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Tp-e间期、Tp-e/Q-T比值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器质性心脏病患者85例,分为两组,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3例,并进一步按LOWN分级分为两个亚组,A1组(LOWN2-3级)20例,A2组(LOWN3级以上)23例;器质性心脏病无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42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比较各组的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和Tp-e/Q-T测值。结果 A组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Tp-e/Q-T测值比C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Tp-e/Q-T比B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测值A2组比A1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p-e间期、Tp-e/Q-T等心电学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Tp-e时间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君  卢瑛 《心电学杂志》2009,28(2):67-68,91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峰-末时间(Tp—e时间)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17)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45)。比较两组各导联和12导联平均Tp—e时间、经心率校正的Tp—e(Tp-ec)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导联和12导联平均Tp—e时间及Tp—ec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Tp—e时间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与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Tp-e/Q-T比值的相关性。方法将199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Lown分级分为Lown 1级组(43例)、2级组(40例)、3级组(35例)、4A级组(39例)和4B级组(42例),再将所有患者分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组(107例)和器质性心脏病组(92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各组的Q-T、Q-Tc、Tp-e和Tp-ec间期及Tp-e/Q-T比值。结果 Q-Tc、Tp-e、Tp-ec、TPe/Q-T各测值随Lown级别的增高而增高,与Lown分级呈正相关( rs=0.29-0.62,P<0.01)。Q-Tc、Tp-e、Tp-ec测值心脏病组与无心脏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心脏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Q-T测值心脏病组与无心脏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无心脏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p-e/Q-T比值心脏病组及无心脏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心脏病组与无心脏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p-e间期、Tp-e/Q-T比值与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有关,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间期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之普通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Tp-e)的变化,评价Tp-e的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34例冠心病患者与等量非冠心病患者的体表心电图Tp-e值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Tp-e平均值为125.54±21.74ms,非冠心病组为90.48±14.34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中19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Holter和体表心电图记录有频发和/或成对室性早搏,短阵性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心电图之Tp-e延长更为明显。结论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之Tp-e值明显延长,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更为明显,心电图之Tp-e间期有望应用于临床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Tp-e间期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Tmax法、T均法和TV3法)测得的冠心病患者Tp—e间期差异以及其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315例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通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处理获得Tp—e间期资料,同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按检查结果分组:A组,冠心病单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组(室性期前收缩≥30次/h);B组,冠心病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组(多形性、多源性、R在T上、连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合并室性逸搏);C组,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及颤动组;D组.冠心病对照组(无明显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30次/h,且无其他室性心律失常);E组.正常对照组。评价上述3种不同方法测得的Tp-e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并将Tp—e间期与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比较。结果B、C组的Tp-e问期不仅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也显著大于冠心病对照组(P〈0.05)。而A组Tp—e间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e间期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且优于Q-Td。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QT间期、Tp-ec(校正的T波的顶点到T波的终点的时间)和Tp-e/QT指标的变化及这些指标与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急性STEMI患者60例,测量并计算梗死相关和非梗死导联QT、QTc、Tp-ec、Tp-e/QT比值,记录1年内恶性心电生理事件。正常心电图60例作为对照。结果:①急性STEMI 12h内梗死和非梗死导联QTc明显延长(P<0.01),1周和1个月回复正常水平。梗死相关导联12h内Tp-ec间期比非梗死导联及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均P<0.01),1周和1个月逐渐回复正常。Tp-e/QT比值在梗死相关导联比其他导联明显增大(P<0.01),随之逐渐回复,但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QTc 440ms作为截点电生理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以Tp-ec100ms和Tp-e/QT比值0.25作为截点恶性电生理事件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Tp-ec,尤其是Tp-e/QT比值增加,与恶性电生理事件相关,是预测急性STEMI后恶性电生理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Tp-e间期和Tp-e/QT比值是新近提出的可以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myocardial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心电指标,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冠心病是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最常见心脏结构异常,寻找冠心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SCD的有效预测指标成为近些年临床上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Tp-e/QT比值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复极储备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入选窦性心律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229例,根据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动周期中QT间期的恢复,将恢复异常者纳入观察组,将恢复正常者纳入对照组,比较组间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室速发作的差异性;比较组内不同心率下QTc间期的变化;评价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Tp-e/QT比值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室复极异常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性别、年龄、QTd无统计学差异,QTc间期(p=0.0100.05)、Tp-ec间期(p=0.0000.05)、Tp-ed(p=0.030.05)有统计学差异,室速发作(17例、5例),发生率(p=0.003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对照组不同心率下QTc间期变化有统计学差异;QTc、Tp-ec、Tp-e/QT比值对复极异常有诊断价值(p0.05),QTd、TP-ed、对复极异常无诊断价值(p0.05),各指标诊断复极储备异常的最佳界值如下:男性QTc≥458ms,女性QTc≥469ms,Tp-ec≥95ms,TP-e/QT比值≥0.22。结论 QTc、QTd、TP-e、TP-ed、TP-e/QT比值是适用于评价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室复极储备功能异常的无创性指标,结合室性期前收缩后QT间期的动态性变化可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对SCD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溶栓前后不同时期校正QT间期(QTc)、校正Tp-e间期(Tp-ec)、Tp-e/QT比值等指标的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STEMI患者213例,其中瑞替普酶溶栓76例(36%),临床判断再通57例(75%)为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在2周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治疗,分别测算溶栓前、溶栓后(7±1)d和(30±3)d梗死相关和非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Tp-e/QT比值,并进行比较;随访1个月内MAE情况。另以6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1溶栓前试验组梗死相关和非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和Tp-e/QT较对照组均增大(均P0.05),且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1周QTc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即回落至正常水平,溶栓后1周、1个月时Tp-ec和Tp-e/QT较前一期相同导联显著减小(P0.05),且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Tp-ec溶栓后1个月时在非梗死相关导联回复正常。2试验组以溶栓前梗死相关导联QTc 440ms作为节点分组,1个月内组间MA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以溶栓前梗死相关导联Tp-ec 100ms和Tp-e/QT比值0.25作为节点分组,1个月组间MAE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TEMI患者溶栓前Tp-ec、Tp-e/QT比值的变化与1个月MAE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QT综合征(LQTS)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及Tp-e/QT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LQTS的14个家系,对家系成员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记录先证者(包括发作期和稳定期)、无症状者及家族中正常者共149例成员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计算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Tp-e间期以及Tp-e/QT,并进行比较。结果先症者发病年龄19.2岁。在20岁以前发病者占57.1%。患者以女性居多,均以晕厥为主要发病表现。运动及情绪激动诱发12例,休息或睡眠时发生2例。先证者和无症状患者的QTc间期、Tp-e间期及Tp-e/QT显著大于家系其他正常成员(P≤0.05)。先证者发作期的Tp-e间期及Tp-e/QT大于稳定期(P≤0.05)。结论伴有晕厥的长QT综合征患者Tp-e间期延长,Tp-e/QT增大提示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动态观察LQTS患者心电图改变可能成为预测LQT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