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临床实践的推动下,和移植免疫密切有关的人体白细胞抗原系统(HLA,Human Leucocyte Antigen)的研究进展迅速。1964年至今已召开七次世界性的组织相容性试验专题讨论会(简称会议),HLA的概念从代表染色体上的一个组织相容性位点A(HL-A)扩大到代表整个HLA遗传区域,实际上它就是人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其主要产物,用血清学方法检出的有存在所有有核细胞膜上的、受ABC三位点控制的同种抗原,以及B淋巴细胞特  相似文献   

2.
<正> 至1987年第10届国际组织相容性学术讨论会时,国际 HLA 系统命名委员会审核确认的HLA 血清学抗原已达116个。由于 HLA 系统极富多态性,有些 HLA 特异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存在的一些新抗原也有待于发现。因此,HLA 血清学研究目前依然是一项  相似文献   

3.
<正> 1991年11月在日本横滨召开了第11届国际组织相容性讨论会,会后世界卫生组织HLA系统因子命名委员会重新修改了HLA命名;另一方面,HLAⅡ类的基因分型方法已有重大进展。现就这两方面的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由中华医学遗传学会免疫遗传学组及上海市遗传学会联合主持的第二届全国免疫遗传学讨论会于1996年11月7日-9日在上海举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陈仁彪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在国际免疫遗传界享有盛名的德国慕尼黑大学免疫遗传学研究室主任E.Albert教授专程赴沪参加会议并就目前HLA研究新进展新动向作了特邀报告。会上陈仁彪教授传达了1995年12月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第五届亚洲大洋洲组织相容性大会情况。孙选平、田丁、范丽安三位教授分别传达了1996年6月在法国圣马隆举行的第12届国际HLA专题讨论会及在法国巴黎举行的HLA大会的情况。会议并由…  相似文献   

5.
贾佳熹  张小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6):1809-1810,1813
目的研究亲属肾移植供受者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合率,为临床选择良好的供受者HLA配型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106例亲属肾移植患者进行HLA配合率分析。结果 (1)父母供肾组:42例大于或等于HLA抗原半相合。(2)子女供肾组:2例HLA抗原半相合。(3)兄弟姐妹间供肾组:26例HLA完全相合9例,13例为半相合,其余为低于半相合。(4)其他亲属供肾组:HLA抗原配合呈多样性。(5)夫妻间供肾组:HLA配合率均小于或等于3个抗原。结论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间的肾移植供受者HLA配合率高于其他亲属。  相似文献   

6.
长春汉族人HLA—ABC及HLA—DR、DQ抗原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采用第一届国际红十字会HLA讨论会提供的全套血清,对长春地区100名汉族人作了HLA—ABC及HLA—DR、DQ抗原的分布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组织相容性抗原包括HLA和非HLA系统,目前认为两者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BMT)的预后均有重要影响。由于骨髓细胞具有免疫活性,不仅能引起移植物排斥(GR),还能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因而组织学配型在同种异体BMT中甚为重要。本文就目前对HLA和非HLA系统在BMT中的作用及常用HLA配型与同种异体BMT疗效的关系作一简述。一、HLA与同种免疫反应目前国际上将所有HLA特异性分为3类。Ⅰ类HLA抗原主要是HLA-A、-B和C区基因的产物,对其基因结构和分子结构认识较早,当前的工作着重于发现新的特异性和相应的新位点。第九届国际组织相容性讨论会确定Ⅰ类抗原的特异性有A23、B49、C8,比上届增加了10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造血干细胞(HSC)捐献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新等位基因形成的分子机制。 方法:选择2008-2014年,山东省血液中心HLA实验室自20 656例HSC捐献者中发现的37个 HLA新等位基因为研究对象。采用 HLA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测序方法确认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HSCT)后d3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uTPO)对移植后患者血小板重建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方法根据PBHSCT后d3是否使用rHuTPO的情况,将2011年在本科接受PBHSCT的40名患者分为rHuTPO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中接受3种不同移植物来源(自体造血干细胞、HLA异基因相合造血干细胞和HLA单体型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患者移植后血小板重建、输注血小板次数等相关指标。结果 HLA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中,rHuTPO治疗组(n=4)和对照组(n=6)患者移植后Plt升至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9.33±4.03)d,(23.75±8.78)d,血小板输注次数中位数分别为5.5次、11.5次(P0.05)。HLA异基因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中,rHuTPO治疗组(n=8)和对照组(n=10)患者移植后Plt升至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4.50±4.22)d,(16.13±6.58)d,血小板输注次数中位数分别为3.0次、4.0次(P0.05)。在HLA单体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中,rHuTPO治疗组(n=8)和对照组(n=4)患者移植后Plt升至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6.50±7.14)d、(23.63±5.50)d(P0.05),Plt升至50×109/L的时间分别为(20.25±7.23)d、(31.75±5.23)d(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中位数分别为3.0次、12.5次(P0.05)。结论 HLA异基因单体型相合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3应用rHuTPO有助于移植患者血小板较快生成并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  相似文献   

