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冻融的自身胃癌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观察其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自身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方法从胃癌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转移引流淋巴结,提取单个核细胞,将贴壁生长的细胞用细胞因子基因重组粒巨集落和生长因子(rhGM-CSF)、基因重组白介素4(rhIL-4)、以及基因重组α-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联合诱导培养DC,然后用经冻融制备的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DC并作用CIK细胞,最后检测CIK细胞体外杀伤三种靶细胞(自身胃癌细胞、K562和SGC-7901细胞)的活性。结果经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后,DC含量明显增高,CD1a/CD14和CD80/CD86阳性细胞比刚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明显增多。DC和CIK细胞共同培养后,CIK细胞高表达CD3+CD56+。负载胃癌抗原冲击的引流淋巴结DC活化的CIK细胞,杀伤自身肿瘤细胞活性达78.6%,而单纯CIK细胞为35.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K562和SGC-7901细胞杀伤活性二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周围转移引流淋巴结贴壁细胞在体外能定向诱导扩增出大量DC;胃癌抗原负载的DC和CIK细胞共同培养,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寻求治疗乙型肝炎的一种新方法。方法提取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细胞与IFN-γ、IL-1β、抗CD3mAb和IL-2共同培养诱导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特征和细胞增殖倍数,用LDH酶释放法检测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设立CIK和CD3AK细胞在增殖和杀伤活性作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IK细胞的增殖及杀伤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较培养前明显增高,于培养后12~24d达高峰。CIK细胞与CD3AK细胞在增殖倍数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杀伤活性前者比后者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IK细胞的增殖倍数、杀伤活性均低于正常人,但明显高于培养前。诱导12~24d后CIK细胞增殖及杀伤活性均达到高峰,此时期的CIK细胞适合临床应用;CIK细胞其体外杀瘤活性明显优于CD3AK细胞,CIK可作为继CD3AK细胞之后过继免疫治疗乙型肝炎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D3AK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征、了解其对膀胱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方法 采用抗CD3单抗和IL-2共同刺激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出CD3AK细胞,体外动态观察CD3AK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增殖能力,并与LAK细胞进行比较;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用MTT法测定CD3AK、LAK细胞对膀胱癌细胞株(124)的杀伤活性。结果 (1)CD3AK细胞增殖能力高于LAK细胞;(2)CD3AK细胞为异质细质细胞群,其细胞类型主要是CD8^ 细胞;(3)在效靶比为10:1及20:1时,培养4d的CD3AK细胞对124细胞的杀伤率为均高于同期培养的LAK细胞对124的杀伤率。结论 (1)CD3AK细胞制备简便,增殖能力强,可以为临床提供充足的过继免疫效应细胞;(2)CD3AK细胞是一明显优于LAK细胞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对膀胱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CD3AK细胞在膀胱癌过继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负载肺癌A549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特异性肿瘤杀伤活性的作用.方法 由正常人富含淋巴细胞白膜分离、细胞因子诱导制备DC细胞和CIK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C细胞和CIK细胞的表型.经混合淋巴反应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观察负载A549抗原的DC对CIK具有特异性激活作用.结果 表型分析显示,CIK细胞以CD3 CD56 自然杀伤细胞为主,成熟DC细胞高表达CD40、CD80、CD86和HLA-DR,并可刺激CIK细胞的增殖诱导混合淋巴反应,而负载A549抗原的DC细胞能显著增强CIK细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能力(P<0.05).小鼠注射CIK、DCCIK和Ag·DC·CIK后的肿瘤直径分别为(65.34±12.33)、(70.17±13.26)和(36.79±9.19)mm,后者的抗肿瘤作用较高(P<0.05).结论 抗原负载的DC细胞可活化CIK细胞,并使其具有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HAK细胞体外常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血球计数板计算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LAK细胞及CHAK细胞三组细胞的增殖能力,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对K562肿瘤细胞株杀伤能力,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表型。结果:与PBMC和LAK相比,CHAK细胞显示出更强增殖能力和较高的细胞毒活性,且CD16^ 、CD56^ 细胞表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结论:CHAK是一类不同与LAK细胞的新型高效杀伤细胞,可能会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来源的干细胞体外扩增诱导生成树突细胞(DC),与同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干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提取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分选纯化白血病干细胞(LSC)CD34+CD38-CD44+,体外扩增诱导生成LSC-DC.