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与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0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中,12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78例采用球囊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3个月对预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术后6~12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以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78例动脉瘤中,完全栓塞114例,次全栓塞12例,部分栓塞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完全栓塞69例,次全栓塞9例。Neuroform支架辅助组、球囊辅助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7.2%(98/129)、78.2%(61/78);预后不良率分别为:22.8%(29/129)、20.5%(16/78);病死率分别为:1.6%(2/129)、1.3%(1/78)。术后46例患者接受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Neuroform支架辅助组32例,球囊辅助组14例。影像学随访46例患者中,13例再通,7例影像学好转,26例稳定。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瘤颈重塑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宽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栓塞。  相似文献   

2.
宽颈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难度较高,在各种辅助技术应用前,常因弹簧圈难以在瘤腔内稳定成篮或易于突入载瘤动脉,导致无法栓塞治疗或栓塞治疗失败。一部分病例虽可通过成篮技术完成栓塞治疗,但致密栓塞率低[1]。本研究通过采用球囊、支架等辅助技术对宽颈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5年7月—2007年3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共39例(43个动脉瘤),其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为29~78岁,平均(46±11)岁。其中采用球囊辅助技术30例(34个动脉…  相似文献   

3.
颅内宽颈动脉瘤包括绝对宽颈和相对宽颈,前者指动脉瘤颈宽≥4mm,后者指动脉瘤颈体比〉1:2。随着辅助栓塞材料的不断更新,血管内治疗技术不断进步,球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覆盖瘤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成功病例在逐年增加。但是在颅内动脉远端(包括大脑中动脉分又部、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尖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对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所有25例患者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均达到了完全栓塞(19例)或次全栓塞(6例),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载瘤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GOS评分均在3分以上,无死亡病例。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成像(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通畅,支架无移位及狭窄,动脉瘤无复发。结论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个难点。球囊和支架重塑瘤颈技术使以往单纯采用三维弹簧圈无法填塞的宽颈动脉瘤获得致密填塞,但这些操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而且对于一些动脉分叉部的宽颈动脉瘤和瘤体上有分支血管发出的动脉瘤,有时即使辅助球囊和支架,也很难达到完全栓塞。相比之下,双微导管技术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至2019年25例急诊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患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以及随访资料. 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颅内支架,所有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其中:Raymond I级栓塞20例(8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科行介入治疗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中,5例为前交通动脉瘤;3例为后交通动脉瘤;2例为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结果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4例患者100%栓塞,4例95%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中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并停留在胼周动脉A4段,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偏瘫。4例获得3个月造影随访,6例获得6个月造影随访;8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未见瘤腔扩大或再通,1例瘤颈残留。结论对颅内微小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  相似文献   

