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近年来郑州市区小儿急性中毒相关因素的变迁及防范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收集整理744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近5年来小儿急性中毒在年龄构成、毒物种类及中毒方式等方面出现许多新的变化:近5年的356例急性中毒中0~3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占43.26%;在家中发生中毒者(224例,占62.92%)为主,与前5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62.14,P=0.001);医源性药物中毒195例,占54.78%,其增长幅度有统计学意义(χ2=60.13,P=0.001));消化道中毒占89.25%。结论医源性药物中毒及在家中发生中毒已成为郑州市区儿童急性中毒的重要因素。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加强毒物及药物的管理,规范药品的使用,合理用药等是小儿急性中毒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497例儿童中毒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萍 《儿科药学》2008,14(1):33-35
目的:对儿童中毒病例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儿童中毒原因及相关因素,寻求干预措施。方法:统计我院1997—2006年间收治住院的497名中毒儿童病案。结果:儿童中毒物质(药物和毒物)种类繁多,中毒以1~6岁儿童为主占77.26%,中毒原因74.25%为误服。结论:家长应加强对小儿的监管,妥善保管好药物和有毒物品,了解基本用药常识,警惕青春期弦子的心理动向,帮助其安全的度过疑惑期。  相似文献   

3.
刘建军 《中国当代医药》2008,15(24):108-108
目的:对小儿急性昏迷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确诊、抢救、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内科于2005年5月~2008年7月收治的的昏迷患儿的病例,总结昏迷发生的原因、种类、诊断、治疗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结果:60例中治愈45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7例,转院(科)5例,治愈率为75.0%。昏迷病种前两位分别为感染性疾病22例(36.6%),中毒类18例(30.0%)。结论:感染性疾病是昏迷的主要原因,而中毒是昏迷的常见原因。抢救急性昏迷的关键是及时诊断合理治疗以防大脑功能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药物中毒病例特点,探讨药师在预防和治疗儿童药物中毒过程中可提供的多样化药学服务。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20年1月1日—2023 年6月30日收治的47例住院儿童药物中毒病例,并结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实际,讨论药学服务切入点。结果 药物中毒的患儿主要是青春期女孩。中毒原因多为有意服药自杀,共33例(70.21%),另有患儿自行误服12例(25.53%),及家长看错用药剂量导致药物过量2例(4.26%)。临床症状以嗜睡及昏睡28例,头晕16例,恶心呕吐14例,腹痛11例常见。中毒药物种类多为精神类药品,共39例(82.98%)。入院后,洗胃40例(85.11%),血液净化11例(23.40%),结合利尿、导泻等方式清除毒物,并根据毒物种类选用特效药物解毒,以及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最终47例均好转、治愈出院。结论 基于儿童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药师可积极参与预防和诊治工作,以减少药物中毒的发生,改善中毒患儿预后。在预防方面,药师配发药品时应做好用药交代和用药宣教,尤其是对于精神类药品和剂量易混淆药品;在救治时,临床药师可从毒物的检测分析,毒物的清除,特效解毒药物的选用,药物儿童剂量的查询等多个方面对中毒患儿开展全程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5.
小儿中毒的种类途径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5年来儿童中毒的种类、途径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科2000-2004年儿童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近5年药物中毒居首位,中毒比例有上升趋势,其危险因素有:误服、误注、家长无知、故意服用。结论:重视儿童中毒的防治工作,加强药品管理,避免人为因素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孙明明 《贵州医药》1998,22(3):209-210
急性中毒是小儿时期的常见急症,也是儿童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毒种类多种,临床表现较复杂,现将我科近几年收治的46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6例患儿中男孩26例,女孩对例,男与女之比为1.3:1。年龄分布为婴儿4例(42天~8个月),幼儿24例(3岁),学龄前儿童12例(4-6G岁),学龄儿童6例(7-9岁)。46例中除一例CO中毒患儿遗留癫痫后遗症外,余均痊愈。1.2中毒途径与起病形式本组患儿其中毒途径有3种;经口服中毒共34例,占74%,起病较急(30Inin-12h),经皮肤、粘膜吸收中毒7例占15%…  相似文献   

7.