取同一患者骨髓的BMMC诱导出CIK.LSC-DC与CIK共培养,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FCM分析LSC-DC和CIK细胞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在LSC及LSC-DC中的表达,FCM检测LSC-DC-CIK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干细胞的杀伤及凋亡情况.结果 白血病干细胞能成功诱导为LSC-DC,其DC成熟免疫表型CD40、CD80、CD83、CD86及受体(HLA-DR)的表达均高于诱导前;共培养后CIK表面标志CD3、CDs、CD56的表达率高于单独培养C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C-DC与CIK共培养后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干细胞的杀伤率(66.94%)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CIK(3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C-DC-CIK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凋亡率为52.28%±3.71%,与CIK组(37.51%±1.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其中白血病干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 CML来源LSC-DC保留有干细胞特征,其与CIK共培养能杀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干细胞,但无明显的诱导干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12的浓度变化及其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表型和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2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围手术期血清IL-10、IL-12的浓度;用MTT法测定其围手术期血清对CIK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围手术期血清培养的CIK细胞表型(CD3、CD56分子)进行分析,以1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胃癌组患者血清IL-10浓度升高,术后血清IL-10浓度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血清IL-12浓度降低,术后血清IL-12浓度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其血清培养的CIK细胞活性及CD3+CD5+6CIK细胞表型平均百分率术后高于术前,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胃癌细胞可分泌IL-10,抑制IL-12,进而对CIK细胞表型的表达产生影响,活性产生抑制。术后血清IL-10浓度逐渐下降,IL-12浓度逐渐上升,CIK细胞活性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8.
刘多  方艳秋  芦小单  谭岩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6001-6003
目的:观察应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联合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子宫内膜癌患者35例给予联合应用CIK细胞生物治疗6个疗程,其中11例患者TP(紫杉醇+顺铂)化疗联合CIK细胞生物治疗,15例患者醋酸甲地孕酮内分泌治疗联合CIK细胞生物治疗,9例患者单纯应用CIK细胞生物治疗。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比例、KPS评分等指标变化,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经联合CIK细胞生物治疗后,CD3+T细胞无显著变化,CD4+辅助T细胞显著增加,CD4+/CD8+比值显著升高,部分患者CD3-/CD16+56+的NK细胞较治疗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平均KPS评分提高10分(P<0.05)。结论:CIK细胞可以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一般状态。  相似文献   

9.
LAK、NK及T细胞亚群在肝癌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肝癌患者手术前后LAK、NK细胞活性和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检测了31例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和3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的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LAK)、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较肝癌患者的LAK、NK活性以及CD3、CD4和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CD8有增高趋势(P>0.05);术后16d,上述细胞免疫活性与术前相比显著增高(P<0.05).结果细胞免疫功能在肝癌患者中严重受损并且与肿瘤的消长有密切关系,LAK、NK、TC细胞亚群活性为判断肝癌手术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对肝癌的综合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白细胞介岽(IL)-10、IL-12的浓度变化及其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表型和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2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围手术期血清IL-10、IL-12的浓度;用MTT法测定其围手术期血清对CIK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围手术期血清培养的CIK细胞表型(CD,、CD56分子)进行分析,以1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胃癌组患者血清IL-10浓度升高,术后血清IL-10浓度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血清IL-12浓度降低,术后血清IL-12浓度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其血清培养的CIK细胞活性及CD3 CD56 CIK细胞表型平均百分率术后高于术前,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胃癌细胞可分泌IL-10,抑制IL-12,进而对CIK细胞表型的表达产生影响,活性产生抑制。术后血清IL-10浓度逐渐下降,IL-12浓度逐渐上升,CIK细胞活性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1.
