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EB病毒感染与HLA DQ抗原表达和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6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NHL石蜡包埋组织的LMP 1阳性率和HLA DQ抗原表达与p5 3蛋白表达率。 结果 :B细胞NHL (B NHL)、T细胞NHL(T NHL)的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 2 8 9% ( 3 9/13 5 )和 16 0 % ( 4 /2 5 )。HLA DQ抗原表达的阳性率 ,B NHL和T NHL分别为 2 5 2 % ( 4 /13 5 )和 2 8 0 %( 7/2 5 )。EB病毒感染程度与HLA DQ抗原表达阳性程度呈正相关。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 ,B NHL和T NHL分别为 48 9% ( 66/13 5 )和 3 2 0 % ( 8/2 5 )。结论 :EB病毒潜伏感染在NHL发病中起一定作用。EB病毒、HLA DQ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并相互影响 ,HLA DQ抗原的表达可能会增强EB病毒进入机体的易感性。而NHL中p5 3表达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癌基因K-ras点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及淋巴结癌转移灶经典HLA-Ⅰ类抗原表达下调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NSCLC原发灶及31例淋巴结转移灶经典HLA-Ⅰ类抗原的表达;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正常肺组织及淋巴结组织作对照);根据不同的变量类型及目的,采用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x2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灶经典HLA-Ⅰ类抗原的表达率为(15.35±6.24)%,明显低于NSCLC原发灶的(39.68±12.46)%,t=2.06,P=0.034;且与NSCLC原发灶经典HLA-Ⅰ类抗原表达下调明显呈正相关,rs=0.487,P=0.008.经典HLA-Ⅰ类抗原表达阳性的NSCLC原发灶中未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经典HLA-Ⅰ类抗原阴性表达者的K-ras基因突变率为54.5%(6/11),低表达者的K-ras基因突变率为2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38,P=0.042.结论:经典HLA-Ⅰ类抗原表达下调是NSCLC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之一,癌基因K-ras突变与NSCL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经典HLA-Ⅰ类抗原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EB病毒感染与HLA—DQ抗原表达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NHL石蜡包埋组织的LMP-1阳性率和HLA—DQ抗原表达与p53蛋白表达率。结果:B细胞NHL(B-NHL)、T细胞NHL(T—NHL)的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28.9%(39/135)和16.0%(4/25)。HLA—DQ抗原表达的阳性率.B-NHL和T-NHL分别为25.2%(4/135)和28.0%(7/25)。EB病毒感染程度与HLA—DQ抗原表达阳性程度呈正相关。p53蛋白表达阳性率.R-NHL和T-NHL分别为48.9%(66/135)和32.0%(8/25)。结论:EB病毒潜伏感染在NHL发病中起一定作用。EB病毒、HLA—DQ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并相互影响,HLA—DQ抗原的表达可能会增强EB病毒进入机体的易感性。而NHL中p53表达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与bcl 2蛋白的表达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16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中bcl 2、LMP 1蛋白及EB病毒编码的E BER1/2表达水平。结果 bcl 2蛋白阳性表达 13例 (81.3% ) ,均为高表达 ,其中 7例低度恶性MALT型淋巴瘤均为阳性。EB病毒编码的EBER1/2及LMP 1均为阴性。结论 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特别是低度恶性MALT型B细胞淋巴瘤 ,与bcl 2蛋白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而与EB病毒的感染似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患者的胃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 )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2009年1 月至2015年1 月75例胃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阳性者为病例组,60例EBV 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EB病毒RNA 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Bcl- 2、c-myc 蛋白表达及EBV-EBER 情况,分析EBV 阳性的胃DLBCL 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EBV 阳性组在临床表现、年龄、性别、起源、细胞形态等方面与EBV 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Bcl- 2、c-myc 蛋白表达方面,EBV 阳性组与EBV 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CHOP 方案治疗下,EBV 阳性组与EBV 阴性组相比,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survival,OS)分别为15.1 个月和31.4 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发生于胃DLBCL 患者中,EB病毒感染对临床表现、瘤细胞的起源、形态、蛋白表达等方面无明显影响;EB病毒阳性的DLBCL 患者并不局限于老年人;R-CHOP 治疗下EB病毒阳性患者的预后比EB病毒阴性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宋新兰 《世界肿瘤杂志》2006,5(3):212-215,223
EB病毒(EBV)与霍奇金淋巴瘤(HL)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相关性受年龄,性别,民族/种族,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在经典型HL的肿瘤细胞中,EBV的检出率为20%-80%,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病毒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潜伏期,只表达有限的基因;裂解周期,多数病毒基因被表达并产生病毒颗粒。EBV潜伏基因的表达产物在HL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肿瘤EB病毒的状态与HL的临床预后和治疗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引言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病等密切相关。EB病毒编码多种蛋白,其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唯一被确认具有癌基因功能而倍受学者关注。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同一种肿瘤,LMP1阳性表达的比阴性表达的更容易侵袭肿瘤旁正常组织和转移到淋巴结,LMP1与肿瘤转移过程中各阶段的众多影响因素有关,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调节促进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天津地区上呼吸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与 EB病毒的关系。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 U CHL - 1、CD3、L2 6 、4KB5 、CD79a、L CA、EMA、溶菌酶等抗体及 CS1- 4(L MP- 1)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以进行淋巴瘤确诊、淋巴瘤免疫表型研究和 EB病毒感染情况的分析 ;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 (EBER1/ 2 )原位杂交检测 ,探讨瘤细胞 EB病毒感染情况及与 EB病毒潜在膜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2 5例上呼吸道原诊断为恶性淋巴瘤和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的病例中 112例确诊为淋巴瘤 ,诊断符合率 89.6 %。