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早期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4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罗布考组(P组,n=24)和常规治疗组(C组,n=25),检测外周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及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应用高频超声测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用药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指标变化。结果 P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外周血中ox-LDL和CEC水平明显降低(P〈0.01),NO含量明显升高(P〈0.01),FMD明显升高(P〈0.05)。P组患者治疗后与C组相比,外周血中ox-LDL和CEC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NO明显升高(P〈0.01),FMD明显升高(P〈0.05)。C组CEC、NO含量及FMD含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治疗后血浆ox-LDL与CEC呈正相关(r=0.385,P〈0.01),与NOFMD呈负相关(r=-0.517,P〈0.01)。结论 普罗布考具有抗氧化、降低ox-LDL,提高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给予瑞苏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方法 收集2008年1-4月门诊及病房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73例,随机给予瑞苏伐他汀(10 mg/d)或阿托伐他汀(20 mg/d),分别测定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后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及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EDF). 结果 用药后3个月后,瑞苏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EDF水平增加[(5.2±2.4)%至(7.9±3.1)%和(5.0±2.8)%至(7.6±3.6)%,P=0.008和0.024],NO水平增加[(46.6±14.5)μmmol/L至(73.3±18.5)μmmol/L和(51.7±14.0)μmmol/L至(79.8±16.0)μmmol/L,均为P<0.001],ET-1水平下降[(108.2±29.6)pg/L至(77.5±26.4)pg/L和(117.1±34.5)pg/L至(80.7±28.2)pg/L,P=0.005和0.003],hs-CRP水平下降[3.17(1.33~6.32)mg/L至1.39(0.81~2.58)mg/L和3.43(1.51~7.02)mg/L至1.63(0.69~3.11)mg/L,P=0.006和0.001];但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舒张功能与hs-CRP呈负相关. 结论 瑞苏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hs-CRP,减轻血管内局部炎症反应,改善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在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中,停用辛伐他汀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相应作用机制。方法 入选33例血清胆固醇(Tc)水平未达标的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分别于基线水平、停药前(即辛伐他汀20mg治疗4周后)及停用辛伐他汀1周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FMD)评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测定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水平及主要血脂参数的变化。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明显改善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然而,停用辛伐他汀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较停药前明显下降(4.82士0.71)%与11.51±0.87%,P〈0.01),甚至低于未服用辛伐他汀时的基线水平(4.82±0.71%与5.89±0.65%,P〈0.01),其中冠心病患者停药后FMD下降幅度较仅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更显著(65.6%与56.3%,P〈0.01)。停药1周后,患者血清NO水平较停药前及基础值均明显降低,而血浆ET水平升高。血浆TXB,水平在停药前后无明显变化。此外,停药后患者血清LDL-C水平虽较治疗4周时有所升高,但仍未恢复至基线水平。停药后肱动脉FMD的变化仅与血清NO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关系(r=0.674。P=0.004),而与血清LDL-C水平变化无明显相关性(r=-0.414,P=0.083)。结论 在TC水平未达标的冠心病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中突然终止辛伐他汀治疗可在1周内完全逆转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甚至还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恶化。并且这种撤药反应随基础疾病的严重性增加。停药所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可能与血管内皮源性的NO减少有关,是非胆固醇依赖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潮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强化组各100例。2组均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睡前口服;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mg睡前口服。随访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TG、LDL-C和HDL-C。结果对照组治疗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化组治疗后H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强化组治疗后H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48±0.39)mmol/L vs(1.36±0.20)mmol/L,P0.05;(5.71±0.67)mmol/L vs(5.21±0.53)mmol/L,P0.01;(5.44±0.75)%vs(5.19±0.31)%,P0.01],TC、LDL-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57±0.74)mmol/L vs(4.06±0.62)mmol/L,P0.01;(1.95±0.63)mmol/L vs(2.23±0.53)mmol/L,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对降低血脂效果更为理想,同时也可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早期心血管事件复发危险极高.已发现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因此,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可能会降低这种危险.大量研究已证实,早期、强化的他汀治疗可降低UA患者病死率,其影响UA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1].普罗布考除有降脂作用外,还是公认的抗氧化药物,并具有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2].普罗布考、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是症状性脑动脉硬化的必需治疗,也是预防再狭窄及其相应缺血事件的有效方法,PAS治疗UA,尤其在老年人中应用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干预,探讨其对UA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用阿托伐他汀、合用依折麦布加阿托伐他汀时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连续入选1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联合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依折麦布10 mg),服药12周后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TC、LDLC、ET-1、NO的变化。