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鼠兔的食性显微组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新疆若羌县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鼠兔暖季和冷季食性及营养生态位,为高原鼠兔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13年7月(暖季)和2014年1月(冷季)分别采集高原鼠兔60份粪样,组合为10个复合样本进行粪便显微组织分析,同时将研究区域采集的主要常见植物标本进行鉴别,之后通过显微镜对比分析确定食物组成及比例,并计算生态位宽度。结果高原鼠兔暖季采食14科24属25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19.15%)、莎草科(15.57%)、豆科(14.29%)和菊科(12.35%);高原鼠兔冷季共采食12科16属17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21.94%)、莎草科(18.53%)、豆科(16.42%)、藜科(10.46%)和菊科(10.32%)。46种参考草本植物超过一半(54.35%)出现在粪样中。高原鼠兔食物种数和生态位宽度暖季大于冷季,而多样性和均匀度暖季小于冷季。结论高原鼠兔的食物以禾草和杂类草为主,冷季食物资源匮乏时,表现出食性泛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西藏亚东县鼠类的种群分布及鼠密度。方法 2021年7月,在亚东县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生境选取6个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鼠,鉴定鼠种并计算鼠密度。结果 2021年7月1-5日,在亚东县6个监测点共布放鼠夹352只,捕获鼠类3种47只,包括高原鼠兔25只、草原田鼠13只、小家鼠9只。优势鼠种为高原鼠兔,占53.19%,主要分布于蕃拉山口和桑珠曲林等高寒草甸区域。牧区的鼠密度较高,其中桑珠曲林最高,为25.0%;其次为帕里镇一居委和蕃拉山口,分别为18.33%和14.84%。林区的鼠密度较低,杰林村为10.0%。结论 西藏亚东县牧区鼠密度较高,高原鼠兔是优势鼠种。应根据鼠类的生活习性和生存地域,采取防治措施,控制鼠传疾病。  相似文献   

3.
低氧环境下大鼠与高原鼠兔血液中NO与ET-1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氧环境下大鼠与高原鼠兔血液中NO与ET-1含量。方法将Wistar大鼠暴露于3780m低氧环境中,分别于低氧24h、2周、3周后取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液中ET-1、NO含量,计算NO/ET1比值,并与高原鼠兔比较。结果急进高原24h后,大鼠血液中的NO与ET-1比同海拔的鼠兔显著增加(P<0.01),而两者NO/ET-1比值却非常接近(P>0.05)。随着大鼠在高海拔停留时间延长,血液中NO呈减少趋势,而ET1呈上升趋势。高原鼠兔NO/ET-1值约是大鼠缺氧2、3周时的2倍(P<0.01)。结论适当的NO/ET-1比值是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适应性选择。急进高原时,NO显著增加和适当的NO/ET-1值是机体对抗肺动脉高压的一种有效的代偿性机制;随着缺氧时间延长,NO、NO/ET1值的降低及ET-1的增加,可能是机体不适应低氧环境的一个指征。  相似文献   

4.
野生种高原鼠兔的捕捉与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兔形目、鼠兔科、鼠兔属动物,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3200-4700m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境中。在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四川省石集县范围内,高原鼠兔属于草原优势种群且和青海田鼠型鼠疫菌的主要宿主一青海田鼠混居,为了解两者在动物鼠疫病上的关联的相关实验提供足够的高原鼠兔,我们于2004年7~8月,对石渠县俄多玛乡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野生种高原鼠兔进行了野外捕捉及室内饲养的初步探讨,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原鼠兔对青海田鼠型鼠疫菌的感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原鼠兔对青海田鼠型鼠疫菌感受性水平。方法 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 ,观察不同剂量组高原鼠兔对青海田鼠型鼠疫菌的反应。结果 高原鼠兔对青海田鼠型鼠疫菌具有高抵抗性和低敏感性 ,属低感受性类型。结论 高原鼠兔对青海田鼠型鼠疫菌仅为偶然性或一时性宿主。  相似文献   

6.
