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特殊类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63例82眼并发性等特殊类型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22(平均16.72)个月,观察术后远视力、近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变化以及并发症,并调查患者对术后效果的满意度。结果:63例82眼术后远视力平均为0.85(0.2~1.5),≥1.0者42眼(51.22%);≥0.3者73眼(89.02%);0.3者9眼(10.98%)。术后近视力平均为0.76(0.2~1.5),≥1.0者34眼(41.46%);≥0.3者67眼(81.71%);0.3者15眼(18.29%)。并发于近视、葡萄膜炎及发育性白内障术后效果较好,而并发于青光眼及代谢性白内障术后效果稍差。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9.71%,未出现持久性角膜内皮失代偿现象;术后出现眩光感患者2例(2.44%);后发性白内障1眼(1.22%);术后短期多重复视及色觉异常1例(1.22%)。患者满意度为95.24%(60/63)。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于并发性等特殊类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不仅获得较好的远视力。而且具有较好的近视力,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后效果与特殊类型白内障原发疾病的性质及其对术眼的影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阳  何阳 《临床眼科杂志》2004,12(5):435-436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2001年9月至2003年10月对68例(78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施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者32只眼.占41.03%;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42只眼,占53.85oA;1月≥0.5者46只眼,占58.97%;3月≥0.5者48只眼,占61.54%。术后远视力均较术前矫正视力提高一排以上。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仅有1例术后6月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视力提高程度与患者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35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前准备、手术技巧、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术后复查时视力:0.2—0.4者5只眼,0.5~0.8者21只眼,≥1.0者9只眼;术后并发症:早期Tyndall征(++)5只眼,前房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人工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着3只眼,角膜线样混浊6只眼,晚期后发障4只眼。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视力恢复好,术后反应小等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表面麻醉下对48例89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眼轴26.0—29.9mm组,术后3个月视力≥0.5者55眼,占61.80%;眼轴≥30mm组,术后3个月视力≥0.5者13眼,占14.61%。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表面麻醉下对160例193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眼铀26—30mm组,术后1月视力≥0.5者100眼,占81.97%;眼铀≥30mm组,术后1月视力≥0.5者33眼,占46.48%.结论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能改善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透明晶状体及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方法 42例(58眼)。透明晶状体12例(22眼),合并白内障30例(36眼)。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5.5mm自闭式巩膜隧道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随访3月~1年,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透明晶状体组:术后1周及3月~1年,视力≥0.3者分别为100%、95.5%;白内障组视力≥0.3者分别为66.7%,72.2%。并发症:透明晶状体组无特殊并发症;白内障组,1眼后囊破裂,2眼角膜中度水肿,6眼后发障(1眼激光治疗)。结论 高度近视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白内障在表麻下晶体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86例(86眼)糖尿病性白内障行晶体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0.5者48眼,≥0.2者31眼,≤0.1者7眼,术后并发症:角膜内皮水肿,房水混浊,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后囊混浊。结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表面麻醉下晶状体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50例(60眼)糖尿病性白内障表面麻醉下施行晶状体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视力≥0.5者36眼,占60.0%;≥0.3者53眼,占88.3%。并发症主要包括:角膜内皮水肿24眼,占40.0%;前房纤维素性渗出6眼,占10.0%;后囊浑浊3眼,占5.0%。结论 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表面麻醉下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高度近视白内障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74例(102眼)。其中Ⅱ级核4眼,Ⅲ级核78眼,Ⅳ级核14眼,V级核6眼,施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月裸眼视力≥0.5者53眼(51.96%);矫 正视力≥0.5者70眼(68.63%)。并发症主要包括后囊破裂4眼(3.92%)。角膜水肿7眼(6.86%),视网膜脱离2眼(1.96%),后囊不同程度浑浊6眼(5.89%)。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但对棕色或黑色的V级核应慎重考虑其术式,以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超乳化摘除及后房人工晶状体主的疗效。方法:对1999年7月至1999年7月在院施行24例(26只眼)高度近视人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附,通过5.5mm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者(58.3%);术后1周占73.07%;1个月占84.6%;3个月占84.65,视力≥1.0者,分别为26.9%,38.4%,43.3%。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屈光状态稳定,并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晶状体囊抛光及透明质酸酶预防囊的浑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晶状体囊抛光并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预防囊的浑浊和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0例80眼,按常规进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组40眼水分离时用含透明质酸酶1000 IU的必施(BSS)进行,乳化吸出晶状体核和皮质后在黏弹剂的保护下,囊袋内注入含透明质酸酶500IU的BSS,2分钟后用抛光针尖进行晶状体囊抛光,然后注吸清除上皮细胞碎屑,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对照组40眼则用同等量BSS进行水分离,仅行后囊抛光.术后18月随访,进行角膜内皮、眼底及视网膜电图等检查,并对前、后囊浑浊的情况进行分级.结果术后18月治疗组前、后囊膜浑浊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损失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眼底检查和视网膜电图检查显示视网膜功能正常.结论晶状体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联合晶状体囊抛光可以预防囊的浑浊和后发性白内障发生,且眼内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生长抑素8肽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8肽(SS-8肽)对兔后囊混浊的影响,探讨防治后囊混浊的药物。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9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SS-8肽10^-6mol/L组、10^-7mol/L组、10^-8mol/L组,均行常规的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验组灌注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SS-8肽,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后囊混浊、角膜内皮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SS-8肽10^-6mol/L组、10^-7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能显著降低兔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对切口愈合无明显影响,可引起个别角膜内皮细胞增大。结论 SS-8肽可用于防治后囊混浊。  相似文献   

13.
