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倩  李秀琴 《首都医药》2006,13(24):32-33
灯盏花素是从灯盏花中提取出来的,其有效成分灯盏乙素,具有增加脑血流量、心脏冠脉流量、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脑血栓、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现对其药理作用、药效、药动、生物利用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分散片与灯盏花素片在健康男性志愿者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随机双周期自身交叉对照试验设计,18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经口给予受试制剂灯盏花素分散片和参比制剂灯盏花素片80 mg,采用LC-MS-MS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异灯盏乙素的血药质量浓度。利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和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及90%置信区间法进行生物利用度评价。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中异灯盏乙素的ρmax为(75.81±23.24)、(62.17±17.82)μg.L-1,tmax为(6.50±1.34)、(7.78±1.52)h,AUC0→t为(454.1±194.7)、(403.9±133.3)μg.h.L-1,AUC0→∞为(460.1±199.8)、(410.3±137.1)μg.h.L-1。结论受试制剂ρmax比参比制剂大,疗效更高;受试制剂tmax比参比制剂小,起效更快;受试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以AUC0-∞作为评价依据)为(116.5±43.5)%,灯盏花素分散片生物利用度较普通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兔静注灯盏花素注射剂25 mg及兔口服灯盏花素缓释片120 mg后血浆中野黄芩苷的浓度,研究2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和缓释片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C_8固相萃取法预处理血浆样品,兔静注和口服灯盏花素后的血药浓度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法测定。结果兔静注灯盏花素注射剂后的药-时曲线符合三室模型。兔口服灯盏花素缓释片后的药-时曲线难以用现有的房室模型拟合,6只兔的药-时曲线及药动学参数差异较大。经剂量校正,口服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0.18±0.15)%。结论兔口服灯盏花素缓释片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很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灯盏花素在制剂方面的进展。方法:通过近些年有关灯盏花素在制剂方面的研究文献及书籍,结合本实验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结果:热熔挤出滚圆制备灯盏花素口服缓释微丸能够大幅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工艺简单可行,将成为灯盏花素的一个新制剂。结论:国内对于灯盏花素在制剂方面的研究很多,甚至有扎堆研究现象,导致灯盏花素在制剂方面会有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冰片对大鼠经鼻腔给药灯盏花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法125I检测实验大鼠经过尾静脉注射、单纯鼻腔给药和鼻腔给药联合冰片三种途径摄入0.4mg/kg灯盏花素以后的药代动力学,测定1、5、10、30、60、90、120、150、180、210、270min的血浆中灯盏乙素的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并比较三种途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经鼻腔给药联合冰片组大鼠的tmax为22min短于单纯鼻腔给药组的tmax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P=0.025);经鼻腔联合冰片组和单纯鼻腔给药组的Cmax分别为0.55、0.52μg/mL,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53.21%和53.71%,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冰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鼠经鼻腔灯盏花素给药,使其血浆灯盏乙素浓度的达峰时间缩短,但是对灯盏乙素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没有明显影响,可以为灯盏花素新制剂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拟制备灯盏花素胃漂浮缓释片,研究剂型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HPLC建立灯盏花素胃漂浮缓释片的体外分析方法,考察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和漂浮性能.结果 制备的3批灯盏花素胃漂浮缓释片中灯盏乙素的含量合格,RSD%为1.22;在偏碱性条件下,3批灯盏花素胃漂浮缓释片的释放性能基本稳定,均能达到胃漂浮缓释片体外累积释释放的要求.灯盏花素胃漂浮缓释片漂浮性能表明在胃液中持续漂浮达8h以上.结论 该制剂具有提高灯盏乙素利用率的优点,延长药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有利于灯盏花素以原形药的形式吸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体外条件对不同类型灯盏花素缓控释制剂释放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燕  曾祥腾  潘卫三 《药学学报》2008,43(11):1161-1164
灯盏花素是从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活性成分,包括灯盏乙素和灯盏甲素.灯盏乙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脑血管栓塞等症及心血管疾病等[1].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兴起,将服用次数多、生物利用度低的灯盏花素普通制剂开发成新制剂已成为热点.以渗透泵和凝胶骨架技术为代表的缓控释制剂以其安全、顺应性好等优点发展快速.  相似文献   

8.
