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5406 例不同类型食管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小细胞癌、癌肉瘤等少见食管肿瘤以及小年龄组食管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406例食管肿瘤术后的病理诊断结果,观察各种肿瘤的早诊率、淋巴结转移率及年龄分布情况,对比分析所见各种食管肿瘤的特点。结果 5406例中29例双原癌(同时合并贲门腺癌);5377例均为单发食管肿瘤,其中鳞癌95.5%,腺鳞癌1.8%,腺癌0.5%,其他类型4%。全部病例中早诊率为9.1%,淋巴结转移率为39.6%。各型早诊率和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7.384,12.677;P=0.597,0.178)。小细胞癌与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4.704,P=0.030)。小年龄组(≤40岁)与其他年龄组比较,两组间早诊率及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显著性(x^2=0.186,0.558;P=0.666,0.455)。结论 食管胸中段是各型肿瘤的好发部位。食管肿瘤以鳞癌最多,腺鳞癌次之,其次为小细胞癌、腺癌及癌肉瘤等。各型肿瘤的早诊率及淋巴结转移率均相似,仅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各年龄段食管肿瘤早诊率及淋巴结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提高食管肿瘤的早诊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食管肿瘤5406例临床病理特点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食管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 406例食管肿瘤术后的病理诊断结果,观察各种肿瘤的早诊率、淋巴结转移率及年龄分布情况,对比分析各种食管肿瘤的特点.结果:5 406例患者中,29例双原癌(同时合并贲门腺癌),5 377例食管单器官肿瘤.鳞癌占95.5%(5 164/5 406),腺鳞癌占1.8%(99/5 406),腺癌占0.5%(29/5 406),其他类型4%(213/5 406).全部病例中早诊率为9.1%(490/5 406),淋巴结转移率为39.6%(2 142/5 406).各型早诊率和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384和12.677,P值分别为0.597和0.178.小细胞癌与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4,P=0.030.结论:食管胸中段是各型肿瘤的好发部位,鳞癌最多见,腺鳞癌次之,其次为小细胞癌、腺癌及癌肉瘤等.各型肿瘤早诊率及淋巴结转移率均相似,仅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提高食管肿瘤的早诊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癌的发病特点、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1例诊断为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癌的患者,按肿瘤不同的生长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同时清扫区域淋巴结。结果21例患者共切取淋巴结〉35个,其中颈部淋巴结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转移率为8.5%(11/129);胸部淋巴结鳞癌率为16.3%(39/239);腹部淋巴结鳞癌转移率为2.5%(9/367),腺癌转移率为14.4%(53/367)。术后6例次出现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生存5年者4例,生存3年者8例,生存1-2年者3例,5例仍在随访中。结论加强对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癌的认识,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特征的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7年7月至2007年5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共收治51例子宫内膜腺鳞癌病人。结果①腺鳞癌占同期全部宫内膜癌的4.78%,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14.0%。②肌层浸润〈1/2与〉1/2的宫外转移率分别为26%和62.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腺癌分化程度与浸润肌层深度有关(P=0.035)。④Ⅰ期5a生存率85.7%,Ⅲ期5a生存率66.7%,而Ⅳ期2a生存率分别为33.3%。结论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特征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区别。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其预后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5.
