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微环境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非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体外已证实,MSC具有支持长期造血启动细胞,抑制异体T细胞增殖的作用。对MSC在骨髓移植中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将有助于实现MSC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rn cells,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存在于骨髓中的间质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向其他组织细胞转化的能力。它提供了造血干细胞的微环境,支持造血系统的再生和修复。同时MSC不表达MHC—Ⅱ类分子,属于低免疫原性细胞,在异体组织内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MSC能够促进造血重建、免疫重建及减轻GVHD。本文就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存在于骨髓中的间质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向其他组织细胞转化的能力。它提供了造血干细胞的微环境, 支持造血系统的再生和修复。同时MSC不表达MHC-Ⅱ类分子,属于低免疫原性细胞,在异体组织内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MSC能够促进造血重建、免疫重建及减轻GVHD。本文就 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机体的正常造血依赖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增殖分化,以及支持其生长发育、构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作用.目前常用的促进造血的MSC主要来源于骨髓,但从骨髓中获取MSC受到了数量、取材及分离纯化的限制.与骨髓相比,脂肪组织分布广泛、来源丰富、取材简单,并且含有数量更多的多能干细胞群,如脂肪干...  相似文献   

5.
张晓玲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2,17(2):159-160,F000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HSC)以外的另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Friedenstein等于1966年首先从兔的骨髓成纤维样细胞中证实了MSC的存在;1991年Caplan等将其命名为骨髓MSC.由于MSC与造血微环境关系密切且有强大的免疫调控能力,使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方面均有着及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就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造血调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构建二维培养体系,探讨其体外支持脐血干/祖细胞生存的作用.体外进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原代培养后诱导为成骨细胞,构建二维培养体系.将免疫磁珠分选的CD34^+脐血干/祖细胞接种于其中,在无外源性细胞因子情况下进行体外培养,进行CFU,HPP-CFU和LTC-IC测定并将其分别与MSC、成骨细胞,MSC/成骨细胞(1:2)作为饲养细胞的二维培养体系实验结果相比较.结果发现:在所构建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二维培养体系中,骨髓MSC诱导成骨细胞对于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培养的支持作用显著优于其他各组培养体系,尤其对长期造血干细胞(long term-HSC)体外生存有更为明显地支持作用.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细胞构建的二维体系对于脐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具有支持作用,进一步证实成骨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生存与增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多种造血细胞因子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为了研究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中的生物作用,采用RT—PCR方法在mRNA水平上分析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造血因子的表达,以及氢化考的松对BM—MSC表达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传代培养的正常人、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病人BM—MSC均能表达SCF,Flt3-ligand TPO,LIF,IL—6和IL—11等重要的造血细胞因子,但不表达G—CSF,GM—CSF和IL-3。不同代数的BM—MSC细胞,造血细胞因子的表达相同。BM—MSC经氢化考的松作用7—21天后,可谤手G—GSFmRNA表达,但不诱导GM—GSF的表达,细胞在形态学上也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和本组血液病病人BM—MSC具有促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狼疮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质干细胞(MSC)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骨髓基质细胞、肝脏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的一类多能干细胞。MSC不仅具有支持造血和修复作用,还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它们还可诱导免疫耐受。MSC已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最近作者采用异基因MSC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舜明  郭卫平  田琼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3116-3118
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物学和医学的热点。其中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是研究最深入的一类,并且已经应用于临床.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除了造血千细胞以外.骨髓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 stromal cell)的重要组成成分.骨髓MSC不但能与其他细胞一起支持造血干细胞造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骨髓中,除了含有大量造血干细胞,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非造血干细胞,在这些非造血干细胞中有一群能分化为骨髓基质细胞,起到维持造血干细胞存活及其功能作用的细胞,目前学术界将其称为骨髓间质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骨髓间质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起源于中胚层,可跨胚层分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如骨、软骨、肌肉、神经细胞、肺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对于骨髓间质细胞(MSC)的多向分化潜能即其可塑性的原因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MSC在特定环境中可以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称之为转分化或横向分化[1],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骨髓本身中就存在组织定向干细胞[2-4].因为骨髓间质细胞可以直接通过骨髓穿刺获得,简单、安全、无移植排斥反应,加之其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在细胞治疗方面独具优势.现就其免疫学特性、培养方法及其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现已知在骨髓中存在2种类型的千细胞:造血干细胞(HSC)和问充质干细胞(MSC)。HSC在造血微环境的调控下能够分化为不同系列的成熟血细胞,而MSC则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基质细胞等问充质组织细胞。最近还发现MSC能分泌许多造血生长因子,在体外做为饲养层细胞能增加细胞集落形成的数量,MSC和HSC联合输注能加快造血重建的速度。为进一步研究MSC对造血细胞的作用,我们采用MSC作为饲养层细胞,观察接种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在MSC微环境中的增殖分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患者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选择临床上供受者性别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植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骨髓,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MSC的表面抗原表达特征,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患者MSC的釉基质基因表达情况以确定其性别来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一步证实患者MSC的性别来源。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的MSC原代培养能达到融合,其中24例患者成功传代5代以上,且可进行PCR及FISH检测;FCM结果显示,第5代MSC的CD14^+CD45^+细胞表达低于0.04%;PCR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源于患者本人;FISH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 100%源于患者本人。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中的MSC仍源于患者本人。  相似文献   