其中 6 6例为 T细胞性淋巴瘤 (占5 8.93% ) ,46例为 B细胞性淋巴瘤 (占 41.0 7%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85例 / 2 7例 )。平均年龄 48.2 7岁 (10岁~ 88岁 )。 EBV- EBER1/ 2原位杂交检测 T细胞性淋巴瘤 34例 ,17例阳性 ,占 5 0 % ,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的 2 0 %~80 % ,EBV潜在膜蛋白 L MP- 1检测 5 3例 ,11例阳性 ,占 2 0 .75 % ,阳性率低于 EBER探针。结论 :天津地区上呼吸道恶性淋巴瘤以 T细胞性淋巴瘤为多见 ,发病可能与 EB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恶生淋巴瘤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与恶性淋巴瘤相关的细胞凋亡的基础。在大多数类型淋巴瘤中凋亡指数(AI)显著减少,增生指数(PI)显著增多,而AI/PI在各型淋巴瘤中均显著减少,提示细胞凋亡减少是恶性淋巴瘤发生的重要原因。淋巴瘤中EB病毒感染与bcl-2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关系。EB病毒潜在膜蛋白1阳性能够上调bcl-2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和EB病毒与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双标记技术检测p53、bcl-2、细胞凋亡、LMP-1、EBER在62例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中的表达.结果:62例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中14例表达p53,35例表达bcl-2,37例EB病毒阳性;62例背景非肿瘤细胞均有细胞凋亡,而在H-RS细胞仅有10例凋亡;H-RS细胞表达bcl-2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性(P<0.05);所有标记与各种亚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凋亡可能在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的生长与浸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典型Hodgkin淋巴瘤属EB病毒相关性,但它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CD30结合其他抗体或探针双标记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对H-RS细胞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纪旭  李虹  姜学钧 《现代肿瘤医学》2013,21(6):1219-1221
目的:研究HLA-Ⅰ类抗原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LA-I类抗原在40例喉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LA-Ⅰ类抗原在喉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比例60%,缺失比例17.5%。有转移淋巴结组与无转移淋巴结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HLA-Ⅰ类抗原在喉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或缺失,可能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2.
曹文枫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11):793-796,801
目的:探讨鼻咽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的感染情况以及在EB病毒潜伏感染状态下编码的病毒癌基因产物潜伏膜蛋白-1(LMP-1)与鼻咽部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另外还对该组鼻咽淋巴瘤的组织细胞起源进行了分析。方法:我们选用EBER-1/2 mRNA探针,经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70例鼻咽恶性淋巴瘤和10例鼻咽慢性炎症病例中的EB病毒感染,同时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标记了LMP-1、CD45R0、CD20及CD56阳性细胞。结果:EB病毒mRNA在鼻咽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62、9%)明显高于慢性炎症患者(0%)。LMP-1蛋白在上述两者间也有差异表达,肿瘤组(68.6%)高于炎症组(20.0%)(P=0.003)。本组有12例NK/T细胞淋巴瘤,特征性表达CD56,与LMP-1相关,但不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LMP-1阳性高表达率除与鼻咽淋巴瘤患者出现临床B症状相关(P=0.043)外,与临床分期、出现区域淋巴结肿大均不相关,但LMP-1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在死亡患者组中有LMP-1的高表达。结论:在鼻咽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EB病毒的感染及其编码的癌蛋白LMP-1的产生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此外,LMP-1与不良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同时还与CD56( )的NK/T细胞淋巴瘤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制备抗原肽所用宫颈癌细胞的培养方法及检测其HLA的表达。方法 先利用CO2孵箱和普通培养瓶进行培养,测定其生长状况,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HLA-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再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IFN-γ对Hela细胞HLA-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和IFN-γ对不同培养时间Hela细胞HLA分子的表达。结果 IFN-γ能够明显提高对数生长期的Hela细胞HLA-Ⅰ类分子的表达,而IFN-γ刺激前后Hela细胞HLA-Ⅱ类分子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本方法可缩短细胞培养时间,利用IFN-γ诱导细胞提高HLA-Ⅰ类分子的表达,为提供制备抗原肽所用宫颈癌细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唐山地区胃癌患者EB病毒感染与p53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与p53表达的关系。方法 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患者石蜡标本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1); 免疫组化法检测EB病毒阳性胃癌及EB病毒阴性胃癌患者标本中抑癌基因p53的表达状况。结果 217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检测到23例呈EBER1阳性; EB病毒阳性胃癌中P53蛋白表达的平均面积、平均吸光度、积分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EB病毒阴性胃癌(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与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53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与乙肝病毒(HBV)标志物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6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乙肝病毒阳性32例,均采用EPOCH方案化疗。结果乙肝病毒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较乙肝病毒阴性者明显,肝功能损害总体发生率为46.9%VS18.2%,P值=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乙肝大三阳或乙肝小三阳者Ⅲ~Ⅳ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达33.3%,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乙肝病毒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乙肝病毒阴性者高。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患者尤其明显。建议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并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6.