非小细胞肺癌新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岗  廖美琳 《肿瘤》2006,26(12):1102-1104
目的:明确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成分与临床治疗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上海市胸科医院随访资料完整的386例NSCLC病例(pTNMⅠ~Ⅲ期),其中男性275例,女性111例。按WHO2004年版肺癌病理学分类标准重新核对组织病理学亚型,分组:鳞癌、腺癌、腺癌+BAC、腺鳞癌、腺鳞癌+BAC、其他(大细胞癌、肉瘤样癌)。结果:NSCLC伴有BAC成分占NSCLC总数的21.8%;鳞癌占31.6%,腺癌占36.8%(其中1/2伴BAC成分),腺鳞癌占16.6%(其中1/5伴BAC成分),其他亚型占15.0%。统计学分析表明NSCLC分为这6个新亚型与p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在Ⅰ期NSCLC中以鳞癌和含有BAC成分的腺癌较多见。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含有BAC成分的复合型NSCLC的预后要优于其单纯型,生存期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病例预后最好的是腺癌伴BAC成分,其余依次为鳞癌、腺鳞癌伴BAC成分、腺癌、其他亚型和腺鳞癌。结论:首次明确了腺鳞癌伴BAC成分的临床意义,提示NSCLC伴有BAC成分预后较好,NSCLC亚型的新分类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可为探讨NSCLC治疗的新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舌鳞状细胞癌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31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1个临床病理因素与其复发的关系。结果局部和区域共复发57例,总复发率为43.5%,肿瘤体积为舌鳞癌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区域复发34例,区域复发率为26.0%,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区域复发相关(χ^2=11.603,P=0.001)。结论肿瘤体积是影响舌鳞癌复发的最重要因素,可作为评估舌鳞癌复发风险的指标之一;颈部淋巴结转移是舌鳞癌区域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治疗应作为舌鳞癌颈部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肿瘤大小、外侵程度、病理类型、肿瘤部位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45例NSCLC行肺癌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清除淋巴结1682个,阳性率33.89%。原发性肿瘤大小及外侵程度(T)因素中T1、T2、T3、T4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2.33%、29.68%、28.77%、51.20%。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9.49%,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5.57%,腺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7.65%,大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0.59%。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28%和33.08%。各区淋巴结10、7、5区转移频率较高,其中7区转移率最高。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外侵程度、病理类型、肿瘤发生部位均有密切关系。肺切除时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非小细胞肺癌中甲胎蛋白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艺  陈岗  胡小龙  陆舜  廖美琳 《肿瘤》2006,26(7):602-604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甲胎蛋白受体(alpha—fetoprotein receptor,AFPR)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57例NSCLC组织、癌旁正常肺组织AFPR表达情况。结果:①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AFPR阳性率为40.4%(23/57)较正常肺组织15.8%(9/57)明显增高(P〈0.05)。②腺癌及腺鳞癌AFPR阳性率59.4%(19/32)显著高于非腺癌16%(4/25)(P〈0.05),腺癌AFPR表达与p53呈负相关(P〈0.05)。③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不同肺癌组织中,AFPR表达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SCLC组织中AFPR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AFPR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肺鳞癌、腺癌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肺鳞癌、腺癌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240例肺鳞癌、腺癌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大小原发肿瘤中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 肿瘤最大径(d)≤2cm、2cm〈d≤3cm、3cm〈d≤6cm、6cm〈d≤10cm、d〉10cm组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0.0%、35.1%、52.8%、52.1%、71.4%,肿瘤大小与胸内淋巴结转移率之间无相关性(r=0.10,P〉0.05)。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58.8%)显著高于鳞癌(42.9%)(P〈0.05)。43例d≤3cm的肺癌患者中7例(16.3%)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均为中低分化。结论 原发肿瘤大小并非胸内淋巴结转移的决定因素;肺腺癌较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d≤3cm的肺癌患者也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可能在小病灶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发病与年龄的关系,为肺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AT蓄痰液查瘤细胞方法.分析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住院的辽宁地区1993~2003年2251例肺癌患者细胞学类型。结果:2251例肺癌患者中,有684例(30.39%)检出瘤细胞,男、女的阳性率分别为32.02%(504/1574)和26.59%(180/677);684例痰阳性患者中,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分别占57.65%、31.77%、8.21%和0.41%。各细胞学类型的变化趋势为:男性腺癌呈下降趋势(r=0.576,P≤0.05),鳞癌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腺癌呈上升趋势(r=0.563,P≤0.05),鳞癌呈现下降趋势,r=0.797,P≤0.01。40~79岁人群占所有肺癌患者的92.22%,其中50-79岁占80.55%。