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结果:随访6~18个月,未出现假体抬动、下沉及关节疼痛等。优11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83.36%。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为高龄老人,由于死亡和髋内翻的高发生率,外国已经很少采用非手术治疗,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手术治疗,以获得稳定的复位,牢固的内固定,使患者早日恢复患肢功能。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3.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为高龄老人,由于死亡和髋内翻的高发生率,外国已经很少采用非手术治疗,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手术治疗,以获得稳定的复位,牢固的内固定,使患者早日恢复患肢功能.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容易发生不稳定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治疗就更加困难,作者从2007年1月~2010年1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掌握、术中的关键环节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vansⅡ型5例,Ⅲ型4例,Ⅳ型6例。结果 15例经3~2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优9例,良4例,优良率为86.67%。无1例死亡。未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现象,髋关节功能良好,优于传统内固定术。严格把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及认真控制术中的关键环节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更符合生物力学、尽快恢复功能的特点,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外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年龄>85岁),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经12~24个月的随访,其中,25例髋关节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到受伤前,生活可自理;5例日常行走需借助助行器,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远期疗效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收治的16例年龄在7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非稳定性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前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皮牵引护理,内科疾病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和并发症护理,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结果:16例患者术后4~8周能扶双拐行走,1年后能弃拐行走,随访6~28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优良率达87.5%。结论:对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加强卧床期护理,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缩短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1例术后3 d死于肺部感染,2例出院后失去随诊,余18例患者X线片及临床检查获愈合,无术后髋关节活动受限,再骨折及关节脱位、松动、后期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费用少等优点,可行早期关节活动及负重,迅速恢复患肢功能,有效防止髋内翻,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并减轻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高龄、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Tronzo-Evans 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术后按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作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32例中1例死亡,其余31例经6~24个月随访,按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6.9%,无1例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可作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按照Harris标准评分分析效果。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2 min,平均住院17天。随访1~3年,术后14月因突发脑出血死亡1例,其余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按照Harris标准评分优良率为91%。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吴利洲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8)
目的:观察使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粉碎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严重粉碎移位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103例,他们均是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间被我院收治入院实施手术治疗。将患者分成两组施行手术,其中研究组53例,该组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50例,该组患者接受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治疗后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症状的改善程度、症状体征恢复情况,包括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后关节可活动时间,记录好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31.8±8.59)天、术后可活动时间(6.9±2.69)天,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而Harris评分(92.7±1.8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2%)明显高于对照组(76.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43%)明显低于对照组(2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患者严重粉碎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达到创口小、疼痛低的效果,症状得到更好的改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和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536-3538
目的研究并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2年6月~2015年6月,选取100例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抛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0.05),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更短(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85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78~93岁,平均82岁。根据Evans-Jensen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进行分型,Ⅰ型5例,Ⅱ型20例,Ⅲ型47例,Ⅳ型12例,V型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均采用PFNA微创治疗。结果 1例死亡,84例患者进行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随访,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2周。均未见感染、骨不愈合、褥疮及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63例,良15例,中5例,差1例,死亡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PFNA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微创、患者可早期活动、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理论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衡组和常规组。平衡组60例采用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理论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常规组60例采用常规方法行功能康复锻炼。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方面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1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常规组失访3例,平衡组失访2例,平均随访为7.2±1.5个月。2组患者最后随访时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2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术后1个月髋关节 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髋关节 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理论为基础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可降低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应用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杨凯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2):111-111,118
目的:观察运用DHS治疗52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开放复位DHS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月~2年,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骨不连,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运用DHS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肯定,可减少卧床并发症、减少髋内翻的发生率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髓内钉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关节置换组和髓内钉固定组两组,每组各40例,关节置换组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髓内钉固定组采取髓内钉固定治疗。对两组老年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康复锻炼时间、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评定两组的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为(55.39±7.85)min ,明显低于髓内钉固定组的(60.62±8.49)min;关节置换组的切口长度为(12.65±2.41)cm ,显著长于髓内钉固定组的(8.53±2.36)c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术中出血量及康复锻炼时间两组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14 d、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 Harris评分明显高于髓内钉固定组;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半年生活质量总评分显著高于髓内钉固定组;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髓内钉固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而言,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相比于髓内钉固定治疗在提高术后早期的治疗效果、缓解疼痛、改善患肢活动度、促进骨折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1997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60例高龄新鲜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者,B组为行骨折内固定者。A组30例,平均年龄83.6岁;B组30例,平均年龄81.7岁。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2.3年)。结果:两种术式在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开始行走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以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选择,术后能早期离床负重活动、较快恢复伤前活动能力、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发生率、减低术后一年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02年至2005年,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70岁以上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3例。根据术后有无系统的康复治疗分为两组:康复组27例,对照组26例;其中康复组术后采取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和训练,对照组术后常规康复治疗。术后两组患者定期随访,并比较两组间疗效。结果经过12~60个月,平均(26.5±2.4)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骨折均获得了骨性愈合,其中康复组骨愈合时间平均为(10.8±1.9)周,对照组骨愈合时间平均为(11.8±2.0)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5%,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发病率50.0%;优良率为92.6%,高于对照组的69.2%。结论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能获得可靠的固定,系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加快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