眼内应用丝裂霉素C抑制后囊膜混浊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洪涛  施玉英  李彬 《眼科》2004,13(1):44-46,I004
目的:研究兔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眼内应用0.2mg/ml的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对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并比较不同给药方式对眼毒性的差异。方法:将32只新西兰白化兔随机分为A、B、C、D4组,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用0.2mg/ml的MMC溶液在环形撕囊后作水分离,C组在术中将混有MMC(0.2mg/ml)的粘弹剂注入空的囊袋中,D组将MMC(0.2mg/ml)溶于配好的灌注液中,在手术中应用。术后1个月对术眼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时光镜下A组中赤道部及中央后囊膜均可见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明显增生、移行及大量排列紊乱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B、C、D三组中可见赤道部少量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及皮质,中央后囊的表面未见品状体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或珍珠样小体。透射电镜下,D组中虹膜上皮、睫状体上皮及视网膜各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超微结构的损伤,A、B、C三组间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眼内应用0.2mg/ml的MMC明显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发展。尽管眼内应用0.2mg/ml的MMC可以导致眼内组织的毒性,但通过改进用药方法和加强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药物的眼毒性。在应用于临床之前,仍需进一步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丝裂霉素-C眼内应用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眼内应用浓度为0.2mg/ml的丝裂霉素-C(MMC)对于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3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C,D四组。所有的实验动物均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A组为对照组,B组术中应用0.2mg/ml的MMC溶液作水分离,C组术中将混有0.2mg/mlMMC的粘弹剂注入囊袋中,D组将MMC溶于配好的灌注液,术中应用。术后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房水免疫球蛋白测定及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术后1月进行术眼后囊照相。结果 术后1天和1周,D组角膜水肿的例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显示D组的角膜内皮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三组。术后1天、1周1月时D组房水中IgG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其余三组。其余三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月术眼后囊照相可见A组中央后囊明显混浊,B、C、D组中央后囊清亮。结论 实验显示眼内应用0.2mg/ml的MMC明显抑制了后囊膜混浊的发展。尽管眼内应用0.2mg/ml的MMC可以导致眼内组织毒性反应,但通过用药方法的改进和保护措施的加强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的。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a case of a patient who had reduced visual acuity due to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after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and posterior chamber lens implantation. Capsulotomy was not performed. Over the subsequent two years visual acuity returned spontaneously to normal.  相似文献   

16.
石海红  吴坚  杨铃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9):1762-1764
目的:探讨直角边缘囊袋张力环(capsule tension ring,CTR)预防兔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后,实验组植入CTR和CraneOV-55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对照组只植入CraneOV-55CIOL。观察术后并发症和PCO情况。术后3mo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晶状体后囊膜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3mo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发生了明显的PCO(P>0.05),各组Soemmering环形成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发现,两组兔赤道部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了巨大的Soemmering环,大量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至后囊膜。结论:直角边缘CTR未能预防兔PCO的发生,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7.
改良信封式截囊与信封式截囊后囊混浊发生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良信封式截囊后囊混浊的发生率。方法:将76例(98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只眼行改良信土试截囊,对照组49只眼行信封式截囊,术后观察后囊混浊发生率,随访12-24个月,结果:观察组后囊混浊发生率14.29%,对照组后囊混浊发生率10.2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信封式截囊与信封工截囊后囊混浊发生率无判别,但前者更简单,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彭莹  杜岱雪 《眼科新进展》2001,21(2):100-102
目的 观察柔红霉素预防后囊膜混浊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2只患白内障眼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白内障囊外摘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8眼,术中前房灌注液加入柔红霉素(7.5m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OL)植入术后发生前囊膜混浊(ACO)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14 0例 (16 6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 3~ 36个月的患者进行散瞳检查 ,观察前囊膜混浊程度 ,记录术后时间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有无糖尿病、有无脉络膜视网膜病、术中前囊膜切开方式、植入的IOL类型、有无进行晶状体前囊膜抛光联合囊袋内注射透明质酸酶 (HS)、术后第 1天前房炎症反应等。结果 ACO发病率为89 16 %。年龄、性别、糖尿病等因素对ACO的比数比 (OR)值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脉络膜视网膜病、连续环形撕囊 (CCC)、术后第 1天前房炎症反应、术后随访时间等因素对ACO的OR值>1(P <0 0 5 ) ;术中行前囊膜抛光联合囊袋内注射HS、植入丙烯酸酯折叠式 (Alcon公司的AcrySof)IOL等因素对ACO的OR值 <1(P <0 0 5 )。 结论 AcrySofIOL、术中进行晶状体前囊膜抛光联合囊袋内注射HS是ACO的抑制因素 ;CCC、术后炎症反应、脉络膜视网膜病、术后时间等是ACO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体的改良、术后炎症反应的控制都可以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本文就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