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常温体外循环下采用缺血预调行心肌保护的研究,通过建立犬的常温体外循环全心缺血预调模型,旨在探讨心内直视手术缺血预调保护心肌的可能性。预调组采用升主动脉阻断5分钟,放开10分钟,反复三次的方式预调心脏;对照纽简单并行循环45分钟,而后两组均接受30分钟缺血和60分钟再灌注。结果显示,预调组室颤发生率低(16.7 VS 83.3%P=0.04),无再灌注心律失常(0 VS66.7%P=0.03),心肌ATP消耗减慢(4.69 1.050 VS 2.35±0.86μmol/g wet wt P<0.01),乳酸积累减少(4.49±0.86 VS 9.80 5.53mg/g wet wtP<0.05),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轻。结论:常温体外循环下应用缺血预调保护犬的心肌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缺血预调(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结合冷晶体心麻液对兔心肌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及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aengendroff离体兔心灌注模型,20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二组。在兔心经历长时程缺血120 min再灌注45 min,对照组(C)不实施IPC,实验组(E)实施IPC(一次5 min缺血10 min再液注),用生物发光法测定心肌中ATP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1)实验结果观察到E组心功能各项指标除心率外明显优于C组(P<0.05),E组心肌细胞ATP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1);(2)E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明显低于C组。结论 缺血预调结合冷晶体心麻液对心肌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及超微结构有明显保存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mKATP)开放在不同预处理过程中对幼兔心脏的影响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幼兔 (小于 2 8d) 34只随机分成 5组 ,对照组 (n =8) :平衡 30min后缺血再灌注 ;二氮嗪预处理组 (n =8) :缺血前二氮嗪 ( 10 0 μmol/L)灌注 5min后重碳酸盐缓冲液 (KH液 )冲洗 10min ,St.ThomasⅡ (STH)停跳 ;二氮嗪 + 5 羟葵酸 ( 5 HD)预处理组 (n =5 ) :二氮嗪 ( 10 0 μmol/L)和 5 HD( 10 0 μmol/L)一起灌注 5min ;缺血预处理 (IPC)组 ( n =8) :平衡 15min后全心缺血 5min ,复灌 10min行IPC ,STH停跳 ;IPC + 5 HD组 (n =5 ) :IPC前用 5 HD ( 10 0μmol/L)灌注 5min。采用LangendOrff模型 ,常温 ( 38℃ )缺血 30min ,复灌 45min。 结果 缺血 /再灌注 (I/R)后二氮嗪组的线粒体评分较IPC组 (P <0 .0 5 )和对照组 (P <0 .0 1)低 ,IPC前给予 5 HD后线粒体评分仍较对照组低 (P <0 .0 5 )。二氮嗪组和IPC组左室发展压力 (LVDP)、左室压力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 (±dp/dtmax)恢复在多个时间点上均优于对照组 ,心肌组织ATP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心肌酶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1)。结论 二氮嗪预处理能产生与IPC相似的心肌保护作用 ,并且对线粒体的保护效果较IPC好。mKATP通道和细胞膜KATP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对幼兔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是否能保护接受全心离体缺血再灌注的未成熟兔心脏,并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在IPC中的作用.方法利用Langendorff模型灌注幼兔(14~21d)离体心脏,经历5min缺血、10min再灌的IPC后,用4℃的st.ThomasII停搏液使心脏停跳,观察其在生理体温(39℃)下接受45min缺血、40min再灌的血液动力学、冠脉流出液心肌酶及心肌能量变化.并利用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aibenclamide(Gli)作为工具药来研究IPC保护作用的机制.结果IPC明显改善心率(HR)、冠脉流出量(CF)、心脏功能指标(LVDP、±dp/dtmax)恢复率,减少室性心律失常,保存心肌ATP含量;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减少.预处理前灌注Gli(10μμmol/L)20min则完全消除了上述IPC的保护效应.结论IPC对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的未成熟兔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效应可能涉及到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  相似文献   

