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在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钙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d内替罗非班组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ACS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ACS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加用替罗非班)和对照组(未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均正规使用低分子肝素、盐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2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共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期间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而出血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在ACS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早期合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11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11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试验组患者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同时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则单用低分子肝素8 d.观察两组治疗8 d内全因死亡、顽固性心肌缺血、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出血情况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较对照组8 d内全因死亡、顽固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而两组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试验组内无出血35例,轻度出血15例,中度出血4例;对照组无出血48例,轻度出血2例,中度出血6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93,P<0.05).试验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计数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合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和对照组(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终点事件是24小时和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死亡、冠脉无复流及慢血流、新发心肌梗死、顽固性心肌缺血、梗死后心绞痛、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结果 替罗非班组24小时及30天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cTnT峰值水平及24小时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ST段回落优于对照组.两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AMI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并能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预防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血运重建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入选48例ACS患者,其中男27例,女21例。患者均符合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适应证。国产盐酸替罗非班按0.4μg.kg-1.min-1剂量静脉滴注,术后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减为半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按ACS的常规剂量使用;观察用药后4.5d和30.0d内任何原因的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及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4.5d和30.0d内均未见新的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发生,亦无死亡发生,3例(6.2%)无复流或慢血流患者经应用替罗非班后恢复正常血流。4例(8.3%)发生轻中度出血,无严重出血发生。血小板聚集率用药后明显的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替罗非班是一高选择性、抗血小板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盐酸替罗非班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术后出现的事件或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结果:两组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再缺血事件的发生,在经桡动脉PCI围术期与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STEMI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加用替罗非班)和对照组(未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均正规使用低分子肝素、盐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2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共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期间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而出血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在STEMI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董玉红 《西部医学》2010,22(12):2221-2222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ACS(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三联抗血小板(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非ST段抬高ACS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这些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入院后早期即行两联或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随机选出50例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观察入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均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结论非ST段抬高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早期采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心功能改善更好,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经桡动脉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和低分子肝素,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梗死后新出现的心绞痛 新发心肌梗死 死亡〔含血管重建事件: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结果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患者30d内复合终点1、复合终点2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发心肌梗死和死亡单项终点的发生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在经桡动脉PCI围术期与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李武军 《海南医学》2013,(16):2362-2365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非血运重建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4例老年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行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抗血小板效果、肌钙蛋白(cTnT)变化、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cTn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复发心绞痛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强化ACS标准治疗的抗凝、抗血小板效果,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并发症,改善心肌细胞的损伤,疗效安全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非肥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因ACS行PCI手术的非肥胖患者101例,分为低NT-proBNP水平组(NT-proBNP≤80 pg/ml)31例,高NT-proBNP水平(NT-proBNP>80 pg/ml)组70例,统计并分析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发生率。结果:高NT-proBNP水平组PCI术后MACE发生率高于低NT-proBNP水平组;NT-proBNP可独立预测非肥胖ACS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率、死亡率、和心衰的发生率。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用于评估非肥胖ACS患者冠脉病变的范围PCI术后短期(6个月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lime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AMI组20例,UAP组23例,NQMI组17例,并设SAP组19例,对照组20例。用全自动免疫比浊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CRP及血浆D-dimer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合征患者血清CRP及血浆D-dimer均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其中AMI组较UAP组和NQMI组升高更明显,但它们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及血浆D-dimer水平明显升高,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两者的检测有助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UAP和SAP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典型ACS症状入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36例作为实验组(A组),并根据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危险评分系统将其分为低危组(50例)和高危组(86例);选择因不典型胸痛入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89例例作为对照组(B组),分别测定各组RBP4、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入院后血压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RBP4、CRP、HbA1c、FBG、TC、LDL-C及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A组中高危组的RBP4水平显著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P、HbA1c、FBG、TC、LDL-C及收缩压水平较低危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BP4是ACS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更是ACS高危患者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二科实施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的追踪观察,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47例、非出血组177例,比较两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高血压、饮酒、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OR值分别为1.527、1.908、2.246、1.803,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实施PCI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饮酒、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A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清内脂素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血清内脂素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5例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C组),按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类型分为A组(ST段抬高型)、B组(非ST段抬高型)。结果:B组(非ST段抬高组)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A组(ST段抬高组),A组和B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均高于C组,内脂素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关系(r=0.496、0.752,P<0.01)。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血清内脂素水平能够初步反映冠脉病变支数和病变程度;血清内脂素可能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急性完全闭塞(100%)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近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因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造影证实LMCA急性完全闭塞患者的住院资料,并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差异性。电话随访生存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2 214例急诊冠脉造影患者中LMCA急性完全闭塞25例(1.13%),其中入院时出现心源性休克13例(52%),严重室性心律失常8例(32%),成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9例(76%),住院期间死亡8例(32%)。住院死亡组患者的心源性休克(100%)、急性肺水肿(100%)、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3%)、术中心肺复苏(50%)、术后心功能衰竭(5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生存组,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压(81/50 mmHg)显著低于生存组。心源性休克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32)。结论  LMCA急性完全闭塞患者死亡率极高,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术中心肺复苏、术后心功能衰竭提示预后不良。成功的PCI可能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611例冠心病患者按病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72=424)和稳定性心绞痛组(SAP,n=187)。两组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最短1个月,31.8%超过12个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随访结束。比较两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抗血小板副作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发生76例心血管事件(死亡15例,心肌梗死10例、靶血管再通治疗45例,卒中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生25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8例,心肌梗死1例,靶血管再通治疗14例,卒中2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负荷量差异有显著性,联合应用超过12个月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抗血小板副作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安全、有效,可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抗血小板药物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三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随机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脉造影的患者54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脉造影阴性组(A组,15例)、单支病变组(B组,19例)和三支病变组(C组20例).对比分析3组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家族史、住院天数、并发症和血脂水平等.结果 3组患者的吸烟史和冠心病家族史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住院天数最长(P<0.05).C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而3组合并脑血管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B组的胆固醇水平均高于A组(P<0.05),C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住院天数、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单支血管病变和冠脉造影阴性患者,判定冠脉三支血管病变需结合多方面因素,必要时需尽早行冠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与血清肌钙蛋白(cTnⅠ)水平的关系.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手术患者125例,根据入院时即刻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cTnⅠ<0.02 ng/ml作为A组,cTnⅠ0.02~1 ng/ml作为B组,cTnⅠ>1 ng/ml作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PCI术后30 d冠脉狭窄程度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患者的病变支数、最大病变程度与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其中C组最大病变程度与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6%和59.5%,明显高于A组的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程度越明显,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越高,其可能与血清肌钙蛋白水平较高加重冠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ASC)老年患者外周血中CD147的水平,探讨其在冠脉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以及冠脉造影除外冠心病3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外周血清CD147水平。结果①检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CD147水平,冠脉狭窄程度根据Gensini评分分轻、中、重组,轻度组(3.64±0.32)ug/L、中度组(4.43±0.23)ug/L、重度组(5.32±0.3)ug/L高于对照组(2.49±0.15)ug/L (P﹤0.05);②ASC患者外周血中CD147水平与LDL-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系数r=0.462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D147水平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狭窄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