10.
作者为了观察输注血小板产生血小板及HLA抗体的自然规律,对59例因恶性肿瘤致骨髓衰竭而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定期测定HLA及血小板抗体。结果:19例被测出HLA抗体。从抗体出现时起对15例进行2 14个月(平均6.3个月)的随访,5例(33%)持续阳性,其中4例为经产妇,以前都有红细胞输注史。10例(67%)转阴,其中8例停止血小板输注,2例仍继续接受血小板辅注。这10例中6例再次输血小板,仅2例再次发生HLA抗体,其余4例分别输血小板1、3、13和24次,均未再出现HLA抗体。28例检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其中11例诊断时为阳性。17例在入院后出现者,其中12例(70%)与感染有关,而HLA抗体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与HLA 6/6位点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对比研究,探索HLA不全相合的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3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接受HLA 1~3个位点不合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HLA不合组),全部在预处理中加用兔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总量10 mg/kg,~4 d~~1 d静脉输注);28例接受HLA 6/6位点相合同胞供者HSCT(HLA相合组),5例(18%)应用ATG.两组均采用G-CSF动员十细胞和环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两组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HLA不合组与HLA相合组Ⅱ~Ⅳ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4%和32%(P=0.98),Ⅲ~Ⅳ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3%和11%(P=0.84).HLA不合组和HLA相合组的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7%和77%(P=0.14),3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7%和69%(P=0.28).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的疾病状态(P=0.006)和CMV感染(P=0.04)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处于疾病稳定期的患者,HLA不合组和HLA相合组的OS率相近(分别为87%和81%,P=0.65);处于疾病进展期的患者,HLA不合组的OS率明显低于HLA相合组(分别为21%和71%,P=0.02).结论 对于缺乏同胞HLA配型相合供者的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HLA不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的allo-HSCT是可行的.疾病进展期患者进行HLA不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风险性高,应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案和加强移植后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评价HLA不全相合的亲属供者或HLA相合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和安全性。在2005年11月至2011年5月期间采用非血缘供者或者单倍体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患者20例,其中亲缘HLA不合单倍体相合供者14例,非血缘HLA相合供者6例。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为经典的环孢素A(Cs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MTX)及霉酚酸酯(MMF)。对单倍体相合供者采集经G-CSF动员的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联合应用;非血缘供者单纯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获供者型造血重建,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14(11-20)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17(13-31)d,2例取得完全供者植入后2个月发生排斥,其中1例进行母亲单倍体相合供者二次移植,达到完全供者持久植入;移植后发生Ⅱ度急性GVHD 4例,慢性GVHD发生7例,其中1例为慢性广泛性GVHD;14例无病生存,所有存活患者最少随访时间在8个月以上,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血象完全恢复,Kaplan-Meier计算的累积无病生存率为68.9%。结论:采用FLU、CTX和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进行预处理,用HLA不全相合的亲属供者或HLA相合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植入率高,感染发生率降低,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血小板反应性HLA抗体是输血小板效果差的一个主要原因。该抗体体外检测系统的临床意义仍有争议。研究设计和方法 每周一次,至少连续4周收集55例接受高强度化疗,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男/女:28/27;年龄:18-69岁,平均49岁)血清,分析HLA抗体。所有的血清(n=330)用血小板抗原的单抗特异性固定实验(MAIPA)和标准淋巴细胞毒实验  相似文献   