灯盏花素缓释片在Beagle犬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缓释片在动物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并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 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 ,对Beagle犬单剂量顿服灯盏花素缓释片和参比制剂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尿药法进行数据处理 ,参比制剂与供试制剂的尿药总排泄量 (Xu)分别为 375 92 5± 4 7 2 3μg和 394 5 92± 32 84 μg ;生物半衰期 (t1/2 )分别为 7 197± 0 5 91h和 12 6 2± 1 2 0 7h。结论 以吸收总量为指标 ,灯盏花素缓释片与参比制剂相比是生物等效制剂 ,并具有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9.
Gong YJ  Wang JX  Zhang Y  Shen M  Fu CM  Shen T 《药学学报》2011,46(10):1262-1267
建立清醒大鼠肠系膜淋巴管和颈静脉的双插管模型,以探索灯盏花素口服经肠淋巴通道的转运规律。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和淋巴液中灯盏乙素浓度。双插管大鼠模型分别进行静注和口服灯盏花素的药动学实验。灯盏乙素静脉注射后存在从血液循环向肠淋巴系统的分布,肠淋巴累积转运量为(2.78±0.25)μg,是静注剂量的0.079 2%。灯盏乙素口服经肠淋巴通道12 h累积转运量为(0.92±0.08)μg,是口服剂量的0.008 3%;口服主要经门静脉通道吸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91%。灯盏乙素与乳糜微粒表面载脂蛋白的结合可能是其肠淋巴转运的主要形式。本研究为通过促进灯盏乙素肠淋巴转运而获得高生物利用度的灯盏花素脂质给药系统的研制提供了生物药剂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灯盏花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平  吴海雯 《医药导报》2009,28(5):677-678
目的分析2007年1月~2008年4月8例灯盏花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8例灯盏花素注射液不良反应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例灯盏花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中,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胃肠道系统(30.0%)、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30.0%)、全身性损害(20.0%)。8例不良反应都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多(75.0%)。结论灯盏花不良反应高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要注意用药指征以及稀释用液的选择,建议完善药品说明书,以减少灯盏花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灯盏花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灯盏花素及其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展现了良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灯盏花素在药理学、药动学、制剂、制备、结构改造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灯盏花素( breviscapine )是从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 中提取的黄酮类有效成分,具有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脑出血所致后遗症、高粘脂血症、脑血栓、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1,2]。因灯盏花素水溶性与脂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严重制约了其制剂的研究开发与临床疗效的发挥[3~5]。迄今已上市剂型有普通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近年来,国内对灯盏花素的新剂型研究非常活跃,将对促进该药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灯盏花素在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SPE HPLC)法,测定小鼠静脉注射灯盏花素5 0mg·kg-1和灌胃15 0mg·kg-1后血浆灯盏乙素浓度,3p97程序处理数据。结果:小鼠静注灯盏花素后灯盏乙素的血浓 时间变化符合三房室模型,AUC、C0 和T1 2 β分别为12 .97±3.5 5mg·L-1·h、132 .2 3±39.90mg·L-1和4 .0 4±1.2 9h。灌胃后药物吸收很快,但血浓低。采用非房室模型法计算AUC为1.97±0 .5 3mg·L-1·h ,T1 2Ke 为3.4 1±1.2 3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 .0 5 %。结论:灯盏花素经静注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模型。灌胃给药吸收快,但吸收差,绝对生物利用度低,且药时曲线变化不规则。  相似文献   

14.
灯盏花素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60  
采用 RP- HPL C法在 335 nm处测定血浆中灯盏乙素的浓度。双周期自身交叉设计 ,beagle犬随机静注 90 mg或口服 1.8g灯盏乙素 ,6 d后交叉试验。血浆中灯盏乙素的定量限为 0 .0 2 5 μg/ ml;方法回收率大于 93.2 % ,日内、日间 RSD小于 8.31% ;灯盏乙素血浆样品常温下不稳定 ;静注给药药 -时曲线符合三室模型。经剂量校正 ,口服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0 .4 0± 0 .19) %。灯盏花素静注给药体内消除迅速 ,口服给药几乎不吸收  相似文献   

15.
