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大块骨质溶解症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本文报道2例影像学及病理组织明确诊断大块骨质溶解症患者,其中1例患者随访1年.结果 结合文献探讨大块骨质溶解症影像学表现:X线片可见管状骨病变残端呈"笔尖"状,扁骨病变均表现为"骨缺损"或"骨消失".CT可见扁骨缺损边缘呈"尖角"状.MRI示正常骨髓信号消失,T1WI病灶呈与肌肉信号相近的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大块骨质溶解症又称Gorham-Stout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以大块骨质溶解为特征的骨损害.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检查可见骨质内脉管肿瘤样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Gorham-Stout综合征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下颌骨、肋骨、双手(足)多骨及皮肤受侵的Gorham-Stout综合征患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探讨。结果DR片示右侧下颌支、多根肋骨、双手(足)多发中远节指(趾)骨质吸收溶解,残端呈“削笔尖”状,溶骨区无骨膜反应;CT结合二维及三维重建直观地显示了骨质破坏的范围、周围软组织萎缩;MRI见残留的右侧下颌小头周围少许长T1、T2异常信号渗出影环绕。肋骨及胸膜穿刺活检病理见成骨细胞明显减少,而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Gorham-Stout综合征是一种以大块骨质溶解为特征的罕见病,影像学及病理结合临床有助于发现该病。  相似文献   

5.
大量骨质溶解症的影像学表现(附四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量骨质溶解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4例患者,均经X线平片检查,其中CT检查2例,MRI检查1例。结果 (1)单发3例,多发1例。(2)平片示管状骨病变残端呈“笔尖”状2例;扁骨病变均表现为“骨缺损”或“骨消失”。(3)CT示扁骨缺损边级呈“尖角”状1例;肋骨变平,表面不规则,以及皮质及其下方缺损1例。合并乳縻胸1例。(4)MRI示正常骨髓信号消失,T1WI病灶呈与肌肉信号相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1例患者的X线摄片、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中长骨BMFH 18例,扁骨或不规则骨BMFH 3例。X线平片均有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9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14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CT表现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同样可以看到有软组织肿胀,5例病灶内部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另有4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MRI表现:8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均有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原发性BMFH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X线平片、CT和MRI的结合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创伤后骨质溶解症的X线表现,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7例创伤后骨质溶解症X线表现.7例中女5例,男2例.年龄9~56岁,平均34岁.车祸3例,摔伤4例.受伤后距骨质溶解时间分别为18个月1例,10个月2例,6个月2例,3个月2例.结果 受伤时X线示坐、耻骨骨折2例,胫腓骨下段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1例,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1例,肩锁关节Ⅰ度脱位1例,腕部软组织肿胀1例.X线表现为块状骨质溶解3例,斑片状骨质溶解3例,囊状骨质溶解1例;溶解边缘骨质均无硬化,其中溶解区界限清楚5例,界限不清楚2例;溶解区无残留骨组织4例,残留部分骨组织3例;溶解区附近骨质均未见骨膜增生和骨皮质增厚;骨质修复2例,溶解骨质无修复5例.病理检查显示病变区见大量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滑膜充血肿胀、增生,肉芽组织增生,骨坏死,破骨细胞活跃,少量炎性细胞,无肿瘤细胞.结论 创伤后骨质溶解症与外伤密切相关,X线表现为块状和斑片状骨质溶解或不规则骨质囊状破坏,早期诊断较难.  相似文献   

8.