14.
器官移植中人白细胞抗原分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疫排斥反应对临床器官移植的成功与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白细胞抗原 (HLA)的不同 ,可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它是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器官移植HLA配型的方法现已由传统的血清学、细胞学方法 ,发展到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进行基因配型。临床合理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供受者的免疫学选配 ,是防止和减轻排斥反应的关键[1]。一、器官移植与HLA分型HLA分为Ⅰ类抗原 (HLA A、B、C )、Ⅱ类抗原 (HLA DR、DP、DQ)和Ⅲ类抗原。大量研究表明HLAⅠ类和Ⅱ类抗原尤其是HLA A、B、DR、DQ ,在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HLA抗体的产生与孕妇妊娠次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1月9日-2017年3月31日在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登记待产的24-28周85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外周血血样,利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实验检测孕妇血清中HLA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检出HLA抗体阳性孕妇67例,抗体阳性率为7.8%。334例首次妊娠的孕妇中,有15例HLA阳性的,阳性率为4.5%;216例无流产史的两次或以上妊娠的孕妇中,有14例阳性,阳性率为6.5%;107例有一次流产史的孕妇中,有10例阳性,阳性率为9.3%;223例有两次及以上流产史的孕妇中,有28例阳性的,阳性率为12.6%。妊娠次数与HLA抗体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二次及以上妊娠的孕妇HLA抗体发生率高于首次妊娠的孕妇。  相似文献   

16.
随着非血缘脐血移植(UC BT)在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以及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患者体内的脐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对UCBT疗效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笔者拟就近年关于HLA抗体,尤其是供者特异性HLA抗体(DSA)对UCBT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据UNOS科学肾移植登记处报道,活体供者移植数从1988年的1810例上升到1994年的2861例。全美250个移植中心几乎都有活体供者移植报道。移植物存活率与受者存活率一样高。3653例HLA相同的同胞兄弟姐妹供者移植中,1年、5年存活事为95%、84%;1981例子女-父母移植中,1年、5年存活率为80%、69%。360例非配偶非亲缘关系供者移植中,移植半存活期为10年;而3653例HLA相同的同胞兄弟姐妹移植半存活期为22年。这些半存活期都显著高于尸体移植9年的半存活期(P<0.01)。282例HLA相同的同胞兄弟姐妹供者的第二次移植的1年,5年存活率为94%、80%,与HLA相同的同胞兄弟姐妹供者的第一次移植无显著差异。在1005例HLA不配合的活体供者的再次移植中,1年、5年存活分别为88%、69%,比第一次移植低2%(P=0.026)。在1932例零-HLA单倍型配合的活体供者移植中,1年、5年移植物存活率为89%、73%,半存活期为13.6年,这些结果同父母供者移植相似。不管供者对受者的关系如何,移植存活率是相似的,但移植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父母-子女肾移植失败中,父母为受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地中海贫血(地贫)是我省儿童多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当前地贫的研究已达分子学水平,但多是与红细胞关联的研究,而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关联的报道少。我们为了探讨HLA与地贫疾病相关性,对120例地贫病人进行了HLA分型,其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MHC是最具多态性的遗传系统,人类的MHC首先在白细胞上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它与移植存活密切相关。目前骨髓移植、器官移植鉴定的抗原包括HLA—Ⅰ类(A、B)和HLA一Ⅱ类(DR),这些抗原与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成为研究热点。HLA—Ⅰ类抗原与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在HLA—Ⅰ类抗原中B15的表现最复杂,已  相似文献   

20.
1981年ISBT/ICSH血清学专家组召开过一次血小板血清学的专题讨论会(主席:A.E.G.Kr.Von dem Borne博士).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定期召开专题讨论会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各项技术并且在各实验室之间交换血清.此后三届专题讨论会分别于1982年(布达佩斯),1984年(慕尼黑)和1986年(新德里)召开.第二届会议上决定将血小板悬液免疫荧光检测法作为证实血小板抗体检测新技术的标准.本届讨论会由两部份内容组成,从1988年3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