8.
覆膜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除开颅夹闭术之外的另一种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且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医生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颅内血管的解剖学复杂性和颅内动脉瘤的多样性使得单纯弹簧圈栓塞无法满足所有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需要,涂层弹簧圈、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覆膜支架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应运而生。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是在载瘤动脉内置入一种带生物一物理屏障的支架,在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情况下,隔离动脉瘤并使其内部形成血栓,从而达到治愈病变的目的,在无重要分支血管毗邻的宽颈、巨大、夹层或假性动脉瘤等的治疗中有着较大优势。文章对覆膜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的疗效.方法 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126例.58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1例动脉瘤以弹簧圈加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其余67例单纯应用弹簧圈填塞;12例伴有动脉狭窄者行支架成形术,3例术后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4例术后行脑—硬膜—颞浅动脉融合术.结果 动脉瘤致密栓塞83例,瘤颈残留38例,动脉瘤大部分栓塞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死亡1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或单纯弹簧圈填塞可有效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Leo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病例资料,瘤颈为3~5mm,宽颈不规则动脉瘤7例,梭形动脉瘤3例。均采用Leo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结果9例完全栓塞,1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后复查头CT发现颅内血肿,予以开颅清除血肿。6例随访3~6个月。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Leo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能够提高宽颈动脉瘤栓塞的安全性,阻止弹簧圈向载瘤动脉内突人,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评价该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19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球囊辅助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对获得血管造影随访病人的疗效观察,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9例宽颈动脉瘤病人中,除1例死于并发症外其余病人均得到满意疗效,18例病人术后半年行DSA随访,见动脉瘤2例复发,但仍需长期观察。结论球囊辅助生物活性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经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栓塞治疗的58例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中血栓栓塞和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结果 58例患者的58个动脉瘤全部行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术中2例(3.4%)发生血栓栓塞,1例(1.7%)动脉瘤破裂。术后即时造影显示46个动脉瘤(79.3%)完全栓塞,7个动脉瘤(12.1%)次全栓塞,5个动脉瘤(8.6%)不全栓塞。术后1例(1.7%)患者死亡,2例(3.4%)患者重残。32例患者术后0.5~2.0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分(死亡)6例(18.6%),2分(植物生存)0例(0%),3分(重度残疾)2例(6.3%),4分(中度残疾)3例(9.3%),5分(恢复良好)21例(65.8%)。结论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栓塞治疗老年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不宜应用球囊辅助或者支架辅助栓塞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3.
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瘤颈宽,并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治疗复杂,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术为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未破裂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死亡率达20%~45%。特别是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无论对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都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需要去除骨性障碍,同时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难度较大,风险高;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又因该部位动脉瘤几乎都是绝对的宽颈,瘤体大,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弹簧圈及支架辅助,费用很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又能为患者减少费用,成为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科应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此部位巨大动脉瘤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围绕治疗的全过程,我们从护理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基底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基底动脉不同形态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1月-2006年11月59例患者的59个动脉瘤,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4例、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8例、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动脉瘤5例。将动脉瘤及近端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3例,单纯支架植入11例,手术失败3例,未治疗动脉瘤15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5个,近全栓塞19个,部分栓塞17个。结论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小动脉瘤或大动脉瘤但瘤颈与瘤体之比≤1:3者,单纯弹簧圈栓塞即可达到动脉瘤完全栓塞;对于瘤颈与瘤体之比≥1:3者,最好采用其他辅助技术如球囊再塑型技术及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后闭塞率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12个月行DSA复查。结果对1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共使用PED 15枚,其中13例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PED置入即刻Kamran分级15例均为动脉瘤2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2a级)。术后6~12个月DSA复查显示,14例动脉瘤4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4a级),1例(眼动脉段动脉瘤)于术后6和12个月行2次复查,显示动脉瘤残留显影,动脉瘤3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3a级)。未见分支动脉闭塞。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1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其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完全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行介入栓塞治疗的546例单发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组(255例)和非完全栓塞组(291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与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完全栓塞组与非完全栓塞组患者动脉瘤是否破裂、解剖形态、Hunt-Hess分级、动脉瘤大小及瘤颈宽度、不同治疗方案、动脉瘤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大小(OR=0.344,95%CI:0.204~0.578,P0.01)、是否破裂(OR=0.568,95%CI:0.314~0.947,P=0.030)、栓塞方式(OR=3.699,95%CI:2.223~6.153,P0.01)、瘤颈宽度(OR=0.326,95%CI:0.198~0.539,P=0.003)、动脉瘤角度(OR=0.647,95%CI:0.451~0.928,P=0.018)、动脉瘤形态(OR=1.689,95%CI:1.118~2.552,P=0.013)是影响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独立因素。结论微小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窄颈动脉瘤、小夹角动脉瘤、规则动脉瘤、支架或球囊辅助更易于完全栓塞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瘤颈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指瘤颈〉4mm或颈/体比〉1/2的动脉瘤。因其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或无法进行血管内治疗。而在此类动脉瘤的栓塞过程中采用瘤颈辅助技术可以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使动脉瘤能得到更致密的填塞。2006年11月-2008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栓塞治疗143例15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采用瘤颈辅助技术治疗的宽颈动脉瘤为36例(共37个),占同期动脉瘤的24%。我们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由于创伤小、恢复快,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宽颈动脉瘤由于无法支撑弹簧圈而容易导致弹簧圈脱出堵塞载瘤动脉,应用支架重建瘤颈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并提高致密栓塞率.2011年1月~2012年9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动脉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宽颈ACoA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几种颅内支架的相继问世以及多种支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使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治疗宽颈ACoA动脉瘤的首选技术之一.文章就ACoA动脉瘤的几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解脱弹簧圈(Prime FC弹簧圈)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连续收治的应用Prime FC弹簧圈成篮栓塞治疗的22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瘤颈宽度>4 mm或瘤体/瘤颈<2.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