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血证治疗用药规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证治疗用药规律刍议翟光佳滨(中蒙医系)血证的病情反应比较复杂,针对火热熏灼,气机逆乱,气虚不摄,瘀血留滞等主要病理改变,其治疗原则不外治火、治气、治血三个方面。1治火属于火热熏灼肺络引起出血者,应以治火为主,其中实火当清热泻火,根据具体病情,可分别...  相似文献   

2.
益气止血法治疗血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证是人体一切出血性疾病的总称[1].血证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生在不同部位的出血各有其特殊性,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三大类:①实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②脾虚不能统血,气虚不能摄血;③淤血内阻,血不循经.综合临床观察,"火盛"及"气伤"引起的血证较为多见,因而清热、凉血、止血和益气健脾止血法较为常用.出血之病人,无有不虚者,诸多出血疾病由气不摄血所致者甚多.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归脾、补中之法,重用入十二经之黄芪,加前人用止血法时很少使用的白芍治疗血证,取得良效,现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家生 《中外医疗》2009,28(26):190-190
补中益气汤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脾胃虚弱,气虚下陷证,脾胃虚弱,气不摄血证。临床活用其方,补中益肝治疝气,补中摄血疗崩漏,补中靖采止遗尿,补中升阳固滑泻,补中通阳治便秘等杂证。体现了“病阴阳者治脾胃,病上下者求之中”的观点。阐扬了东垣辨杂病治从脾胃之心法。  相似文献   

4.
气虚与出血的中医理论基础为"气为血之帅",气不摄血的具体表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瘀血与出血常互为因果,瘀血又与脾虚常常并见。中医治疗消化道出血应关注气血关系,重视"脾统血"的作用,注重保护脾胃,灵活运用《血证论》的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标本兼顾,往往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血证论治     
本文认为血证的发病机理总属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治疗当以治血、治火、治气为原则。治血之法有收涩止血法、凉血止血法、祛瘀止血法、养血止血法;治火之法有清热泻火法,滋阴降火法;治气宜用清气法、降气法、补气(摄血)法、温气法(温经止血法)。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血证”范围。其治疗,既要善辨虚实,又须细审阴阳,详明其因,掌握标本。如血暴出者,急当固气止血以治标,药宜精专:若慢性出血者,责之气血之离乱,调其阴阳之和平,重在审因治本。余常用泻火止血,补阴制阳,调气摄血,消止并用诸法治之,简介如下。泻火止血唐容川云:“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余常取仲景泻心汤之意,变通运用,治疗火亢血热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凡面赤身热,便秘尿赤,脉滑实弦数等实证,每选大黄、地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属“血证”、“虚劳”范畴。其主要特点是血小板大量减少,由此引起皮下、粘膜及其它器官内出血性疾病。据《景岳全书·血证》“凡治血者,须知其要,因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知其血证发病原因多由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脉受损,血溢于外。笔者拟“止血消斑汤”,门诊观察治疗24例,年龄4~46岁。病程14天~2年,24例抽血化验,血小板均在10万/  相似文献   

8.
<正> 血证之因,多崇景岳之说,从火从气论治。而大量中医文献论述了阳虚出血的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但近年来,对此论述较少,今拙出此文以期进一步探讨阳虚出血及温阳止血的机制。一、通阳止血法溯源火热之邪引起出血者固然多见,但临床上也可见到阳虚出血者,且中医文献中记载较多,如《内经·至真要大论》中就记载了 .  相似文献   

9.
1 治血必先治气根据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为其根,气血相互为用的理论,治疗血证应遵循“治血必先治气”的原则,以虚实不同而分治.因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妄行,气不谧而血难宁.何况气有余便是火,火盛则动络失血.治疗宜先降其气,降气即  相似文献   

