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讨在特高海拔地区长期居住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进入高原前12天,在海拔5070m、5200、5380m分别居住一个及返回平原第10天的同一群体132名青年作3次测验。结果显示居住高原一年的较进入高原前增高,L分降低;情绪稳定性居中者减少,情绪不稳定和倾向不稳定者增加。返回平原初期的个性居中者较进入高原前增多,个性外向和倾向外向者减少;情绪稳定性居伍者减少,情绪稳定和倾向稳定  相似文献   

2.
高原低氧与C型利钠肽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驻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住时间健康青年血浆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NP)和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的变化。方法:对从平原进驻海拔3700m和5380m高原第7d及6个月的40名边防某部官兵,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浆CNP、ANP含量,并与20名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进驻海拔3700m和5380m的第7天及5380m6个月较平原CNP、ANP均增高显著(P<0.05或P<0.01),3700m居住6个月时较平原ANP增高显著(P<0.01),CN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高(P<0.05或P<0.01),初入高原时明显高于在高原居住6个月者(P<0.01)。结论:CNP和ANP对急、慢性高原缺氧环境下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原驻训部队返回人员炎症因子失衡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21名长期居住平原地区(海拔200 m),平均25岁,初上高原前身体健康,驻训6个月返回后出现高原脱适应症的男性官兵,在上高原前(Control)、返回平原第2天(d2)及第30天(d30)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80℃冻存,ELISA法检测上述返回人员血清中IL-17A及IL-10的含量。结果 d2及d30时间点IL-17A含量及IL-17A/IL-10比率较Control有显著增高(P<0.05),d30时间点IL-17A含量及IL-17A/IL-10比率低于d2时间点(P<0.05);d2及d30时间点IL-10的含量较Control有显著降低(P<0.05),但d30时间点IL-10含量高于d2时间点(P<0.05)。在Control、d2、d30时间点IL-10与IL-17A存在呈正相关(r1=0.948, P<0.05;r2=0.969, P<0.05;r3=0.972, P<0.05);IL-10与IL-17A在d2与Control间、d30与d2间的改变量呈负相关( r4=-0.793, P<0.05;r5=-0.756, P<0.05)。结论高原驻训部队返回人员机体中存在炎症因子失衡的现象,其程度随着返回平原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其炎症因子失衡有所恢复,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及与训练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驻疆某部高原驻训返回平原1周后140名士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方式进行测评,分有、无高原脱适应症状两组,比较两组训练倦怠间的差异性,同时分析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结果①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为80.00%,与高原维稳部队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状发生率78.36%(χ2=0.188,P=0.664)、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75.10%(χ2=1.279, P=0.258)均无显著性差异。疲倦(12.86%)、头晕(11.43%)、乏力(10.00%)位居高原脱适应症状前3位。②有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无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 P<0.01)。体质量超重士兵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士兵(P<0.05)。③进入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回归方程(P<0.01)为:训练倦怠=0.498×高原脱适应症-0.126×年龄+0.038×军龄+0.069×文化程度+0.029×体质指数。结论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减少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训练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5.
部队进驻高原的卫生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西洲 《人民军医》2008,51(9):563-564
1如何正确认识高原 我们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进驻高原某部官兵调查发现,情绪稳定或倾向稳定者,进入高原后急性高原反应大多较轻,而情绪不稳定或倾向不稳定者高原反应大多较重,提示心理因素对习服高原有一定影响,心理素质较好的官兵,能较快适应高原环境。因此,进驻高原的官兵只要正确认识特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进行良好的心理调控,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就能在短期内习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对飞行员身心健康状态的影响及脱习服产生的主要医学问题.方法 高原驻训3个月返回平原后第4天,对19名飞行员进行高原驻训后脱习服反应问卷调查;高原驻训1个月和返回平原后1周分别对11名飞行员进行影像学检查;高原驻训3个月返回平原后第2天,对6名飞行员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 19名飞行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习服反应,其中84.2%的人认为高原脱习服对工作、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与驻训1个月比较,返回平原后1周11名飞行员肝左叶上下径减小(t=3.211,P<0.05).与驻训1个月比较,返回平原后1周,V5导联R波与V1导联S波之和明显减低(t=2.422,P<0.05).返回平原后1周,飞行员收缩期肺动脉瓣射血达最高所需时间较在高原时明显增加(t=3.854,P<0.05).高原驻训3个月,6名飞行员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尿酸、总胆红素、甘油三酯、胱抑素L1、补体C4和白介素-10明显高于参考值(t=2.601~7.537,P<0.05),免疫球蛋白A、转化生长因子β明显低于参考值(t=2.731、16.824,P<0.05). 结论 影像学、心电图和生化检查均证实高原环境对飞行员产生影响.建议进入高原前对飞行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返回平原后实施有效的医疗康复工作.  相似文献   

7.