结论: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仍为肺癌的主要类型;女性鳞癌有下降的趋势,男性腺癌也有所下降,但女性腺癌有明显的上升趋势;40~79岁人群是肺癌的易患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el-18和Bm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2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Mel-18和Bmi-1mRNA的表达。另选取芯片库中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以上所有8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Mel-18和Bmi-1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QRT.PCR结果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el-18mRNA阴性表达率为55.17%(16/29),Bmi.1mRNA阳性表达率为62.07%(18/29)。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el-18蛋白低表达(0.724±0.095比0.899±0.089,t=2.319,P=0.028),Bmi.1蛋白高表达(0.980±0.068比0.729-1-0.066,t=2.863,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el-18的阴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3%(59/89)比31.5%(28/89),X。21.606,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中Bmi-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4.2%(66/89)比30.3%(27/89),Х^2=34.249,P〈0.05]。8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Mel-18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Х^2=8.003,P=0.004)、浸润深度(Х^2=17.094,P=0.001)、淋巴结转移(Х^2=5.156,P=0.026)相关,Bmi-1表达与分化程度(Х^2=14.625,P=0.001)、临床分期(Х^2=7.863,P=0.005)、淋巴结转移(Х^2=5.771,P=0.005)相关。另外,通过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el-18和Bmi-1的表达负相关(r=-0.592,P=0.001;r=-0.285,P=0.007)。结论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Mel-18可能起抑癌作用,而Bmi-1可能起致癌作用,二者可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明确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p53 codon72)突变与人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PCR-RFLP)方法检测118例人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p53 codon72的突变及其差异,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53 codon72的Arg/Arg和Pro/Pro或Arg基因型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频率分别为11.0%和38.1%、4.2%和7.60A。p53 codon72Arg/Pro基因型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5.75,P〈0.01),p53 codon72突变与p53蛋白表达有关(χ^2=15.21,P〈0.01);且p53 codon72的Pro等位基因与食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第72位密码子突变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cN0声门上型喉癌的颈部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u WB  Zeng ZY  Chen FJ  Zhang Q 《癌症》2006,25(3):355-358
背景与目的:声门上型喉癌的隐性淋巴结转移率高,是此类喉癌诊治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声门上型喉癌的隐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预后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992-1999年我科收治的oNO声门上型喉癌104例。对其隐性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影响隐性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颈部处理等进行研究。结果:本组cNO声门上型喉癌隐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3.1%(24/104),其中T2期23.9%(11/46),T3期30.8%(8/26),T4期18.5%(5/17)。隐性转移淋巴结主要位于病变侧Ⅱ、Ⅲ区(22/24)。出现隐性转移组预后差(log-rank=10.66.P=0.001)。切缘阳性影响隐性淋巴结转移率(χ^2=10.015,P=-0.002)。病理分化程度(χ^2=3.349,P=0.175)、T分期(χ^2=2.701,P=0.440)、原发灶处理方式(χ^2=1.093,P=0.296)等对隐性淋巴结转移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部选择性清扫能降低cNO声门上型喉癌隐性淋巴结转移率(χ^2=4.070,P=0.044)。结论:cNO声门上型喉癌的隐性淋巴结转移主要位于病变侧Ⅱ、Ⅲ区;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切缘阳性影响隐性淋巴结转移率;对T1N0期喉癌颈部可观察,T2-4N0期喉癌行侧颈清扫(Ⅱ-Ⅳ区)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肿瘤抑制基因P16/MTS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16例淋巴结转移癌进行了P16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呈低表达,阳性率为45.1%(23/51),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食管粘膜及癌旁组织(P<0.01),在各组织学分级的食管癌中阳性率分别为:Ⅰ级66.7%(14/21),Ⅱ级34.8%(8/25),Ⅲ级14.3%(1/7),Ⅰ级显著高于Ⅱ级(P<0.05),P16蛋白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与肿瘤浸润、转移无相关性。结论食管癌中有频发的P16基因失活,致基表达下降,并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而与肿瘤浸润、转移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底鳞癌影响颈淋巴结转移的局部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3~1998年治疗的65例口底鳞癌患者,分析肿瘤部位、直径、口腔侵犯、病理分化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65例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6.2%(30/65),颏下、颌下区(I区)淋巴结转移占96.6%(29/30)。前口底肿瘤45例,后口底肿瘤20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2%和40.0%(P=0.096);肿瘤直径在3厘米以上与以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9.5%和21.7%(P=0.003);侵犯舌与未侵犯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6.8%和44.4%;侵犯牙龈与未侵犯牙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0%和42.0%;低分化鳞癌与中、高分化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6.5%和42.1%(P=0.018)。