结果 (1)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TC、LDLC、ET-1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TC、LDLC、ET-1降低更明显,NO升高更明显(TC:3.20±0.55 mmol/L比4.28±0.59 mmol/L,P<0.01;LDLC:1.92±0.33 mmol/L比2.63±0.53 mmol/L,P<0.01;ET-1:3.88±1.15 ng/L比4.49±0.85 ng/L,P<0.05;NO:80.39±7.87 μmol/L比72.18±12.16 μmol/L,P<0.05),联合组比阿托伐他汀组进一步降低TC 17.5%、LDLC 17.4%、ET-1 10.4%,进一步升高NO 14.2%;(2)以LDLC<2.60 mmol/L为达标标准,阿托伐他汀组达标率为47.6%,联合组达标率为81.8%;(3)治疗期间两组均有2例服药2周左右出现肝酶升高超过3倍,因此退出试验。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有更好的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降低胆固醇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血小板表面活性蛋白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CD63 )、溶酶体膜蛋白 (CD62P)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I)的影响。方法 :将 7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普伐他汀组 (38例 )及常规治疗组 (32例 ) ,比较观测治疗 8周前后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流量介导性扩张的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及血小板CD63 、CD62P、血浆PAI 1、内皮素 1(ET 1)变化。结果 :普伐他汀组治疗 8周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血小板CD63 、CD62P及血浆PAI 1、ET 1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 <0 .0 1)。结论 :普伐他汀可以在治疗 8周后迅速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依赖功能 ,同时显著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及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40mg/d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强化降脂治疗的效果,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血脂降低程度及血脂降低的时间曲线,不良反应和对急性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92例PCI术后的ACS患者随机分配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A组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B组各46例,观察用药后1,4,12,24周两组的结果。结果失访率A组6·5%(3例),B组8·6%(4例)。(1)两组患者用药后1~4周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出现异常的高峰期,1周异常例数A组20·9%比B组45·2%(P=0·011)发生比例少,多数ALT<正常值的3倍,观察后恢复正常;而A组有2例(4·7%)、B组有3例(7·1%)的患者ALT>正常值的3倍,需停药;两组各有2例肾功能异常。(2)A、B组患者的血脂下降率,在给药12周后TC下降率12·3%比21·7%(P=0·042),给药24周后TC下降率11·1%比23·4%(P=0·005),低密度脂蛋白(LDL)下降率10·0%比29·5%(P=0·000),以及24周LDL≤1·8mmol/L比例为19·5%比51·2%(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随访期内A、B两组心脏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阿托伐他汀40mg/d是安全的。(2)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d可显著提高ACS患者PCI术后调脂的达标率,特别是LDL降至1·8mmol/L及以下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新蝶呤水平变化。方法选择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组(A组)和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B组),每组30例。同期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疗程6 d。以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新蝶呤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治疗前hs-CRP、新蝶呤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A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降低,B组患者治疗后hs-CRP和新蝶呤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40 mg/d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可获得较好的抗炎疗效,其抗炎稳定斑块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对其干预效果。方法将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d×4周)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人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其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时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但IL-6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4周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IL-6、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同样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独立于调脂的抗炎作用,其快速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粒化非诺贝特对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 :对 30例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 (口服微粒化非诺贝特 2 0 0mg/d治疗 4周前后 )和 30例正常人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的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 ,并测定血浆内皮素 (ET)和血脂。结果 :①高三酰甘油血症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较正常组明显减弱 [(2 .7± 2 .0 ) %∶(15 .0± 8.0 ) % ,P <0 .0 1],而两组对硝酸甘油的血管舒张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5 .0± 5 .0 ) %∶(16 .8± 9.0 ) % ,P >0 .0 5 ]。②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显著改善 [(11.0± 9.0 ) % ,P <0 .0 1],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16 .2± 6 .0 ) % ,P >0 .0 5 ]。③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10 6 .2± 19.2 ) μg/L∶(72 .4± 14 .1) μg/L ,P <0 .0 1],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后血浆ET水平显著降低 [(82 .7± 15 .5 ) μg/L ,P <0 .0 1],血清三酰甘油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微粒化非诺贝特对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受损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改善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亦是微粒化非诺贝特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CAD)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动脉硬化的状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AD的患者90例(CAD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并无其他疾病史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功能及动脉内膜的变化,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股动脉,观察管腔、管径、内膜及有无斑块、血流变化、血流频谱形态及性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Crouse法.