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脏痛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脏痛的机制还不甚明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电生理学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动物疼痛模型 的建立,在内脏痛相关介质及其发生发展的中枢和外周机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内脏痛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脏痛的机制还不甚明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电生理学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动物疼痛模型的建立,在内脏痛相关介质及其发生发展的中枢和外周机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内脏痛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脏痛模型分为:电刺激、机械性、化学性以及缺血性等4类。近年来对内脏痛模型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介绍 内脏痛的特点、适宜的内脏痛刺激及伤害性反应和目前常用模型。  相似文献   

4.
内脏痛觉过敏及其中枢敏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脏痛觉过敏是内脏痛常伴的临床现象。虽然人们对内脏痛及其痛觉过敏机制的认识一直落后于躯体痛,但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和新的内脏痛动物模型的不断建立,对内脏痛及痛觉过敏也有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内脏痛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脏痛模型分为:电刺激、机械性、化学性以及缺血性等4类。近年来对内脏痛模型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介绍内脏痛的特点、适宜的内脏痛刺激及伤害性反应和目前常用模型。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作为伤害性刺激诱发的内脏痛模型是许多内脏痛研究的依据。动物痛阈测定易受气温、湿度、昼夜节律、饥饿状态、动物种系、性别与周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影响结直肠扩张大鼠模型痛阈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对内脏痛痛阈影响的程度,国内外尚未定论。本研究拟观察不同气囊长度、性别及体重对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痛阈的影响,找出痛阈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减少实验误差。  相似文献   

7.
胆囊痛神经传导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胆囊的伤害性感受器、传入神经及其在伤害性刺激条件下痛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途径等不同侧面综述了有关胆囊痛的基础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胆囊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背景 脊髓电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可以缓解多种原因导致的疼痛,改善器官功能,尤其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周围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明显.最近研究发现,其对内脏痛性疾病也有艮好的缓解作用.目的 通过综述SCS在内脏痛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为内脏痛的治疗提供参考. 内容 SCS的发展及其对内脏痛的镇痛机制,对各种内脏痛相关疾病的治疗效应和进展. 趋向 SCS可以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内脏痛疾病,为内脏痛的治疗提供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背景 慢性内脏痛是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和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的主要症状,这种疼痛不但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其寻求医疗帮助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有关内脏痛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因而其治疗效果不佳. 目的 就当前慢性内脏痛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内容 介绍内脏痛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脊髓小胶质细胞在慢性内脏痛中的作用. 趋向 脊髓小胶质细胞可能是未来慢性内脏痛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大鼠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的建立与行为学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评估腹壁撤回反射(AWR)评分用于评价大鼠结直肠扩张内脏痛动物模型的行为反应及可靠性。方法 大鼠经肛门插入扩张气囊,注气扩张结直肠建立急性内脏痛动物模型。采用腹壁撤回反射评分评估大鼠受伤害性刺激而出现的行为反应强度,并测定 AWR 3分的最小压力值(痛阈)。结果 大鼠结直肠扩张后100%出现腹壁撤回反射,扩张压力越高,其评分越高,扩张压力 15、25、40、60 mm Hg(1mm Hg=0.133 kPa)产生的 AWR评分相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首次扩张的痛阈较高,3次扩张后稳定,其平均痛阈为(27.68±2.59)mm Hg,5、10 d后重复扩张痛阈无明显变化;吗啡皮下注射呈剂量依赖提高大鼠结直肠扩张的痛阈,其作用可被纳洛酮完全拮抗。结论 腹壁撤回反射评分可评价大鼠结直肠扩张的刺激强度,其中 AWR 3分指标明确,测定的痛阈值稳定;该模型及其行为学评分具有无创伤、稳定性好、重复性强、可定量的特点,可用于内脏痛及镇痛药的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癌症痛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症痛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就癌痛动物模型、癌痛特征性的神经生化改变和参与癌痛形成的致痛因素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神经肌腱缝合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取SD大鼠30只,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只。实验组:切断一侧的坐骨神经,将其近端与同时切断的同侧跟腱近端缝合。对照组:将一侧坐骨神经切除1.0cm。分别于术后4、8、12、16周4个时间组,取材作组织学观察。临床应用该法治疗50例手指神经瘤性残端痛。结果 光镜观察,实验组缝合口处无神经瘤形成,再生的神经纤维在腱纤维间隙内生长,排列有序。对照组均有神经瘤形成。术后50例中失访4例,46例随访6个月~2年,按中日联谊医院的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1%。结论 神经肌腱缝合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右单侧肢体高压电烧伤并发内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胆囊痛神经传导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胆囊的伤害性感受器、传入神经及其在伤害性刺激条件下痛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途径等不同侧 面综述了有关胆囊痛的基础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胆囊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脊柱本身病变能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胸闷、眩晕、恶心、胃肠道等系统疾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重视,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者都力图阐明其详细发病机制,以便更进一步指导临床,本文对近年来在其病因病理、解剖学、生物力学及动物室验方面的相关基础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跟部神经的局部解剖与足跟痛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局封足跟部皮神经是临床上治疗足跟痛的有效手段之一[1] 。为探讨跟内、外侧皮神经支与足跟痛的关系 ,我们对此两支皮神经的局部解剖进行了观测 ,并应用于临床 ,取得了良好效果。1.材料与方法 :局部解剖 2 0例成年足踝部尸体标本 ,解剖跟内、外侧皮神经支 ,分别以内、外踝尖作水平线和内、外踝尖连接跟骨结节后最突出处连线进行局部定位观测。35例足跟痛患者 (男性 19例 ,女性16例 ) ,年龄 37~ 6 5岁 ,病程 6个月~ 18个月。随机分为 3组 ,一组 13例行跟内侧神经支封闭 ,封闭点为内踝尖连接跟骨结节后最突出处连线中点 ;二组 12例行…  相似文献   

17.
FK506与周围神经再生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免疫抑制剂FK506有明显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但对其机制存在争议,具体实验用法亦尚未明确。本文就国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大鼠模型25只,荧光双标追踪技术研究神经再生方式.方法 在成活的21只模型鼠左侧盆神经节(MPG)内注射0.5μl荧光金(FG),腰4前根(L_4VR)的外周神经-坐骨神经注射1μl快蓝(FB)进行逆行神经追踪.应用组织化学方法 对吻合口远端的神经根(L6VR)进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逆行追踪结果显示FG单标和FG-FB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L_4左侧前角,FB单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L_3-L_6左侧前角.脊髓腰4节段每张切片上FG单标神经元、FB单标神经元、FG-FB双标神经元数目分别为(20.8±3.3)、(5.7±1.3)、(10.3±0.7).吻合口远端(L_6VR)再生的神经经甲苯胺蓝染色后可见轴突呈深蓝色.结论 逆行追踪结果证明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后,体神经可以通过侧枝发芽的方式长入并替代内脏神经.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周围神经阻滞技术日臻完善,在四肢手术中应用日益广泛。无论是单独用于术中麻醉,或联合其他麻醉方法用于术中麻醉和(或)术后镇痛,周围神经阻滞均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不仅能改善术后早期镇痛效果,也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同时还具有避免气道或椎管内操作的优点~[1-3]。但不少单次神经阻滞的病人,在术后局部麻醉药作用消失的过程中会经历暴发痛(rebound pain),反而增加病人镇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