黑色素瘤抗原(MAGE)广泛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该抗原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后能被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或HLA-Ⅱ分子提呈,引起针对MAGE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近年来MAGE抗原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B病毒在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作用及新型疫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作用。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21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瘤细胞的EB病毒DNA;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瘤细胞上MHCⅠ、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B7-1的表达;应用细胞因子与瘤细胞制成的疫苗主动免疫治疗4例MM患者。结果发现66.7%的MM患者瘤细胞内有EB病毒DNA;瘤细胞膜多表达MHCⅠ、Ⅱ分子及B7-1。4例MM患者用疫苗治疗后3例取得明显疗效。结论EB病毒很可能是MM的病因,与B7-1阳性的细胞及细胞因子联合制成的疫苗主动免疫治疗MM具有较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利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制备针对EB病毒感染相关性肿瘤的疫苗,以解决EB病毒相关性肿瘤在机体内的免疫逃逸。方法:来源于正常人骨髓的CD34+造血干/祖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hTNFα,hIL4,hIL3诱导培养2周,扩增出功能成熟的DC,经EB病毒表面膜糖蛋白gp340刺激,探讨DC诱导T淋巴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能力,观察负载抗原gp340 DC诱导出的抗原特异性CTL对EB病毒相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从人骨髓细胞中诱导扩增出的DC具有良好的免疫刺激活性;EB病毒表面膜糖蛋白gp340可有效负载DC,DC加工处理抗原后激发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EB病毒相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实验中,只有负载了抗原gp340的DC,才能刺激特异性CTL杀伤EB病毒相关性肿瘤细胞。结论:以控制EB病毒感染的疫苗致敏DC,能促进抗原提呈并启动抗肿瘤免疫,体外可有效杀伤EB病毒相关性肿瘤细胞。DC疫苗作为一种针对EB病毒相关性肿瘤的新型治疗性疫苗,会有着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EB病毒PCR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EB病毒感染与恶性淋巴瘤病因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EB病毒。结果表明,EB病毒阳性率为27.78%,敏感度为100fg。提示EB病毒与恶性淋巴瘤有一定的相关性,用PCR技术检测血清中EB病毒,具有快速、敏感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发生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相关指标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uman leukocyte antigen-Ⅰ,HLA-Ⅰ)、抗原相关转运蛋白1(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eessing1,TAP1)和低分子量多肽2(low molecular weight protein2,LMP2)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2012-01-01-2013-12-31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手术切除87例食管癌和配对正常食管组织中HLA-Ⅰ、TAP1和LMP2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正常黏膜组织样本中HLA-Ⅰ阳性表达率为100.0%(87/87),TAP1为98.9%(86/87),LMP2为98.9%(86/87)。在食管癌组织中HLA-Ⅰ阳性表达率为42.5%(37/87),TAP1为41.4%(36/87),LMP2为46.0%(40/87)。与病理因素的相关分析显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TNM临床分期均与HLA-Ⅰ、TAP1和LMP2的表达相关,P值均<0.05。HLA-Ⅰ类分子的表达与TAP1(P=0.05)和LMP2(P=0.04)的表达呈正相关,即随着TAP1和LMP2的低表达,HLA-Ⅰ也出现低表达。结论在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机制中,食管鳞癌组织HLA-Ⅰ、TAP1和LMP2出现低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临床分期相关。提示HLA-Ⅰ、TAP1和LMP2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和转移有关,三者可同成为食管癌诊断和预警转移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