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在单支组及多支组明显减弱[(9.08±2.28)%、(6.14±2.21)%],与对照组[(15.58±2.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1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VEGF浓度的变化,并且经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四组。结果血浆中VEGF浓度,冠状动脉无狭窄组为(70.2±10.3)ng/L,狭窄程度≤50%组为(78.5±17.8)ng/L,狭窄程度>50%~80%组为(164.7±21.1)ng/L,狭窄程度>80%(包括严重狭窄)组为(287.9±31.3)ng/L。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血浆VEGF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中VEGF浓度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后肾功能改变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270例ACS患者根据术前hs-CRP值分为3组:hs-CRP升高组(hs-CRP≥3 mg/L,n=176)、hs-CRP轻度升高组(hs-CRP 1 ~3mg/L,n =60)和hs-CRP正常组(hs-CRP<1 mg/L,n=34)。根据术前阿托伐他汀的用量,将176例hs-CRP升高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组(n=49)、20 mg组(n=66)和40 mg组(n=61)。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分别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 C)及hs-CRP,根据Scr计算出肌酐清除率(CCr),据Cys C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以术后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害(CI-AKI)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肾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与hs-CRP正常组相比,hs-CRP升高组术后Cys C和Scr较高,而GFR较低(P<0.05),hs-CRP轻度升高组术后Cys C较高、GFR较低(P<0.05),而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70例患者中106例发生CI-AKI,总发生率39.26%。Hs-CRP升高组76例(43.18%),hs-CRP轻度升高组23例(38.33%);hs-CRP正常组7例(20.59%),3组间CI-AK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P<0.05)。(3)在hs-CRP升高患者,40mg阿托伐他汀组术后GFR高于10 mg与20 mg阿托伐他汀组(P<0.05),Cys C与hs-CRP低于10 mg阿托伐他汀组(P<0.05),20 mg阿托伐他汀组术后hs-CRP也低于10 mg阿托伐他汀组(P<0.05)。(4)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使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是术后发生CI-AKI的保护因素(20 mg阿托伐他汀:OR =0.15,95% CI:0.06 ~0.33,P=0.001;40 mg阿托伐他汀:OR =0.10,95% CI:0.04 ~0.23,P=0.001),而术前高水平hs-CRP(OR=2.06,95% CI:1.01 ~4.23,P=0.048)、糖尿病(OR=10.71,95% CI:5.29 ~21.70,P=0.001)、高龄(OR=2.64,95% CI:1.05 ~6.63,P=0.038)、肾功能不全(OR =5.14,95% CI:1.13 ~ 23.39,P=0.034)是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比剂对ACS患者可造成肾功能损害,特别是对术前hs-CRP升高患者,高hs-CRP是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CI前给予40 mg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术后炎症水平,并减少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 51例,随机分为两组,普罗布考组(P组)和ACS常规治疗组(C组),采用夹心双抗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应用高频超声测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用药治疗3月,观察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P组与治疗前相比FMD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中ox-LDL水平明显降低(P<0.01)。 P组与C组相比FMD明显升高(P<0.05),ox-LDL水平明显降低(P<0.01)。C组FMD、ox-LDL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P组治疗后血浆ox-LDL与FMD呈负相关(r=-0.517,P<0.001)。结论:普罗布考具有抗氧化、降低ox-LDL水平,提高ACS患者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调脂方案对冠心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狭窄50%~70%的冠心病人群中,40 mg阿托伐他汀与10 mg阿托伐他汀和10 mg依折麦布联合治疗的调脂作用和安伞性.探讨单用他汀治疗和联合治疗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状动脉狭窄50%~70%的冠心病患者42例(不置入支架),分为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组(单用他汀组)19例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联合依折麦布(10 mg)组(联合治疗组)23例.在服药前,用药4周,用药12周分别测定总胆同醇(1℃),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_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结果 (1)单用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均在4周就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TC,LDL-C.12周时单用他汀组的LDL-C是(1.94±0.49)mmol/L,较前下降37.82%,联合治疗组的LDL-C是(1.92±0.54)mmol/L,较前下降38.2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单用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在用药后无明显升高.(3)单用他汀组的MMP-2,MMP-9在12周时均较基线有明显降低,TiMP-1有明显升高.结论 (1)单用他汀治疗和联合治疗降脂疗效无差异.(2)两种治疗都没有引起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和肌酶异常.(3)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降低患者MMP-2、MMP-9,升高TIMP-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普罗布考降脂的同时对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 ,将 5 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普罗布考组 (36例 ) ,服用普罗布考 0 5 ,Bid ;普伐他汀组 (16例 ) ,服用普伐他汀 10mg ,Qn ,疗程均为 4周。选择血脂正常的 2 0例健康者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 ,对治疗前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①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 (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为 (4 6± 3 2 ) %比 (12 8± 3 5 ) %,P <0 0 1,而对硝酸甘油的反应 (NMD)正常。②普罗布考明显降低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③治疗后均使FMD明显增强 ,NMD无显著性改变。④普罗布考降TC及对FMD的改善作用稍优于普伐他汀 ,P分别 <0 0 1和 0 0 5。结论 ①高脂血症主要影响FMD ;②普罗布考可作为良好的调脂和保护内皮功能的药物 ;③普罗布考降低HDL ,但不影响其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