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报告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7个市捕获9种鼠类和臭鼩鼱共2,581只鼠,有6种鼠类和臭鼩鼱携带EHF病毒抗原。其带毒率褐家鼠为4.61%、板齿鼠为3.64%、小家鼠3.08%、黄胸鼠2.24%、臭鼩鼱0.59%、黄毛鼠0.51%,表明阳性鼠类较多。其中黑家鼠、板齿鼠为我国首次查到EHF病毒抗原。初步认为褐家鼠为我省EHF主要传染源。在广州、佛山、湛江等市发现血清阳性病人。  相似文献   

2.
迄今国内外已从30多种鼠肺组织中检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或分离到病毒。我们于1988年4月~1989年10月,对山东省莒南县EHF疫区鼠类EHF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查清EHF疫区的鼠类自然携带EHF病毒的情况,掌握EHF血清流行病学,为防治本病提供一些依据,本文于1983年4月,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江西丰城县进行了鼠类带毒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绥芬河公路口岸附近流行性出血热(EHF)在鼠类中的流行动态。[方法]对鼠类进行EHF IgG抗体监测。[结果]检测5种142只鼠类的血样,检出EHF IgG抗体阳性29只,阳性率为20.42%。其中黑线姬鼠的IgG抗体阳性率较高,为30.95%。[结论]EHF的宿主为多源性动物宿主,而黑线姬鼠是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应在该区域加强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绥芬河公路口岸附近EHF在鼠类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鼠类进行EHF IgG抗体监测.结果 检测142只、5种鼠类的血样,检出EHF IgG抗体阳性29例,阳性率为20.42%.其中黑线姬鼠的IgG抗体阳性率较高,为30.95%.结论 EHF宿主是属于多源性动物宿主,而黑线姬是主要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提示我们要注意防鼠、灭鼠.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1991年春、秋季对中苏边境的鼠种及携带 EHF 病毒情况进行2次调查。基本了解了中苏边境鼠类构成及 EHF 流行病学的规律与特点,为防止 EHF 发生蔓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新野县自1980年以来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65例。为了确定这些患者的传染来源,1982年6月,在重点发病地区捕获各种鼠类53只,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查每只鼠肺冷冻切片,发现11只中有1只黑线姬鼠,38只中6只褐家鼠和1只黄胸鼠(只查一只)自然携带EHF病毒抗原,并根据荧光形态特点和定位以及对EHF病人双份血清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三种鼠肺抗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用间接荧光抗体法对本溪市桓仁县EHF的传染源进行了调查,结果从黑线姬鼠东北亚种和东方田鼠肺中查出EHF病毒抗原。经与EHF恢复期病人单份和双份血清做IFAT检查得到证实。发现东方田鼠自然携带EHF抗原,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桓仁县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携带EHF抗原的基本特点与国内其它疫区鼠类携带的EHF抗原类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绥芬河公路口岸附近EHF亚在鼠类中的流行动态。方法 对鼠类进行EHF IgG抗体监测。结果 检测142只、5种鼠类的血样,检出EHF IgG抗体阳性29例,阳性率为20.42%。其中黑线姬鼠的移抗体IgG抗体阳性率较高,为30.95%。结论 EHF宿主是属于多源性动物宿主,而黑线姬鼠是主要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提示我们要注意防鼠、灭鼠。  相似文献   