孔霞  杨延军  陈璐媛  高亮 《临床军医杂志》2013,(12):1237-1238,1252
目的探讨两种高压氧(HBO)治疗方案对高原脱习服青年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海拔5380m、5200m、5010m居住1年返回平原(海拔1400m)的55名青年随机分为治疗1、2组,对照组等三组。治疗1组(n=20),高压氧治疗1次/d;治疗2组(n=20),高压氧治疗1次/隔日;对照组(n=15),高压氧舱安慰治疗。均连续10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5、10天后空腹抽肘静脉血观察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5d后,治疗1、2组与较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疗效明显(P〈0.05或P〈0.01),治疗2组较1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变不明显(P〉0.05),其余所有指标改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治疗10d后,治疗1、2组及对照组与治疗5d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组较1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变不明显(P〉0.05),其余所有指标改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O.01)。结论HBO对久居特高海拔返回平原后脱习服青年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次/隔日,治疗5次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陈默  孔巧  王国治  武涧松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1):1213-1216
目的探讨坑道驻训前后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部203名官兵坑道驻训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测查人格特征,比较不同人格特征个体坑道驻训后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官兵进驻坑道后,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睡眠饮食因子评分显著高于进驻前(P〈0.05或P〈0.01);性格外向的官兵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和睡眠饮食因子分显著低于性格内向者(P〈0.05或P〈0.01);孤独、适应不良的官兵躯体化、焦虑、恐怖和睡眠饮食因子分明显高于情绪稳定者(P〈0.05);情绪不稳,容易焦急的官兵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睡眠饮食因子分显著高于适应良好者(P〈0.05或P〈0.01)。结论坑道驻训后官兵心理健康有所下降,个性特征与驻训后心理健康有关,塑造良好心理特征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某部潜艇艇员的睡眠质量与知觉压力、个性特征、应对方式、自尊、自我效能、身心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 PSQI )、知觉压力量表( PSS-1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134名潜艇艇员进行调查。结果(1)潜艇官兵PSQI总分为(4.88±3.12)分,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19.4%;(2)睡眠时间与军龄、身份呈显著正相关,睡眠障碍与年龄、军龄和身份呈显著正相关,睡眠效率与出海次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3)潜艇艇员PSQI总分及各成分得分与SF-36各项目分值绝大多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P<0.05,P<0.01);(4) PSQI总分及多数成分得分与EPQ的P分、N分、PS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分别P<0.01,P<0.05);SES与PSQI总分及多数成分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分别P<0.01,P<0.05),GSES与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呈显著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NC)与PSQI总分、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呈显著正相关(分别P<0.01,P<0.05)。结论本组潜艇艇员睡眠质量与身心健康、个性、知觉压力、消极应对方式、自尊和自我效能密切相关。应采取加强压力管理、培养官兵稳定而成熟的个性等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原习服期男性性功能变化及与多种病理生理因素相关性。方法医学体检健康的97名已婚男性工人在平原和进入海拔5000m高原3个月时,测定其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血压(DBP,SBP),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判勃起功能,进入高原后还加测内源性一氧化碳(NO)。结果进入高原前后比较,LH、E2、PRL、SpO2、IIEF-5评分高原时均显著低于平原时(P〈0.05或P〈0.01);IIEF.5评分大于17者其LH、E2、NO、SpO2高于IIEF-5评分小于17者(P〈0.01),IIEF-5评分与SpO2、NO、T、LH、E2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DBP、HR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原男性勃起功能可受到一定影响,这种变化与低氧、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其中低氧是始动因素和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ET-1在高原地区及急进特高海拔地区的变化及其对急慢性高原病的意义;方法:C地20名健康战士在主原和急进特高海拔后的血浆ET-1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了两地的血氧饱和度;结果L:高原地区的ET-1水平明显高于平原参考值,急进海拔4700m后EF-1水平更显著的增高,且与SaO2呈明显负要关。结论:在高原地区及急进特高海拔后ET-1水平皆增同,FT-1水平的增高是生高原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住高原时间健康人脂质代谢状况;方法:对从平原进驻海拔3700m和5380m高原第7天和半年的某部官兵血清胆固醇(Ch),甘汪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进行检测,并与海拔1400m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初入高原Ch、TG明显高于平原(P〈0.05或P〈0.01),且随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3.
