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骨质疏松症 (一)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之病名,对骨质疏松症的现代认识也只是在十余年的事,然而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对骨病的描述与记载甚为丰富,有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历节等.根据所述及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笔者认为,骨质疏松症与"骨痹" 骨痿等频为相似,且与"骨痿"更相近.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临床以腰背疼痛,身长缩短、驼背,甚则骨折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酒精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酒精性骨质疏松症(Alcohol-Induced Osteoporosis)是指由于长期过度饮酒引起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3.
徐献明 《重庆医学》2012,41(15):1502-150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减少。临床以疼痛、脊柱变形及发生脆性骨折为表现,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骨质疏松症已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由环境因素调节的一种多基因疾病。传统上,将骨转换生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卵巢雌激素产生下降,更年期骨质疏松的标志是骨矿物质和结构元素的侵袭性和持续性丧失,导致骨强度降低和骨折风险增加。骨折风险预测通过开发骨小梁评分(有助于评估骨微结构,增加标准骨密度测定值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算法技术)等方法得到显著提高。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疗法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骨质疏松症的单一治疗仍是临床实践的主要问题。预防骨折和降低骨折风险目标的新型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正在超越传统单一骨质疏松症的抗吸收剂和合成代谢剂治疗。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目前认为本病主要与遗传、绝经、各种激素代谢异常、营养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背部和下腰部疼痛、畸形及骨折。骨质疏松症分为型绝经后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msis,OP)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可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位居全球常见病的第7位,由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痛和骨折可直接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药物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主要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退化为特征,骨强度降低,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类.最先发生于以松质骨为主的骨结构区,最大危害在于易发骨折,2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发生骨质疏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改变,因而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绝经后及增龄性骨质疏松两种。有骨质疏松家族史、体格瘦小、体力活动少、大量吸烟、酗酒、摄入钙量不足、内分泌疾病、长期使用激素等都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以骨量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骨量以骨矿含量(BMC,g/cm)及骨密度(BMD,g/cm^2)表示。BMD每下降1SD,骨折的相对  相似文献   

9.
刘涛  任成山 《重庆医学》2013,(22):2674-2676
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绝经后妇女骨组织更新加快,骨形成降低而骨吸收增加,引起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症常引起腕、脊椎和髋的骨折。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日趋增高,其预防和治疗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雷奈酸锶(trontium ranelate,SR)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的骨结构和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平均寿命的增长,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到1.1亿,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从五大行政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5 602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男性8.5%,女性15.7%)。估计全球约有2亿人口患骨质疏松症。目前,骨质疏松症在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中排第六位。 骨质疏松症可导致骨折危险性增高,骨质疏松性骨折占骨质疏松症的20%。据WHO预测,至2050年全球半数以上的妇女髋部骨折将发生在亚洲地区。随着全球性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将会持续增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系统退化性病变。骨量的减少和骨质的降低使骨组织物理性能(机械强度)减弱,骨折的易感性明显增高。 本文从骨质疏松症的骨结构与力学特性阐明骨质疏松与骨折发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冯佳  苏林冲  向阳 《安徽医学》2012,33(6):767-770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肌无力、身材缩短和骨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其病因主要是与年龄、妊娠和哺乳、活性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水平、雌激素、遗传、钙的摄入量,还有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多因素相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成奇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0):94-99,100
1概述1.1基本概念骨质疏松症是一类伴随增龄衰老或医学原因引起的,以骨量丢失、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病理改变,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频度增大为特征,以骨痛、易于发生骨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骨强度包括骨密度和骨质量。影响骨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骨的有机质、骨矿化程度、骨微结构和骨的转换率,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骨质疏松涉及内分泌学、老年医学、骨科学、妇科学、放射学、药学、营养学和康复医学等学科,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疾病,也是当前国际上研究最活跃的课题之一。1.1.1分类: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等的综合征。骨质疏松症是指低骨量和骨微细结构破坏致使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又分为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往往是由于某些疾病、药物或其他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为 :1.骨量减少 ,应包括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比例的减少。仅骨矿物质减少 ,骨基质不减少 ,是矿化障碍所致。对儿童来说则为佝偻病 ,对成年人则为软骨病。2 .骨的微观结构退化 ,由骨吸收所致 ,表现为骨小梁变细、变稀 ,乃至断裂。这实际上是一种微骨折 ,致使周身骨骼疼痛。3.骨的强度下降 ,脆性增加 ,难以承载原来载荷。可悄然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或在不大的外力下就可发生腕部桡骨远端骨折或髋骨近端骨折。4…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骨强度下降,并易于发生骨折、骨性炎症等全身性骨骼疾病[1-5]。双能X线分析仪(pDEXA)是测量骨密度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检查方法[6-10],使用方便,比较实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提出骨峰值骨密度减低1.0~2.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诊断参考值~([1])。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发病前的一个重要阶段。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就是骨折,然而一项对671例绝经后妇女的前瞻性研究~([2])发现,48%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在骨量减少组中。因此,无论是骨量减少还是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非常重要,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讨论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2001年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没有明确的病因。  相似文献   

18.
郭淑丽 《中原医刊》2000,27(10):57-58
骨质疏松指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强度减弱,以老年性和绝经期后骨质疏松为常见。主要症状为腰背痛、进行性驼背,若骨量降低到非创伤性骨折的阈值,便易发生骨折。因此,及早诊断与治疗骨质疏松,适应将要面临的老龄社会与各种问题,提高人口的生存质量愈发显得重要。本文就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分述如下。1骨代谢调节剂1.1钙制剂:单纯使用钙剂对骨质疏松症具有减缓骨质丢失、降低骨折发生率的较好作用。常规制剂有传统葡萄糖酸钙片、乳酸钙片等。但此类钙片含钙量低,需要长期大剂量服用。近年来开发研制出的活性钙片,具…  相似文献   

19.
邹劲涛 《柳州医学》2005,18(3):125-127
1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后果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的疾病。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骨矿密度和骨质量。骨矿密度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矿物质的含量一“克”来表示,任何个体的骨矿密度是峰值骨量和骨丢失量两者的综合。骨质量则是包括骨骼构筑、骨代谢转换、骨骼的积累性破坏(显微骨折)和骨的矿化程度在内的总称。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OP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于绝经或年老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是骨质疏松症中最常见的类型[1].OP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种、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等不可控因素和低体重、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日照不足以及营养不良等可控因素,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中椎体脆性骨折是OP的严重后果,故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成效显著,直至目前,对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病理生理机制已经比较明确,但预防和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现就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