10.
近年国内外多以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检测家野鼠类肺脏中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从而确定宿主动物种类和计算带毒率。但相当部分鼠类带毒之后不易查出抗原,其血清中存在特异性IgG抗体,此抗体较易查出。我们用可与多种鼠类IgG交叉的广谱兔抗BALb/C鼠荧光血清为抗抗体,以IFAT检测福建各地家野鼠类共3353只(鼠科3属6种)的EHF IgG抗体和肺脏抗原,获得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RPHI)法进行流行性出血热血清抗体分型的实验结果。用该法共检查福建以EHF野鼠型为主和家鼠型疫区患者恢复期病人血清58份,发现前者A型34份(94.44%),后者R型22份(100%),证明了RPHI法与HI法对EHF血清抗体分型的结果是一致的。证实RPHI在临床诊断上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用于该病的血清抗体分型并具有实用价值。该病用本法进行抗体分型,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鼠情动态及防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省部分城乡三年来的鼠情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我省城乡鼠种构成以三大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基本查清了与人类接触密切,且传播EHF的鼠类的分布规律,证实全省城乡鼠密度有两个高峰(4~5月和9~10月),分析出我省EHF和鼠密度两者的高峰相吻合,鼠密度高峰在病峰之前,为灭鼠防病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几年来大规模城乡灭鼠活动,三年来全省密度逐年下降,证实我省灭鼠防病工作质量可靠,鼠密度和EHF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与鼠情及人间疫情监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阳县山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概况。方法 分析基础资料 ,同时调查鼠密度和鼠种构成 ,用IFA法检测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鼠血EHF·VIg、鼠肺组织中EHF·V抗原以及EHF·V分离。结果 山区野外鼠密度为 1 3 .6 % ,居民区鼠密度为 1 0 .7% ,山顶野外中华姬鼠为优势种 ,居民区黄胸鼠为优势种 ;山脚野外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 ,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种。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 3 .7%。山顶野外鼠带毒率为 2 .3 % ,总感染率为 9.3 % ,山脚野外鼠带毒率为 7.4% ,总感染率为 7.4% ,居民区鼠带毒率为 6 .3 % ,总感染率为 8.3 % ,并在大足鼠阳性鼠肺中分离出一株EHF·V。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证实青阳县山区存在EHF疫源地 ,黑线姬鼠、社鼠、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为解决EHF病毒在中国EHF主要宿主动物种群中的传播途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阐明“鼠传人”的途径,在本室负压隔离器内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对不同来源毒株(从黑线姬鼠分离的遵义后坝株和自永春褐家鼠分离的R26株)、不同感染途径(气溶胶、口饲、滴鼻和划皮)都能发生感染,从试鼠特异性IgG抗体产生滴度看,气溶胶易感染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结果还显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对从本种分离的毒株更敏感。从褐家鼠产生的EHF IgG抗体滴度看,一般均低于黑线姬鼠,是否与感染量多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本实验进一步证明,黑线姬鼠毒株和褐家鼠毒株,可致两种试鼠相互感染。由此可见,姬鼠型疫区演变为混合型疫区是必然趋势。基于此点,控制疫区褐家鼠数量,不仅能防止疫区蔓延扩大,且可阻断黑线姬鼠病毒传播给褐家鼠。因此,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四年调查,认为以锦西市为中心的锦州地区EHF疫源地,确已得到有效控制。家鼠型EHF疫源地五项指标中,褐家鼠密度和EHF抗原阳性率可代表鼠传播EHF的能力,是主要的监测指标;发病率表示鼠间EHF对人群作用的后果,反应了流行强度,是监测的直接指标;其余两项仅为间接指标。本文对控制家鼠型EHF疫源地五项具体指标提出了建议。全民连续性以药物为主的灭鼠和疫区强制灭鼠,是控制EHF疫源地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HI方法对混合型EHF疫区病例血清型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混合型疫区中随着地理环境不同,EHF患者感染的血清型别有明显差异,且有显著的季节、人群分布特征,揭示了绍兴市两型出血热的流行规律,为EHF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根据《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对全国41个出血热监测点进行常规监测,以掌握1999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并对防制对策提出建议。方法 疫情资料主要来自各监测点的月报和年报报表,监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动物流行病学方法、血清学及病毒学诊断方法等。结果 1999年全国EHF监测点共发病12930例,死亡135例,发病率为5.37/10万,病死率为1.04%,与1998年相比,发病  相似文献   

18.
1983~84年广州地区共出现了24名血清学证实的EHF病例。调查发现褐家鼠和实验大白鼠均带有EHF抗原,抗原阳性率褐家鼠两年分别为8.6%与11.1%,大白鼠为6.1%,并且从褐家鼠中分离到EHF病毒;带病毒鼠分布在全市各区及郊区、县;人群EHF抗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1981年10月~1984年1月在河南省新安县两个观察点进行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的调查,发现褐家鼠是村内优势鼠种(57.9~81.4%),其携带EHF病毒抗原者占8.76%,为全部带毒鼠的87%。野外优势鼠种(54.3%)的黑线姬鼠,检奄359只,均未发现带毒鼠。褐家鼠带毒的季节高峰与人群发病率高峰有密切关系。说明褐家鼠是当地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当地黑线姬鼠参与本病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