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CD在诊断眩晕症120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影像学在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眩晕是患者对空间定向感觉的主观体会错误,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或自觉的平衡障碍.其发病原因、机理、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工作及科研方面很多问题有待研究.本文仅对影像学在眩晕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年眩晕患者颅内动脉血流情况.方法 对150例青年眩晕患者与100例正常健康人行TCD检查,记录颅内主要动脉流速.结果 眩晕组流速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流速异常以增高为主,且椎基底动脉流速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动脉.结论 青年眩晕患者存在较多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可能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颈椎病、颈肩肌疲劳在青年人中普遍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4.
780例眩晕或头晕患者TCD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780例眩晕或头晕患者通过TCD检测进一步了解病因.方法 采用TCD检测仪,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颈内动脉终末段(ICA1)、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基底动脉(BA),并记录血流速度、频谱形态、血流声频、搏动指数等指标.并分为40岁以下、40~59岁、59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分别观察TCD异常表现发生率.结果 (1)780例眩晕或头晕患者中TCD正常者155例(占19.9%),异常者625例(占80.1%).TCD异常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低者297例(占38.1%),血管狭窄或闭塞者(包括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27例(占29.1%),锁骨下动脉盗血10例(占1.3%),脑动脉硬化表现者85例(占10.9%);(2)血管狭窄或闭塞中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56.8%,单纯颈动脉系统26.9%,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16.3%;(3)40岁以下、40~59岁、59岁以上年龄段TCD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8.4%、80.6%、96.8%,其中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23.8%、46.6%.各年龄段间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1)眩晕或头晕患者中最常受累的部位为椎基底动脉系统;(2)眩晕或头晕患者中颈动脉系统也是容易受累部位;(3)眩晕或头晕患者中血管狭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因此血管狭窄为老年眩晕或头晕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值得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眩晕患者颅内动脉血流情况。方法对150例青年眩晕患者与100例正常健康人行TCD检查,记录颅内主要动脉流速。结果眩晕组流速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流速异常以增高为主,且椎基底动脉流速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动脉。结论青年眩晕患者存在较多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可能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颈椎病、颈肩肌疲劳在青年人中普遍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急性发作期眩晕症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状况.方法对156例病人(男性59例,女性97例)进行TCD检测,并以73例健康成人(男性31例,女性42例)为对照组,同步测定颅内脑动脉主干收缩期血流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眩晕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在椎基底动脉系统16.03%,颈内动脉系统亦占23.08%,两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占4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P<0.01).其中女病人表现为前循环血流速度增快、后循环流速减慢,男性则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主.结论眩晕症病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同时存在,TCD作为一种无创伤、操作简便的检测工具对眩晕病人的病因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在后循环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01—2012-12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神经内科收治62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分别进行BAEP和TCD检查观察是否有相应改变,进而明确该两项检查应用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 6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BAEP异常58例,异常率95.5%;TCD异常54例,异常率87%。结论 BAEP和TCD的异常对早期诊断后循环缺血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眩晕症临床表现多样化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1999—02—2004—02共82例住院眩晕症患者并随访半年以上,其中男30例,女52例,年龄14.86岁,平均43.2岁。病程2h-3年,平均1.2周。(1)有明确相关基础疾病者30例,包括高血压病、低血压、心衰、高血脂症、糖尿病、贫血、血液病、血流变异常、颈椎及颈肌异常、颅底畸形、脑动脉盗血综合征、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变态反应、药物中毒、头颈外伤、晕动病史、精神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2)与基础疾病有一定相关性者44例。(3)无明确相关性者8例。  相似文献   

9.
人体姿态平衡仪在眩晕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人体姿态平衡仪在眩晕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为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人体姿态平衡仪,测试了71例正常人及185例中枢与末梢性眩晕患者的姿势图及有关参数。结果 将各年龄组正常人的参数进行比较,30岁组平衡功能最佳,与50岁以上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正常人的人体重心晃动轨迹的图形为中心型,中枢性眩晕以弥散多见,末梢性能介于两者之间;正常人与患者各参数比较,眩晕患者晃动的轨迹长,速度快,差异有显著性,中枢与末梢性眩晕组间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50岁以后前庭功能开始减退,人体姿态平衡可用以对眩晕患者进行粗筛。  相似文献   