65例患者五年生存率为46.4%,其中无淋巴结转移者五年生存率为6114%,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8.9%(P=0.0013)。结论:口底鳞癌局部因素中,肿瘤直径大于3厘米、侵犯舌及牙龈、病理为低分化鳞癌的有较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胸段食管癌放疗靶区外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放疗靶区外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方法:对首程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651例,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分析各段食管癌放疗靶区外淋巴结转移的概率。结果:胸上、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颈部分别为43.2%(35/81)、27.2%(129/474)和7.2%(7/97),上纵隔分别为30.9%(25/81)、23.40%(111/474)和9.3%(9/97),中纵隔分别为13.6%(11/81)、29.1%(138/474)和30.9%(30/97),下纵隔分别为1.2%(1/81)、3.8%(18/474)和17.5%(17/97);腹部分别为11.1%(9/81)、24.5%(116/474)和52.6%(51/97)。胸上、中、下段食管癌总放疗靶区外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7.2%(22/81)、40.7%(193/474)和40.2%(39/97)。食管癌放疗靶区外淋巴结转移率与病变长度(x^2=7.093,P=0.029)、T分期(x^2=17.330,P=0.001)呈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x^2=14.969,P=0.001;与病变部位无相关性,x^2=5.421,P=0.066。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特点。以病变上下两端各扩大5cm为放疗靶区,靶区外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值得今后设计食管癌放疗靶区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谢建华 《浙江肿瘤》2000,6(2):87-88
「目的」探讨了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对102例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进行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分析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分级、肌层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0.8%,其中Ⅰb期(20.0%)高于Ⅰa期(4.8%),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腺鳞癌及透明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别为8/8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周期素依赖性激酶10(CDK10)在食管鳞癌中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 检测 CDK10基因启动子在55例食管鳞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食管鳞癌组织中 CDK10甲基化阳性率(69.1%,38/55)显著高于癌旁对照组织(9.1%,5/55)(P <0.01)。CDK10甲基化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 <0.05)。结论:CDK10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食管鳞癌组织中RECK和MMP-9基因mRNA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RECK和MMP-9在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食管癌标本62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31例及正常食管粘膜组织62例。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每例食管标本RECK和MMP-9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X^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在SPSS13.0统计软件上作相关统计。结果: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RECK在食管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mRNA的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45.2%(28/62)、61.3%(19/31)、82.3%(51/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86,P〈0.05);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之间RECKmRNA阳性表达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6.799、7.862、9.121,P均〈0.05)。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中MMP-9 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表达率分别为71.0%(44/62)、54.8%(17/31)、48.4%(30/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76,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MMP-9 mRNA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分别为7.458,11.737,3.916,P均〈0.05)。RECK和MMP-9 mRNA表达率均与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关系(P均〉0.05).RECK和MMP-9的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γ=-0.348,P〈0.01)。结论:RECK mRNA表达率降低与MMP-9 mRNA表达率升高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腺癌的手术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8例食管腺癌患者的手术结果进行分析,与同期手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对比,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食管腺癌患者的男女比为5:1,发病中位年龄60岁,平均病程5个月,肿瘤平均长度5.5cm,手术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8.7%和6.3%,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9%、37.6%、18.5%。结论原发性食管腺癌与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相似,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高,其预后取决于病理分期、侵犯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发现、诊断并规范手术及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