13.
胎儿和成人骨髓间充质千细胞体外造血支持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儿出生以后,造血干细胞(HSC)才从胎儿的肝脏和脾脏转移到骨髓,这一过程可能由不同的造血微环境中的信号分子所介导.间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微环境中间质细胞如成骨细胞、内皮细胞的前体祖细胞.研究者推测,胎儿出生前的骨髓可能并不特别适合HSC生长.然而,该假说尚缺乏直接的证据支持.本研究通过对胎儿和成人骨髓MSC的造血支持能力进行比较,拟为此提供证据.成人骨髓MSC来源于3位健康供者,胎儿骨髓MSC来源于孕19-20周流产的胎儿.MSC辐照后与CD34+一起进行长期培养启动细胞分析,计数克隆形成细胞的数童,流式分析培养后CD34+的表型变化.RT-PCR分析两种MSC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成人骨髓MSC比胎儿骨髓MSC具有更强的造血支持能力,两者都促进CD34+向髓系细胞分化,两者之间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结论:与胎儿骨髓MSC相比,成人骨髓MSC在某些治疗,尤其是促进造血恢复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间充质干细胞(MSC)足骨髓中的非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潜能.近年来研究发现,MSC除了具有免疫抑制、支持造血、成骨潜能和修复损伤组织等作用,还可以向肿瘤组织归巢,参与肿瘤微环境的构成.本文结合MSC向炎症、损伤部位归巢的机制,讨论其在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及存基因靶向治疗中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人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活性与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主要来源于成人骨髓、脂肪和几种胎儿组织,遗传背景稳定,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在体外扩增的非造血组织干细胞。MSC除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参与受损组织重建,还具有重要的“免疫逃避”特性和免疫调节功能,而被认为是同种异基因细胞移植领域中的理想备选细胞。MSC被认为是骨髓基质的前体细胞,参与构成支持造血的微环境,促进造血干细胞(HSC)增殖并可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细胞植活。体外实验已证实MSC能抑制T细胞增殖,诱导T细胞无反应性和影响抗原呈递细胞(APC)的成熟及功能;而在狒狒的体内实验中,输注来源于移植供者或第三方的MSC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不匹配的皮肤移植物被排斥的时间明显延迟。如果将MSC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所反映出的免疫抑制作用顺延,在人类,它们也许可用来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防止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骨髓中主要包括两种多能干细胞,即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cell,HSC)和非造血干细胞,后者中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bymal stem cell,MSC)为主.MSC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中胚层和外胚层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  相似文献   

17.
成人和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 比较成人和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差异,为临床选择使用MS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正常人和胎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在SF培养基中进行MSC培养,测定生长曲线。电镜观察MSC形态,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SMC表型测定和细胞周期分析;SA方法测定Ⅰ,Ⅲ型胶原和vWF因子表达。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苏丹黑染色及骨钙蛋白和脂蛋白酯酶mRNA的表达等来检测细胞向成骨,成脂肪细胞分化情况。结果 从成人和胎儿骨髓中可培养出MSC,并保持多向分化潜能。两者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表面抗原表达等方面是相似的。胎儿骨髓MSC的扩增潜力及多向分化能力明显强于成人MSC。成人骨髓MSC的粘附功能则强于胎儿。结论 从成人及胎儿骨髓中可分离培养出MSC,在体外有效扩增且保持其低分化状态和多向分化能力。胎儿MSC较成人MSC更原始,具有更大的多向分化和体外扩增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而成人MSC支持造血,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和重建造血的功能则强于胎儿,具有更广泛的临床移植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的影响,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通过外周血像检测、病理分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综合评价MSC对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①共移植后30天,MSC可在致死量照射的受者存活,并被发现受者胸腺、脾脏和骨髓;②MSC可促进BMT后造血重建,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明显恢复;促进骨髓细胞数恢复及B淋巴系、巨核系分化增强;有利骨髓组织学的明显恢复发善。结论:大鼠MSC与骨髓共移植可在受体的造血器官长期存在,MSC可明显促进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造血S重建。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中转录因子RUNX1对WNT5A转录活性的调控,探索骨髓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调控的机制。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小鼠骨髓MSC;利用RT-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MSC中RUNX1的表达;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研究RUNX1与WNT5A启动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利用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将RUNX1导入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中,用RT-PCR的方法检测基因的表达,研究RUNX1对WNT5A的转录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体外分离培养得到的MSC经脂肪、成骨、软骨诱导后,分别用油红O、von Kossa、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RUNX1表达于小鼠骨髓来源MSC中,RUNX1能与WNT5A启动子直接结合,并对WNT5A具有转录激活作用。结论:小鼠骨髓MSC中表达RUNX1,WNT5A是RUNX1的一个下游靶基因,其转录活性受RUNX1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