10.
血瘀既是糖尿病发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本病前期多为胃强脾弱,治疗上则以调和脾胃,佐以行气活血,中药在调和脾胃的基础上加用活血行气之品;糖尿病初期多为阴虚血燥,治以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兼顾活血化瘀;中期病机复杂,可分为气虚血瘀、阳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可通过补脾益气、温补肾阳、疏肝理气、化痰除湿之法以达活血化瘀之效;后期瘀血停滞,则并发多种病证,急则治其标,但活血化瘀始终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1.
丁济南医师在治疗内科杂病中,善于通察整体,细审阴阳,对血证的治疗积验颇丰。他认为血证以火热、气虚与血淤为主。对于血暴出者,须益气摄血,以救燃眉之急,对于慢性出血,多因阴阳之偏,气血不相守,须随证之虚实寒热,审因治本,运用祛风清热,健脾疏肝,滋阴配阳,止血行淤等治则,收到较好的效果。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12.
妇女以血为本为用。《血证论》有关妇科血证的论述,有着独特的见解。“水即化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火即化血,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男子主气,女子主血。”“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调经当气血同治,经不调由血瘀者,乃血阻其气,是血之咎,宜破散其血而气自流通。治崩以培补中州脾土为正治。经闭当分寒、热、虚、实。治胎漏,亦分水与血二证,下血者清血热,下水者补其气。许多见解对妇科病的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舌微循环与证治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慢性胃炎脾胃气虚兼夹寒湿,血瘀三型的异形微血管丛形态,瘀血扩张血管丛等微循环呈严重瘀滞现象。综合脏腑证型和病邪性质可分为脾胃气虚湿热内蕴型,脾胃阳虚寒湿内困型,肝郁气滞化火犯胃型,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型。治疗立足调理,胃痛久病者还当调气与活血并进。  相似文献   

14.
胎漏治验     
怀孕期间阴道出血,点滴不多,时有时无,无腰痛无腹痛者,称为《胎漏》,此由于冲任虚弱,气虚不摄,治宜益气扶脾以固摄之。如不及时治疗,因流血过多,血不足以养胎,则导致流产。如阴道流血,且有腹痛,腰亦作痛者,为先兆流产,治宜以益气固肾安胎为主。孕妇出现阴道流血时,勿使用当归、川芎二药,因其药性,动而不守,用之反而激动气血,则血流更多,胎儿更易堕下也。当归头煅炭使用,则补血中而兼有止血之功,但仍要以  相似文献   

15.
血崩在妇产科临床屡见不鲜,尤以血热气虚为多见.为妇科危重急症之一.<(景岳全书.血证>曰: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火惟气耳."本病主要是发病急,症状重,如不及时救治,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治疗血崩,必须掌握标本缓急,而治标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中医治疗月经过多.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其治法则需区分经期与平时.经期重在止血、减少月经量;非经期则主要针对病因病机、固冲任以治本.止血之法,应根据辨证,气虚者宜益气摄血;血热者宜清热凉血;血瘀者宜活血调经,以达到阴平阳秘、胞宫藏泻有度.还应察病情之轻重缓急,月经量甚多时,急以止血为先,虚证可针刺隐白、三阴交,配太冲、气海、血海;或灸神阙、关元;血热或血瘀证可口服云南白药、龙血竭胶囊等.慎用温行辛燥,走而不守之品,以免动血耗血,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7.
王爱华教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名中医王爱华教授认为脾胃气虚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热毒为下血之因,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肠疡为局部病理表现,日久则病及于肾,脾肾双亏,提出健脾助运是根本、调气和血辅其治、清热化湿贯其中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崩漏乃妇科常见之病,主要指妇女阴道非时之下血。病势淋漓不断者为之漏,突然暴下为之崩,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一般将崩漏分为:血热、脾虚、肾虚、血瘀四型。也有分为,血热妄行,气虚不摄,气血瘀阻,冲任虚寒四种。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该病病程长,虚实夹杂,而气虚血瘀为常见的一种。不管是崩还是漏,均有出血过多而导致气随血脱而虚之症,所以补虚塞流是治疗之要务。但崩漏每多夹瘀,尤其是崩漏交替久而不愈者,多为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恶血不去,宫室难安,经血妄行,溢血不止。”故有人提出逐瘀畅流法治疗瘀血崩漏。临床中单纯的气虚不摄或单纯的气血瘀阻比较好治,但两者并存时治疗上比较棘手。常因气虚过用补气塞流之品而有碍瘀血的清除;也有因瘀血单用活血化瘀之品而伤于正气,使一般活血化瘀之药难以凑效。笔者经多年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认为,其病机实质可用“气”、“火”二字概括,但火有虚实之别。实火为毒热郁营,虚火为阴虚内热。气乃气虚而不摄。治疗原则分别为清热解毒、养阴清热为本,凉血止血为标;养心健脾为本,益气摄血为标。选药组方既要忠于治则又需据证灵活增损之。观察结果有效率为90%。尤对慢性型及难治病例往往奏效。  相似文献   

20.
《医学从众录》以火为纲,以证为目,证分实火、虚火、灯烛之火、龙雷之火,以证统病辨证论治血证,在每证的辨证论治中紧密联系五脏:实火从心肺立论,虚火从脾立论,灯烛之火从肾立论,龙雷之火从脾肾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