血红蛋白与高原低氧适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综述了高原低氧适应的高原土生动物与3类高原世居人群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征。高原土生动物鼠兔、驼类以及斑头雁、安第斯雁等以低血红蛋白、低红细胞压积为特征,具有高氧亲和力的血红蛋白。3类高原适应人群——喜马拉雅山的藏族人、安第斯山印第安人和埃塞俄比亚人对低氧有不同的适应类型。三比较,藏族人对高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鉴于这些高原低氧人群间的适应性差异是不同的遗传与进化类型的体现,因而寻找高原适应人群特异基因,对于揭示高原低氧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种灭鼠剂在高原寒区灭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筛选适合高原部队野外驻训期间大规模灭鼠的有效灭鼠药 ,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鼠害。方法 用“查掘开洞数法”调查灭鼠前后鼠密度 ,组织专业人员在野外不同地域选取 8块鼠密度相近的荒草地 ,观察 8种灭鼠剂的灭鼠效果。结果  0 .0 0 5 %杀鼠晶青稞毒饵取食性最好 ,灭鼠 (洞 )率为 96 .0 % ,显著高于其它 7种灭鼠剂 (P <0 .0 1) ;诱鼠穿心丸的灭鼠效果亦高于另外 6种灭鼠剂 (P <0 .0 5 ) ;野栖鼠类对 0 .0 1%溴敌隆碎米、0 .75 %立克命母粉、立克命0 .0 375 %青稞、0 .3%敌鼠钠盐碎玉米、扑得灭鼠药饵 1号和爱威鼠克有一定的拒食性和耐药性 ,这 6种灭鼠剂之间灭鼠 (洞 )率差别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建议在高原寒区用 0 .0 0 5 %杀鼠晶青稞毒饵灭鼠 ,并结合堵洞、灌洞、捕鼠等综合措施 ,能达到较好的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原鼠兔与平原大鼠血液携氧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原鼠兔及平原大鼠在急性低氧条件下的血液携氧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急性低氧期间:(1)鼠兔动静脉血pH较对照显著增大,而PCO2及PO2明显下降;大鼠PCO2及PO2的改变与鼠兔类似,但其pH变动无统计差异。(2)鼠兔及大鼠动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但前者组织摄氧量明显高于后者。(3)鼠兔动静脉血P50显著减小,而大鼠P50则无改变。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具有较高Hb氧亲合力及组织摄氧量  相似文献   

9.
高原鼢鼠对草场的危害及防治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高原鼢鼠对草场形成危害的途径及造成牧草损失的测算,根据投入与产出的价值,建立高原鼢鼠防治的经济阈值模型(Economic threshold mould),进而求得海北高寒草甸上高原鼢鼠的防治阈限为x=4.18。确定地下害鼠经济阈值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本防治阈值模式适用于高寒草甸草场,为我们对该害鼠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区高原鼠兔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7—8月,累计设置和调查鼠兔活动洞群内5m×5m样方69个,另外在附近相同生境类型中无鼠兔活动地方设置对照样方62个。记录样方所在地的海拔高度、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土壤硬度以及距道路的距离等指标。结果活动洞群和对照样方植被高度、植被密度、坡度、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和土壤硬度等生态因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坡度(0.886)、植物种数(-0.865)和土壤硬度(0.834)。结论高原鼠兔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坡度陡,植被高度低,而植物密度高,土壤硬度小的高寒草地或高寒荒漠生境。该结果为利用植被改良调控高原鼠兔密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毒杀黄胸鼠的高效毒饵。方法孙瑞元氏简化概率单位口灌法测定灭鼠药的毒力;有选择性摄食试验法比较灭鼠药的适口性,筛选配制毒饵用基饵及引诱剂;投放毒饵前后鼠密度的变化程度计算现场毒杀效果。结果大隆和溴敌隆对黄胸鼠的急性口服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1.334 mg/kg和1.563mg/kg。