10.
TCD诊断血管性头痛40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作者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了大量以头痛为主诉的病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本文选取40例TCD检查疑为血管性头痛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40例均为本部门诊患者,其中男历例,女14例,年龄20-60岁,就诊时均处于头痛发作期,并经临床排除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等严重器质性疾病所致头痛者,使用仪器为Translink9000型经颇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头频率为2兆赫。按常规经颞窗及枕窗分别检测左、右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参数(峰值血流速度(、平…  相似文献   

11.
眩晕症3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眩晕的正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3例经头颅SPECT、MRI、MRA、CT、BAEP、听及前庭神经功能,植物神经功能测定诊断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3例分属于28种疾病,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占53.16%,前庭周围性眩晕占21.21%,神经症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占17.90%,其他占7.77%,结论:中老年人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而不能以其他疾病解释时,应首先考虑VBI;只有对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接近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眩晕症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用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60%,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从多个环节上解除眩晕时突破升高的内啡肽对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通路的抑制,并改善脑组织血供,故治疗眩晕症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1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临床资料15年来用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158例,男63例,女95例,年龄5~69岁,平均38岁。美尼尔病34例,前庭神经元炎24例,位置性眩晕25例,儿童眩晕15例、血管性眩晕49例、偏头痛等值症11例。于眩晕发作时用2%利多卡因(先做过敏试验)1mg/kg静脉注射,5~8分钟推完。注射当时4%患者有耳堵,9%有耳鸣,但平卧3~5分钟消失。个别病例第2天可重复注射。经1次注射痊愈142例,2次注射痊愈12例,3次注射痊愈4例。对照组40例,美尼尔氏病3例,前庭神经元炎4例、儿童眩晕症7例、血管性眩晕26例。用5%葡萄糖500nil,维脑路通0.6,ATpeomg…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眩晕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分析误诊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03—2013-03收治的72例眩晕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眩晕症病因:心源性26例(急性心肌死梗13例,Q-T间期延长综合征4例,重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阵发性室速3例,尖端扭转型室速3例),颈性眩晕28例,急性脑梗死18例。经相应治疗痊愈71例,死亡1例(1.4%)。结论眩晕症的正确诊断借助于详尽的病史、系统体检,必要的医技检查(心电图、血清心肌酶测定、头颅CT、颈椎X线片或CT、MR),提高认识、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眩晕症状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用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60%,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从多个环节上解除眩晕时突然升高的内啡肽对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通路的抑制,并改善脑组织血供,故治疗眩晕症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颅内血管病变是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对脑血管和脑循环的检测评估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动脉检测方法有颈部血管超声(Vascular Ultrasound,VU)、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ASCO分型中不同亚型之间的TCD特点及微栓子的阳性率。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89例,进行ASCO分型。所有患者进行TCD检查以及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微栓子(MES)监测1 h,比较各分型之间有无狭窄、狭窄程度、PI(搏动指数)变化及MES阳性率。结果 A组出现狭窄的几率为71.83%,S组55%,S(61.67%)的PI增高比A(22.54%)明显;小血管病变组微栓子阳性率为15%,心源性病变患者26.67%,动脉粥样硬化组为28.17%,其中A1组MES阳性率为36.59%,A3为16.67%。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患者的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小血管病变患者,小血管病变组PI增高。MES阳性率与脑梗死类型有关,小血管病变患者的MES阳性率明显低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病变患者,且MES阳性率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TCD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附20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自1993年3月~1995年3月随机选择200例椎-基底动脉(V-BA)缺血性眩晕患者,用TCD进行颅内动脉检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按游氏标准诊断(游国雄,等.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5)。男87例,女113例...  相似文献   

19.
TCD异常的血管性眩晕的ABR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2例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证实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47%出现基底动脉TCD异常,68.75%表现为椎动脉颅内段TCD异常,63%有小脑后下动脉TCD异常。听觉脑干电反应(ABR)变化:异常发生率81%;波间期(IPL)异常率75%,I-Ⅲ异常69%,Ⅲ-V异常13%,I-V异常为28%。椎基底动脉受累血管及程度不一,在ABR检查中既有脑干听觉通路受累表现,又有内耳缺血性改变。脑  相似文献   

20.
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AIV)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0例临床诊断为VBAIV患者进行SPECT、BAEP、TCD检查,并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00例中SPECT。的阳性率为87.0%,BAEP为58.3%,TCD为78.0%。结论 SPECT的阳性率最高,能较灵敏地直接反映脑缺血的部位;BAEP阳性率最低,但能较正确的反映出脑干缺血的依据;TCD检查简单、方便,对脑血管和脑血流状态反映较灵敏,但定位准确性较差。三者在该病的诊断中均可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且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