蜡泪样骨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蜡泪样骨病又称肢骨纹状增生症、单肢型骨质增生症、Peri病。本病为一种罕见的骨质硬化性疾病 ,我们遇到 1例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2 0岁 ,学生 ,以右踝外伤 1h之主诉来我院就诊。体检 :双下肢对称 ,右下肢皮肤无肿、热及颜色改变 ,右髋及膝关节活动正常 ,右踝关节活动受限 ,软组织肿胀。2 X线检查右股骨及胫腓骨皮质条状增生 ,呈斑点、片状高密度骨质硬化 ,骨皮质增厚 ,骨髓腔变窄 ,右足距骨、楔骨、骰骨内见团块、结节状骨质增生、硬化 ,骨轮廓无明显改变。各关节面光滑 ,关节间隙无狭窄 ,增生的骨质与正常骨质界线清晰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足菌肿的临床X线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足菌肿的临床X线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8例67块骨受累,其中跖骨30块,楔状骨20块,骰骨7块,趾骨5块,胫骨3块,跟骨2块。骨质呈侵蚀性破坏8例,溶骨样破坏3例,囊状破坏3例,侵蚀性破坏伴增生硬化2例,增生硬化改变2例。骨皮质呈不规则增厚9例,骨皮质残缺不齐7例,呈层状及花边状骨膜反应12例,有长短不一的骨嵴3例,邻近骨质疏松13例,关节面模糊11例,关节间隙狭窄8例,软组织内有斑点状钙化2例,有2-3cm长的死骨片2例;分叶而界限不清的软组织团块影2例。18例在颗粒中均发现菌丝,颗粒颜色呈褐色或黑色。结论:足菌肿病变范围广,易累及多骨,骨质以侵蚀性及溶骨性破坏为主要X线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掌指骨原发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掌指骨血管瘤患者的X线平片(9例)及MRI(1例)表现。结果 9例掌指骨血管瘤中髓型7例、骨膜型1例、皮质内型1例。髓型X线表现为典型的骨小梁稀疏、粗大,网格状或蜂窝状骨纹,略膨胀。骨膜型X线表现为皮质不规则增厚、边缘毛糙、见放射状骨膜新生骨,髓腔变窄。皮质内型X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骨质破坏区,边缘轻度硬化;MRI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并夹杂少许T1WI及T2WI低信号,病灶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呈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欠均匀,临近软组织内可见迂曲血管影。结论掌指骨原发血管瘤的典型表现为骨小梁稀疏、粗大,网格状或蜂窝状骨纹,骨质略膨胀,MRI有助于显示病灶范围、内部成分及引流血管。  相似文献   

11.
李晨阳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1):1972-1974
目的:探讨肺曲菌病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本组病例6例,分别经手术病理和治疗随访证实,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2~60岁。5例有轻重不一的发热、咳嗽、胸痛、铁锈色痰或血丝痰,1例无任何症状和体征。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6例均行CT平扫。肺窗:WW1500HU,WC-500HU;纵隔窗:WW400HU,WC40HU。4例加行多方位图像重建(MPR)。结果:病灶位于右肺2例,左肺4例。2例表现为孤立性实质性结节,直径10 mm-37 mm,类圆形,边缘可见棘突及"晕影"。4例为空洞性结节,直径15 mm~87 mm,其中2例具有"新月"征,2例具有"滚珠"征。结论:肺曲菌病早期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当病变局限形成曲菌球,尤其具备"新月征"和"滚珠征"时,才是CT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足跗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发生于足跗骨的5例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5例均单发,2例位于跟骨,2例位于距骨,1例位于舟骨。X线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影,边界清楚,5例均可见病灶边缘硬化带形成,病灶内未见明显钙化。CT扫描显示肿瘤呈膨胀性生长,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灶周软组织肿胀,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可见病灶形态呈分叶状,呈长、稍长T1信号,混杂T2信号,伴有灶周骨髓水肿及关节腔积液,灶周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亦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足跗骨软骨母细胞瘤较少见,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足踝部X线平片表现阴性痛风患者的CT和MRI表现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其隐匿性骨质破坏及其他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于我院就诊的36例X线平片阴性痛风患者,于2周内均行CT与MRI平扫,分析骨质破坏、关节内和/(或)周围痛风石、软组织肿胀、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和骨髓水肿等征象。结果:36例CT平扫可见骨质破坏23例,MRI可见13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T平扫可见关节内和/(或)周围痛风石23例,MRI可见27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其中21例CT、MRI均见痛风石表现,6例仅MRI可见,2例仅CT可见。CT与MRI平扫分别有11例和15例可见关节腔积液表现,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2种检查均见软组织肿胀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另外,36例的MRI平扫中,4例可见滑膜增厚,30例见骨髓水肿表现。结论:CT与MRI平扫可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隐匿性骨质破坏及微小痛风石,CT平扫对于早期骨质破坏的显示优于MRI,但MRI可提供更多影像信息。