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卧不安”是临床中常见的病证之一,历代医家和学者们根据其形成机理,从心、肝、脾、胃、肾等不同角度对本病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和研究。本文就“卧不安”与心胃(脾)关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胃不和则卧不安"新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宗《内经》关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经典之说,深入挖掘、拓展其理论内涵,在中医关于"胃不和"致不寐的理、法、方、药等方面赋予全新的认识,认为"胃和"为"卧安"之前提条件,临床实践要谨守病机,须以"胃不和"为"卧不安"之辨证法度、以"和胃"为"卧不安"之施治圣度,通过"和胃"以达"胃和",则"卧安"而"夜寐"成,不寐自愈。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胃不和"与"卧不安"及二者间的关系,并用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探讨"胃不和""卧不安"的内在机制,以期为临床失眠和胃肠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临床表现可见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甚至彻夜不寐。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多种,"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中医治疗"不寐"的重要理论,脾胃居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不和致气机升降失常,阳不入阴而致卧不安,故见不寐。"胃和"则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瞑。本文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调和脾胃的重要性,并探讨"和胃法"在失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多被用来解释"失眠"或"不寐"的一种病因病机。然笔者在近年临床诊治过程中及重温《内经》原文后,再验之临床,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是针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论述,并且与现代医学中的胃食道反流致婴幼儿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等有着内在联系。而从胃论治小儿哮喘,把"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应用于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也可获殊效。  相似文献   

6.
回顾近年国内"胃不和则卧不安"相关文献,从理论、临床、实验方面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辨治失眠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求论证"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治疗失眠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渊源。  相似文献   

7.
《素问·逆调论篇》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反之,"卧不安"也可能导致"胃不和"。拟从四个方面探讨"卧不安则胃不和"的病机,分别为神不驭气则胃失和降、神不驭精则胃腑失濡、阴阳失交则中虚不纳、经气逆乱则胃气不足。  相似文献   

8.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暝",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重者常彻夜难眠.笔者以"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以和胃安神为治则治疗失眠取得良效.现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回顾近年国内从"和胃"入手论治失眠文献,从理论、临床、实验方面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求论证"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指导辨治失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卧不安”,历代医家多认为是不得安寐,近代又有“不能平卧”之释。然对“胃不和”之因,则多从《医学心悟》“食积所致”之说。笔者对此难以苟同。“胃不和则卧不安”应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逆调,而表现为不能平卧或不得安寐。既可以是独立的病证,又可兼见于其它病证之中。兹就其证机探析如下:1酒食所伤胃腑阻滞《素问·厥论》:“酒入于胃,……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医学心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纳、熟腐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  相似文献   

11.
介绍王庆其教授运用《黄帝内经》中"脾气散精"理论指导治疗代谢综合征、"阳道实,阴道虚"理论指导治疗扁平苔藓、"土得木而达"理论指导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邪在胆,逆在胃"理论指导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胃不和则卧不安"与卧不安则胃不和的理念指导治疗慢性胃炎及失眠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原文为:"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愿闻其故。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原文意为阳明经气逆,脾胃功能失调,可致卫气不能按时入阴,卫气流行不从其道,阳不入阴,故而出现不得安寐的现象。"卧不安"已成为当今较普遍的现象,同时"卧不安"致"胃不和"也成了临床上  相似文献   

13.
“胃不和则卧不安”,始见于《素问·逆调论》,这是中医学对“卧不安”病机的最早记载。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不得卧》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其原因:“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历代医家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肠胃受损,宿食停滞,痰火上扰...  相似文献   

14.
"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按原文其意指阳明经气上逆,呼吸有声,不能平卧的病症。后人多把"卧不安"看成是"不寐"、"失眠"。而把"胃不和"泛指胃气的纳降失常引起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寐本乎阴,神为主也,卫气内入则寐,外出则寤"。  相似文献   

15.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黄帝内经》中的名言,肇启了后世"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大法。虽然"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的原来出处不单是指失眠,但与书中其他对脾胃在睡眠机制的作用的论述相符合,因而引申为论治睡眠障碍的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在完善、丰富和发扬这一治法方面有许多论述。文章试从《黄帝内经》论述睡眠与脾胃的关系、后世医家对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的发展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将后世医家从脾胃论治失眠的观点自发病机制的角度梳理为脾胃气虚导致失眠,胃气上逆营卫不和致失眠,饮食积聚、气机不畅致失眠,胃中痰、热(火)内扰致不眠几方面,从而对临床从脾胃论治失眠起进一步的明晰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失眠病因病机复杂,基于《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从脾胃探析失眠病机,认为神魂失养、痰湿阻滞、营卫失调、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均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床应用健脾养血、安神舍魂,燥湿运脾、化痰理气,健脾益气、调和营卫,调畅脾胃、交通心肾方法,从调理脾胃出发治疗失眠,为临床论治失眠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漫谈"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法、方、药的角度阐述了《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治疗失眠的指导意义。生理上 ,胃和脾健 ,化源充足 ,中焦斡旋 ,则神得所养 ,阴阳相交 ,而得安寐 ;病理上 ,胃不和 ,生化乏源 ,则营气不足 ,心神失养 ,或升降失职 ,则邪气内扰 ,心神不安 ,均可导致不寐 ;治疗上 ,将和胃法贯穿于失眠治疗的全过程中 ,并根据邪气内扰和营气不足的孰多孰少 ,分别选方用药 ,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病因病机复杂,皆与五脏六腑有关。《黄帝内经》言"胃不和则卧不安",概括了胃不和导致不寐的病理机制。内伤脾胃,百病始生。若忧思劳倦过度伤脾,脾胃亏虚,运化失调,精微化生无源,气血虚衰,意不入舍,心失所养或宿食痰火内停,胃失和降,浊邪上扰均可导致阴不涵阳,阳不入阴,心神不安,从而导致不寐。笔者通过探讨脾胃与失眠的关系,明晰从脾胃论治失眠的机制,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9.
失眠症病因复杂,且临床多发,《黄帝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失眠发生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后世医家对此从诸多方面均有论述。文中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要点和脾胃生理功能特点,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脾胃运化功能的重要性,使气血化生有源,营卫循其常度,阴阳合和,神有所主,则眠安。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基础方,基于四君子汤类方加减的运用,进一步探讨其辨治失眠症的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再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内经》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后,历代医家都对其十分关注,对其治疗失眠的指导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胃的生理功能、营卫气血诸多方面论述“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机理,有助于临床辨证遗方用药。治疗上,在辨清虚实后选方用药,调胃之和降,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