45例老年死亡病例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45例老年死亡病例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老年人用药规律及合理用药方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4年1月至1997年1月3年间我科45例老年死亡病例,男性35例,占778%,女性10例,占22.4%;年龄60~98岁,平均年龄67.8岁;住院日10~402天,平均住院日96.7天;基础疾病4~9种,平均6.3种;晚期恶性肿瘤占所有病例的64.4%,其中以肺癌常见,占肿瘤的65.2%,其次为胃癌,占肿瘤的9.7%;所有病例用药种类为5~18种,平均11种。l.2A#不良反应(Ady。seDrusReactionADR)ADR指药物用于人体出现治疗目的以外的不利于病人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该院儿科近6年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回顾分析,研究该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病死率及变化趋势,为儿童医疗保健、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该院儿科2006--2011年202例死亡病例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该院儿科住院患儿死亡共202例,男女比例为2.06:1,病死率由2006年的1.06%降至2011年的0.49%,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死亡患儿数却没有减少。人院24h内死亡患儿最多,106例(52.48%),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小于1岁的婴儿死亡比例最高,占全部死亡病例57.43%。主要病死原因按疾病系统分类前5位分别是新生儿疾病63例(31.19%)、肿瘤31例(15.35%)、损伤与中毒18例(8.91%)、先天性畸形16例(7.92%)、呼吸系统疾病16例(7.92%)。不同年龄段主要病死原因不同,0~28d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8d-1岁为先天性心脏病,1—5岁为意外伤害,5—16岁为白血病。结论根据不同年龄组患儿死因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同时做好围生期保健及婴幼儿疾病的防治。积极防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预防或避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及基层卫生工作的投入,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5例儿童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救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德君 《儿科药学杂志》2006,12(5):24-25,31
目的:提高对儿童药物过敏性休克的认识,探讨防治方法,以降低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5年来收治的15例儿童药物过敏性休克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抢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中最易发生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中药制剂(46.7%),其次是青霉素类(26.7%)和头孢菌素类(13.3%),其它药物占13.3%。15例患儿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结论:药物过敏性休克与药物种类,患者过敏体质及机体状态有关。合理用药、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准确诊断、及时救治对药物过敏性休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82例药物性肝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前4位药物依次为中药(30.5%)、抗结核药(15.8%)、精神科用药(12.2%)、化疗药(12.2%),重度肝损害占29.3%,发生肝损害的时间多在用药后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黄疸、恶心,治愈好转率为93.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发展与用药种类、剂量、联合用药、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加强合理用药,尽量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21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儿童用药情况,探讨药品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在2445份不良反应报告表中检索儿童用药后引发不良反应的病例,按患者性别、年龄、既往不良反应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等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45份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表中,216例属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病例,占8.83%。216例中71.76%的儿童使用抗茵药后引起不良反应;72.70%的患儿通过静脉给药;20.80%存在了合并用药现象;1.39%的患者使用儿童专用剂型;2例留有后遗症,1例死亡。结论:儿童用药,既有成人用药的普遍性,又有儿童生理特点的独立性,临床需提高儿童用药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03例患儿用药依从的调查,了解患儿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03例患儿,通过进行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处方续药记录等方法对儿童用药的依从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03例患儿中,12例自行停药。占11.65%;28例不按时按量服药,占27.18%;30例有漏服药现象,占29.13%;还有2例自行换药,占1.94%;仅有3l例患儿按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占30.09%。通过药师干预后,儿童用药的依从率为82.05%。结论通过适当的药学干预和跟踪服务,指导患儿家长合理地使用药物,充分发挥药师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使医院药剂学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小儿急性昏迷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高小儿急性昏迷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因昏迷而住院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包括昏迷发生的原因、种类、诊断、治疗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82例中治愈118例,死亡26例,放弃治疗23例,转院(科)15例,治愈率64.8%。昏迷病种前2位分别为感染性疾病55例(占30.2%),中毒类44例(占24.2%)。结论:在县级基层医院感染性疾病是昏迷的主要原因,而中毒是昏迷的常见原因。抢救急性昏迷的关键是及时诊断合理治疗以防大脑功能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误服的常见原因、种类、症状,探讨如何降低儿童意外误服的发生,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方法对郑州市儿童医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81例儿童误服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误服,内服药物占69.6%,93.4%发生在户内,男孩居多,预防其发生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结论误服是儿童意外中毒的首要原因,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预防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云南省部分地区近10年来川崎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云南川崎病发病、分布、流行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采用日本一中国川崎病流行病调查表,发至全省有儿科病床的县市级以上医院,对1997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10年间住院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填表调查。每5年1次共进行2次。结果调查表回收率95.6%,15个地州47家医院共报告川崎病1662例,云南省儿童川崎病患病率呈增高趋势,1997年为3.51/10万,而2006年达13.6/10万,平均为6.4/10万;男女性别比为1.58:1;发病年龄2月一14岁,5岁以下患儿占74.19%;共11个少数民族患儿占6.4%;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的高峰季节。急性期冠状动脉改变为20.64%,急性期无死亡病例,再发率为0.36%。结论云南省川崎病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省内有明显的区域分布,高寒地区无病例报道。川崎病冠脉病变已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早期诊断治疗是避免后遗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291例儿童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天津药学》2010,22(6):35-38
目的:对儿童中毒病例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儿童中毒原因及相关因素,寻求干预措施。方法:统计本院1992—2009年收治住院的291名中毒儿童病案。结果:儿童中毒物质(药物和毒物)种类繁多,中毒以1~3岁和4~6岁儿童为主,分别占44.32%和20.96%,中毒原因以误服为主,占67.35%。结论:儿童急性中毒的预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提高对基本医疗知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1.1病例简介患儿母亲31岁,孕5产2,8年前曾产下一健康女婴,近2年来孕3次均不明原因自然流产。2005年3月19日在本市医学院附院产下一男婴,24小时内发生皮肤黄染并进行性加重,总胆红素280.1μmol/L,Hb105μmol/L,其母无输血史。在遵义医学院输血科检测血样发现直抗强阳性后,将标本送到本室。经血型血清学检测,测得母亲体内含有高效价的IgG抗-E。经换血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电子处方库中随机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本院儿科门诊就诊儿童共6000人次的电子处方,就合理用药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和综合评价。结果每人次处方平均用药5.3种,平均药费61.7元,注射剂使用率60.5%,抗菌药物使用率53.6%,糖皮质激素使用率27.4%。结论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基本合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医院药学部须加强用药宣教,提高儿科医师及患儿家长对儿童安全用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小儿急性中毒在儿科常见,仅次于车祸、溺水、窒息,在我国占第4位,是小儿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中毒原因复杂,临床症状各异,稍有疏忽,极易误诊。因此,认真了解小儿中毒原因及正确判断其临床表现对挽救患儿生命至关重要。现将我科近15年来收治的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以探讨治疗及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穿刺活检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物学指标在乳腺癌诊断、治疗、预后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4月间病理确诊的76例穿刺活柃的乳腺癌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6例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以41~50岁最多,占47.4%,肿块以外上象限最多,占51.3%,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无痛性乳腺肿块,占86.8%。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多见,占76.3%,ER、PR、C—erbB-2、CK3413E12、Ki-67阳性率分别为55.3%、52.6%、42.1%、61.8%、64.5%,P63阴性率94.7%。结论做好知识宣教,加强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和控制乳腺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