对于足踝部X线表现阴性痛风性关节炎,CT与MRI相结合为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4例均有X线平片,20例CT扫描,12例MRI检查。结果:24例中,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22例),病灶周围硬化边(15例),病灶内明显的斑点状及片状钙化(14例)。20例CT均显示清晰骨质破坏及硬化边,伴有明显的斑点/片状钙化(18例),骨膜反应(5例)及周围软组织肿胀(9例)。12例MRI显示边界清楚的长T1、长短混杂T2信号,5例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3例显示骨膜反应,增强4例强化较明显。结论: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X线、CT、MRI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骨关节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长期血液透析、有骨关节改变的慢性肾衰患者的骨关节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X线检查28例,CT检查28例,MRI检查15例,检查部位包括肩、膝、髋、腕及腰椎。结果 28例患者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17例、骨膜及关节软骨下骨吸收13例、关节面下囊样骨质破坏12例、骨质硬化5例、关节肿胀3例及关节旁软组织钙化13例。28例患者在CT上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28例、骨膜及关节软骨下骨吸收10例、关节面下囊样骨质破坏18例、骨质硬化8例、关节肿胀11例及关节旁软组织钙化17例。15例患者MRI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7例、骨膜及关节软骨下骨吸收2例、关节面下囊样骨质破坏11例、骨质硬化2例、关节肿胀6例、关节旁软组织钙化4例、关节软骨侵蚀破坏15例、滑膜增厚15例及肌腱韧带损伤9例。结论关节面下囊样骨质破坏、滑膜增厚、关节软骨侵蚀是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骨关节病的特征性表现,X线平片是观察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骨关节病患者骨关节改变的基本方法,CT和MR是X线平片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间小儿长骨骨髓炎的MRI表现。方法:在我院确诊为血源性骨髓炎并行MRI检查者38例;按年龄分成A组(年龄≤18个月)和B组(年龄〉18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部位、病灶在长骨中的部位(骨骺、干骺端或骨干)、病灶信号、骨膜下脓肿、关节积液等。采用SPSS19.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病变最常累及的部位:A组为股骨(52.3%),B组为胫骨(5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累及干骺及骨骺者占81.0%,在B组中累及千骺端及骨骺者占50.0%,累及干骺端及骨干者占3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低年龄组中炎症累及骨骺的发生率与高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合并关节炎者占81.0%,B组中为4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小儿长骨骨髓炎的主要MRI表现为病变多位于干骺端,常合并软组织炎症;小于18个月的幼儿骨髓炎易向骺侧扩散而并发关节炎,而大于18个月的儿童骨髓炎更易于向骨干延伸。  相似文献   

17.
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骨内腱鞘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摄了平片,CT检查8例,MRI检查6例。结果:17例骨内腱鞘囊肿中胫骨9例,股骨头3例,月骨2例,距骨、腕舟骨、足趾骨各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邻近关节面的类圆形囊样透亮区,边界清晰,相邻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CT显示3个病灶通过裂隙与关节腔相通,CT值20—74HU。MRI检查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特点。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检查简单易行,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CT特别是MRI对骨内腱鞘囊肿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骨内腱鞘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8.
王小鹏  杨军  刘伟   《放射学实践》2011,26(4):406-40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钝性喉气管损伤(B-LT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喉颈部外伤后156例患者使用GE LightSpeed 16层及32层螺旋CT设备行CT检查,其中平扫111例和对比剂增强扫描45例,并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镜(VE)及容积再现(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喉软骨、喉部软组织三维成像。结果:共发现43例患者喉部损伤,包括软组织损伤28例,喉软骨骨折14例及舌骨骨折1例。喉软骨骨折14例中,甲状软骨骨折12例(右侧甲状软骨5例,左侧甲状软骨骨折3例,甲状软骨前部正中骨折4例)。同时合并环状软骨骨折3例,杓状软骨骨折2例,环杓关节脱位3例,环甲关节脱位2例,甲状腺损伤2例,皮下气肿12例,咽喉部血肿3例,颈2椎体骨折1例。MSCT显示喉软骨骨折的直接征象为喉软骨边缘不连续,可见低密度骨折线影,也可伴移位。软组织损伤表现为声门及气道狭窄,伴咽喉部血肿、皮下气肿。喉周围软组织内出现气泡是喉黏膜撕裂的间接征象。结论:螺旋CT可多方位显示喉软骨骨折部位、程度以及气道狭窄和喉黏膜撕裂情况,是诊断喉损伤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