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适口性和毒效均优于第一代。黄胸鼠对所试食物的适口性大致为小米最好,谷物、水果类次之,豆类最差。单种添加剂试验以8%的W-1最优,次为2%的W-2和0.5%的W-3;混配试验以8%的W-1 0.5%的W-3效果最好,将其加入2种正常毒饵中,能显著提高毒饵的适口性。现场毒杀试验敌鼠钠盐、杀鼠迷、双甲敌鼠胺盐、溴敌隆及杀它仗对黄胸鼠的灭效基本在80%以上。结论按灭鼠药毒力分级标准,两种抗凝血灭鼠剂对黄胸鼠均属剧毒,可推广使用。在已证实鼠类产生抗药性种群的地区灭鼠,要立即更换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药物控制黄胸鼠可选用小米、大米、稻谷、碎玉米粒及小麦作基饵较好。8%的W-1、2%的W-2及0.5%的W-3能显著提高黄胸鼠的适口性,均可作为引诱剂选用。敌鼠钠盐、溴敌隆及杀它仗毒杀黄胸鼠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溴敌隆蜡块对家鼠的适口性及灭鼠效果。方法 :现场实验。结果 :不同生活环境家鼠对溴敌隆蜡块的盗食率高于自配粮食毒饵 ;溴敌降蜡块一次性投饵的耗饵量达 81 4 % ,灭效达 97 1% (P <0 0 5 ) ,在现场灭鼠遇到内外环境较为复杂 ,随时有外来种群迁入时 ,二次投饵尤其必要 ,灭鼠率高达 99 3%。结论 :0 0 0 5 %溴敌隆蜡块适口性好 ,灭鼠效果好 ,容易投放 ,节省人力物力 ,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含0.015%敌鼠钠盐和0.002%溴敌隆的2种抗凝血灭鼠剂混配毒饵对黄胸鼠的实验室毒杀效果。方法采用无选择摄食试验和有选择摄食试验方法,试鼠单笼饲养分别摄食混配毒饵和单剂毒饵。结果有选择摄食试验试鼠对混配毒饵(1号方)、0.015%敌鼠钠盐(2号方)和0.002%溴敌隆(3号方)的摄食系数分别为0.93、0.70、0.99,毒杀率分别为100%、46.7%、66.7%;无选择摄食试验中1~3号方对试鼠的毒杀率分别为100%、50%、70%。试鼠对1号方4 d摄食量与2~3号方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1号方对黄胸鼠毒杀效果优于2、3号方,三者毒杀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2种抗凝血灭鼠剂较低浓度混配制成的毒饵对黄胸鼠适口性和毒杀效果好,可用于家鼠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选用磷化锌、溴代毒鼠磷、氯敌鼠、溴敌隆和敌鼠钠盐等5种急慢性常用灭鼠药,对社鼠进行了室内毒杀试验。结果表明,无选择性试验毒效均很好,有选择性试验则以溴代毒鼠磷灭效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正交设计进行现场有选择性摄食试验,组合筛选灭鼠毒饵,以提高毒饵的接受性,并评价优选毒饵的灭鼠效果.方法将糖精、花生油、食盐和白酒取2~3种浓度选用L18(21×37)正交表按设计组合后制备成18种0.005%溴敌隆颗粒试验毒饵,与对照毒饵一起在现场进行有选择性摄食试验,运用SPLM中文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优选配方.利用优选配方毒饵和对照毒饵进行现场灭鼠效果试验.结果第13号试验毒饵为优选毒饵,摄食系数为1.55,对照毒饵的摄食系数为0.51.现场灭鼠试验,优选毒饵的灭鼠率为100%,对照毒饵为79.0%.结论应用正交设计组合筛选灭鼠毒饵,方法可行;优选的毒饵现场灭鼠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析因设计在灭鼠毒饵诱饵组合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析因设计进行现场有选择性摄食试验,组合筛选灭鼠毒饵,以提高毒饵的接受性,并评价价优选毒饵的灭鼠效果。方法:将食糖、花生油、食盐和鱼粉取2-3种浓度全面组合后制备成36种0.005%溴敌隆颗粒试验毒饵,与对照毒饵一起在现场进行有选择性摄食试验,运用SPLM中文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优选配方,并利用优选配方毒饵和对照毒饵进行现场灭鼠效果试验。结果:第13号试验毒饵为优选毒饵,摄食系数为1.94,对照毒饵的摄食系数为0.54。鱼粉的添加不但降低了毒饵的接受性,而且与食盐间有交互作用。各诱饵间无二级交互作用。现场灭鼠试验,优选毒饵的灭鼠率为97.1%,对照毒饵为70.0%。结论:应用析因设计组合筛选灭鼠毒饵,方法可行;优选毒饵现场灭鼠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双甲敌鼠胺盐毒杀黄胸鼠,褐家鼠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双甲敌鼠胺盐对云南主要家栖鼠的毒杀效果。方法:采用口灌法。