测定聚酰胺-胺PAMAM树状聚合物对灯盏花素的增溶性能并探讨其增溶机制; 研究PAMAM树状聚合物对灯盏花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测定和比较了G1、G1.5、G2、G2.5代PAMAM在不同浓度和不同pH时对灯盏花素的增溶量; 另将12只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 每组6只, 分别以灯盏花素及灯盏花素-PAMAM灌胃,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药物浓度。在pH小于7.0时, PAMAM树状聚合物对灯盏花素的增溶量随着PAMAM代数、浓度和溶液pH的增加而增大, 其增溶机制为灯盏花素的羧基与PAMAM的伯胺和叔胺发生静  电作用; 灯盏花素、灯盏花素-PAMAM口服给药的Cmax分别为 (119.65 ± 9.36) 和 (518.17 ± 17.07) ng·mL-1, AUC0-8 h分别为 (370.09 ± 63.08) 和 (1 219.47 ± 201.87) ng·h·mL-1, 两者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P < 0.01)。说明PAMAM能显著提高灯盏花素在水中的溶解度; 大大改善灯盏花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自制灯盏花素温敏型鼻用原位凝胶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分别用振荡透析法考察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度;用蟾蜍上颚黏膜纤毛的输送速率和大鼠鼻腔滞留时间对原位凝胶生物黏附性进行评价。结果 灯盏花素温敏型原位凝胶符合鼻腔给药的要求,体外释放结果显示4 h时灯盏花素温敏凝胶累积释放量约50%,12 h累积释放量约90%;蟾蜍上颚黏膜纤毛输送速率与灯盏花素在大鼠鼻腔内滞留时间的考察均显示灯盏花素温敏凝胶具有生物黏附性。结论 灯盏花素温敏原位凝胶释放较完全,具有较好的生物黏附性,在鼻内的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灯盏花素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灯盏花素提供参考。方法:检索l997年—2009年间报道的有关灯盏花素ADR发生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灯盏花素所致的ADR报道共32例,其中男59.38%(19/32)较女40.62%(13/32)多。ADR临床表现以皮肤与过敏反应为主59.62%(31/52),其他依序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结论:应用灯盏花素各制剂时临床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必要时可在监护下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pH调节剂对大鼠灌胃灯盏花素(主要活性成分为野黄芩苷)后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UV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野黄芩苷的浓度。大鼠按以下3种方案灌胃灯盏花素40mg·kg-1(以野黄芩苷计):(A)不加pH调节剂的灯盏花素混悬剂;(B)预灌pH6.2碳酸氢钠-柠檬酸缓冲液后,给予不加pH调节剂的灯盏花素混悬剂;(C)灯盏花素混悬剂以碳酸氢钠-柠檬酸缓冲液调节pH值至6.2后,灌胃。结果以方案A为参比,方案B和C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83.1%与162.4%。方案B和C间的AuG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方案A给药时吸收存在1~2h的时滞,而以方案B和C给药时药物吸收迅速。溶解度-pH曲线表明,野黄芩苷在酸性条件下难溶,随着pH值升高,其溶解度增大。结论pH值是影响野黄芩苷口服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预灌或共服pH调节剂以提高胃液的pH值,可以增加野黄芩苷在胃肠道上段的溶解度,从而增加吸收的速率与程度,使时滞明显缩短、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1000例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患者,分析用药合理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灯盏花素注射液主要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约占67.3%,年龄分布以60岁以上常见,约占52.9%,疾病及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不良反应类型以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不良反应发生时间61min~1d者比例最高,发生5例(38.5%)。结论灯盏花素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功效,可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应用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0.
灯盏花素注射液临床应用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评价灯盏花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 调查统计我院2010年4-9月所有使用过灯盏花素注射液的住院患者病例和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用药合理性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共收集使用过灯盏花素注射液的住院患者病例765例,共涉及9个科室,19种疾病.收集不良反应8例,占1.05%.严格按照说明书应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结论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使用有利于提高灯盏花素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