张利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88-5489,5491
目的 观察放化疗后的肿瘤患者回输CIK细胞后生活质量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探讨CIK细胞治疗对放化疗后的肿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放化疗治疗后肿瘤患者患者31例,分别抽取CIK细胞回输治疗后外周血作细胞免疫指标检测,正常人14例作对照,并比较CIK细胞回输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放化疗后的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率下降,CD8+细胞百分率上升;CD4+/CD8+比值下调,CD16+CD56+细胞减少,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K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CIK细胞回输治疗后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放化疗后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而CIK细胞回输治疗安全可靠,可以改善放化疗后肿瘤患者近期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可作为放化疗后肿瘤患者维持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 IK过继免疫治疗对手术后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型。结果:肺癌患者CD3+、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呈显著性差异,而CD8+细胞高于对照组(P<0.01)。经C IK治疗后CD3+、CD4+、CD3-/CD16+56+细胞和CD4/CD8比值都升高,其中CD4+、CD3-/CD16+56+细胞与治疗前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CD8+细胞与治疗前比较降低(P<0.05);CD19在治疗后稍有增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 IK过继免疫治疗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碘油(LP)和化疗药物剂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行TAE或TACE治疗,A组(n=12)单纯行TAE治疗,LP用量(ml)约等于肿瘤直径(cm);B组(n=12)应用LP和小计量化疗药物,LP用量同前,吡柔比星(THP)10mg,丝裂霉素(MMC)4mg;C组(n=12),LP用量同前,化疗药物为常规用量(THP50mg,DDP60mg,MMC10mg),治疗前和治疗后一个月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NK。结果治疗前各组间细胞亚群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A、B两组CD3+、CD4+、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CD8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治疗后CD3、CD4、NK细胞活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D8+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大剂量化疗药物应用可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小剂量化疗药物联合应用适量LP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动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交通路口尾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重交通污染区小学(A校)、轻交通污染区小学(B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五、六年级的学生142名,计数外周血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含量、CD4+/CD8+比值)、唾液溶菌酶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A校小学生外周血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高于B校,除中间细胞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校小学生的唾液溶菌酶、免疫球蛋白(IgG)、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百分含量、CD4+/CD8+比值)均低于B校(P<0.05)。结论太原市不同路口尾气污染对学龄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对细胞和体液免疫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制备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探讨肿瘤生物治疗近期疗效的免疫指标及临床应用中的护理规范。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用IL-2,CD3Ab和IFN-γ等细胞因子诱导CIK细胞;测定肿瘤患者用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NK杀伤活性.静脉滴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和脉博等反应。结果肿瘤患者输注CIK细胞一疗程后,其PBMC的NK杀伤活性由62%升高到83%,平均升高29%,发热反应不到3%,大多在38℃以下,未经处理自行清退。结论(1)CIK细胞输注能明显提高肿瘤患者PBMC的NK活性。(2)CiK细胞输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3)肿瘤病人PBMC的NK活性测定可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个近期疗效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制备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探讨肿瘤生物治疗近期疗效的免疫指标及临床应用中的护理规范。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用IL-2,CD3Ab和IFN-У等细胞因子诱导CIK细胞;测定肿瘤患者用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NK杀伤活性.静脉滴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和脉博等反应。结果肿瘤患者输注CIK细胞一疗程后,其PBMC的NK杀伤活性由62%升高到83%。平均升高29%.发热反应不到3%,大多在38℃以下,未经处理自行清退。结论(1)CIK细胞输注能明显提高肿瘤患者PBMC的NK活性。(2)CiK细胞输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3)肿瘤病人PBMC的NK活性测定可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个近期疗效参数。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巨脾组织CD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PHT)脾功能亢进患者巨脾组织CD细胞的变化,探讨PHT患者的免疫功能特点。方法切除的巨脾组织制成石蜡切片,检测CD3^+、CD8^+、CD20^+、CD68^+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与正常脾组织进行比较。结果(1)PHT巨脾与正常脾脏比较,CD3^+、CD8^+、CD20^+、CD68^+细胞数均减少。(2)正常脾脏的CD68^+(Mφ)主要分布在脾小体和红髓(RP);PHT脾脏CD68^+主要分布在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PHT脾脏脾小体、红髓及边缘区(MZ)3个部位单位面积的CD68^+数量较正常减少,以脾小体和红髓明显。结论PHT患者CD细胞数量及分布均有改变,脾切除术可能使其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并能纠正血常规及肝功能的异常。本研究所检测的免疫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患者全身的免疫状态,对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免疫状态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汪辉  黄亚非  李天  李晓  程琪  谢幸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6):5183-5185
目的:探讨卵巢癌细胞对CD8+T细胞活化分子CD69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株卵巢癌细胞(OVCAR3、CAOV3和SKOV3)培养上清液对CD8+T细胞表达早期活化分子CD69表达的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D8+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株卵巢癌细胞培养上清液可对CD8+T细胞CD69的表达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F=29.90,P<0.01),CD8+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水平显著降低(F=16.31,P<0.01)。结论:卵巢癌细胞早期就能抑制CD8+T细胞的活化,CD69可作为评价免疫效应细胞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