结果:对黄胸鼠的急、慢性口服LD50及95%可信限为104.69(82.42~126.96)、3.64(2.82~4.46)mg/kg,对褐家鼠为15.80(12.27~19.33)、0.73(o.57~o.89)mg/kg;黄胸鼠对0.05%和0.1%毒饵的摄食系数均大于0.6,褐家鼠对0.025%和0.05%毒饵的摄食系数均大于0.7;现场试验,0.l%稻谷毒怀对黄胸鼠的杀灭率为92.43%,0.05%小麦毒饵对褐家鼠的杀灭率为94.63%。结论:该药适口性好,灭效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成都市褐家鼠种群对抗凝血类杀鼠剂的抗药性水平,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凝血反应法测定褐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药性。结果成都地区褐家鼠对杀鼠灵ED50为0.873(雄)和1.439(雌)mg/kg;对溴敌隆ED50为1.091(雄)和1.296(雌)mg/kg。按照鼠药抗性委员会推荐的敏感褐家鼠基准,该鼠种群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在0.578~0.676之间;对溴敌隆的抗性水平在2.125~2.321之间。结论成都地区褐家鼠种群对溴敌隆已产生抗药性,对杀鼠灵未产生抗药性;在鼠害治理中,杀鼠灵可作为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三种抗凝血灭鼠剂适口性实验室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0.005%溴敌隆、0.025%杀鼠迷和敌鼠钠盐3种抗凝血灭鼠剂对大白鼠、小白鼠的适口性实验室摄食试验结果。4天无选择试验,3种抗凝血剂对大白鼠均获得10/10毒杀比,小白鼠分别获得10/10、8/10、7/10毒杀比;4天有选择试验,对溴敌隆,大白鼠、小白鼠的撮食系数为0.79、0.65,毒杀比为10/10和9/10.适口性好,毒杀率高;杀鼠迷的摄食系数为1.02和0.36,毒杀比为10/10、7/10,对大白鼠的适口性好,毒杀率高,而小白鼠则较差;敌鼠钠盐的摄食系数为0.17和0.21,毒杀比为8/10和3/10,适口性差,且对小白鼠的毒杀率低。  相似文献   

20.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s are widely used to control rodent infestation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ontarget organisms, such as birds, are at risk for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poisoning. This paper presents rodenticide residue information on the livers from 164 strigiformes which included barn owls (Tyto alba), barred owls (Strix varia), and great horned owls (Bubo virginianus), collected from 1988 to 2003 in the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the Yukon Territory, Canada. Livers were analyzed for brodifacoum, bromadiolone, chlorophacinone, diphacinone, difethialone, and warfarin. Our results show that, of the 164 owl livers analyzed, 70% had residues of at least one rodenticide, and of these 41% had more than one rodenticide detected. Of the three species of owls examined, barred owls were most frequently exposed (92%, n = 23); brodifacoum and bromadiolone were most often detected, with liver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0.001 to 0.927 mg/kg brodifacoum, and 0.002 to 1.012 mg/kg bromadiolone. Six of the owls (three barred owls, two barn owls, and one great horned owl)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died from anticoagulant poisoning; all six owls had brodifacoum residues in the l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