初入海拔5380m及居住一年的青年结膜微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进驻高原前1月,快速(5天)进入海拔5380m第4天和在该地居往1年的同一群体25我青年作了3次结膜微循环检测。结果:初入高原较上高原前细动脉收缩,细静脉舒张,血流多呈粒缓流,红细胞严重聚集,管用显著水肿(P〈0.01);居住高原1年较入高原血管形态、血液形态、管周状态发生了显著改变(P〈0.01或P〈0.05)。21项观察指标的加权积分,初入高原较平原显著增加(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急进高原人员的生理变化,验证模拟高原装置的性能。方法健康志愿者24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人。均采用高海拔模拟装置,分2个阶段进行高原模拟。第一阶段模拟海拔3 500 m(相当于高海拔),间隔24 h后进行第二阶段,模拟海拔5 000 m(相当于超高海拔)。在2个阶段进舱前、模拟海拔3 500 m和5 000 m时分别采集血样进行血常规和血气分析,进舱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测,出现心脏不适的人员,加做心肌酶检测,每组各有1名志愿者同时进行心电监护。结果随着模拟海拔高度的升高,志愿者脉率逐渐加快,脉氧(SpO2)逐渐下降,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常规显示第一阶段志愿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显著增高,血小板显著降低,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第二阶段志愿者血小板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舱前比较,2个阶段志愿者动脉血氧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降低;第二阶段pH值明显增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PaO2、SaO2、PaCO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模拟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反映人体快速进入高原的生理状况,为进一步实施内地高原习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久居高原者重返平原后脱适应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脱适应过程对机体的影响问题;方法;调查了增长期移居青海高原(2260-4200m)后返回平原及仍留居高原的9542名离休干部的生存情况,并对此资料进行生存率和Ridit分析;结果:总的趋势是返回平原组的平均Ridit值比留居高原的平均Ridit佳要大。分组比较中度高原、高度高原50岁组,差异均有性意义。生存率分析有退离休后两年内高原组生存率大于平原组,两年后各年平原组和存率高于高原组的  相似文献   

16.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T细胞亚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9例HAPC患者的T细胞亚群从平原到高原进行了动态观察;方法;本研究采用间接免疫劳光法测定T细胞亚群;结果:在高原AHPC患者的OKT3^+细胞明显低于正常人组,而OKT^+4/OKT^+8比值与正常人组相比明显上升;HAPC患者进入平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多种维生素胶丸油液和高原护扶霜预防急性高原生唇炎的效果。方法:对进驻海拔5100m高原野外施工的212名部队青年随机分3组,分别涂用多种维生素油液(112人)、高原护扶霜(50人)和空白对照组(50人),随访1天 ̄15天唇炎发病情况,并在平原室内用紫外线照射仪对上述受试者中6名进行紫外线照射,部位取前臂中段内侧1.5cm^2皮肤三处,分别涂维生素油液、护扶霜和覆盖扩光纸。紫外线剂量为最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海拔5200m从本重体力劳动45天的48名青年劳动前后在现场拍摄两次X线胸片。结果: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心胸比率较初入高原时显著缩小(P<0.01);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右肺下动脉与气管横径比值显著增加(P<0.01);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结横径、胸宽和肺面积增加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其中2例诊断为高原心脏病,3例诊断为高原肺水肿。  相似文献   

19.
益欣康泰胶囊对高原健康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益欣康泰胶囊对高原健康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生活在刚0察地区57例健康男女,服用益欣康泰胶囊前及服药35天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粘度,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结果:服用益欣康泰胶囊后全经粘度明显下降,Hb,Hct,也有所下降。结论:益欣康泰胶囊具有降低全经粘度,Hb,Hct的作用,这对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循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海拔2260m的西宁地区600名不同年龄健康人进行了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脂质(IPO)测定,并与平原同龄人的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高原与平原居民均随着增龄而表现出SOD活性降低,LPO升高。②在各年龄组中,高原居民SOD活性明显低于平原同龄人(P<0.01),而血清LPO含量显著升高(P<0.01)。③与平原测值比较,随着增龄高原居民SOD活性降更明显,LPO升高的幅度也增加。上述改变表明了长期生活在低氧环境下的高原居民体内存在有自由基代谢失衡,这可能是高原人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