5.
单纯缺血预处理对兔未成熟心脏不足以提供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缺血预处理(IPC)对兔未成熟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Langendorff模型灌注幼兔(14-21d)离体心脏,5min缺血、10min再灌的IPC处理后,观察其在生理体温(39℃)下接受30min缺血、40min复灌的血液动力学、冠脉流出液心肌酶及心肌能量的变化.结果复灌后IPC组与对照组在心率(HR)、冠脉流出量(CF)、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恢复率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别,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量有增多趋势.而IPC组在全心停灌后心脏缺血跳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再灌注末心肌ATP含量显著减少(P<0.001).结论单纯缺血预处理不能保护未成熟心脏免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反而可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其原因可能与全心缺血后,心脏不能很快停跳而导致能量消耗过多有关.  相似文献   

6.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的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预处理的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7组(n=6),心肌缺血前24 h,Ⅰ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分别腹腔注射舒芬太尼1、5、10、20 μg/kg,Ⅵ组和Ⅶ组分别接受与Ⅴ组、Ⅰ组相同的处理,注射舒芬太尼前15 min均腹腔注射非选择性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1 mg/kg.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 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45 min,再灌注120 min.于缺血前、缺血期每隔15 min、再灌注期每隔15 min监测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计算HR与MAP的乘积(RPP);于缺血前即刻、缺血45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抽取右颈内动脉血样,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再灌注120 min时取心脏,测定左心室面积(LVA)、心肌梗塞区面积(LA)及缺血危险区面积(AAR),计算AAR/LVA和IA/AAR.结果 与Ⅰ组比较,Ⅲ组再灌注120 min、Ⅳ组和Ⅴ组缺血45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CK-MB活性降低,Ⅲ组、Ⅳ组和Ⅴ组IA/AAR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Ⅳ组和Ⅴ组缺血45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CK-MB活性及IA/AAR均降低(P<0.05);与Ⅲ组比较,Ⅳ组和Ⅴ组缺血45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CK-MB活性及IA/AAR均降低(P<0.05);与Ⅴ组比较,Ⅵ组缺血45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CK-MB活性及IA/AAR均升高(P<0.05);各组AAR/L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预处理可通过激活阿片受体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延迟性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具有封顶效应.  相似文献   

7.
常温缺血预处理对幼兔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常温缺血预处理(IP)对幼兔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幼兔分为四组。组1IP1次;组2IP2次;组3IP3次;对照组。应用Langendorff心脏灌注方法,对3~4周龄幼兔离体心脏实施不同次数的5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的常温IP,常温缺血45分钟,再灌注30分钟。于平衡灌注末、缺血前、再灌注3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分别测定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ax),再灌注末测定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再灌注30分钟时,组1和组2LVDP、+dp/dtmax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组3LVDP、±dp/dtmax的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再灌注末组1、组2和组3心肌A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2MDA含量显著低于组1、组3和对照组(P<0.05)。结论IP对未成熟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中2次IP的保护作用最好,而3次的保护作用减弱,表明IP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具有饱和效应和累计现象。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适应对体外循环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单用冷停博液与缺血预适应(IPC)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先天性心脏病病人20例,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组,n=10)和对照组(n=10),IPC组在阻断升主动脉前实施3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的缺血预适应,然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4℃)St Thomas‘停搏液,心脏完全停跳后开始心内手术;对照组则不进行缺血预适应方案。两组均于并行循环前,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复跳后30,60分钟时经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各项血液动力学指标,并观察心肌功能恢复情况;于并行循环前,开放升主动脉时取心肌行超微结构检查及ATP,MDA测定,IPC组还监测缺血预适应期间的心电图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1)CPB后IPC组血液动力学指标恢复快(P<0.05),心肌收缩有力,血压维持良好,需辅用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维持血压的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升主动脉开放时IPC组心肌超微结构;ATP等的保护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MDA的生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C组阻断升主动脉期间ST段降低(阻断30秒时发生),开放升主动脉后ST段在15秒内完全恢复,此期间均未发现明显心律失常;IPC前后血气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缺血预适应加冷停博液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停止灌注造成缺血,观察37℃和30℃条件下单次5分钟、缺血10分钟再灌注所形成的缺血预处理,对持续180分钟缺血、45分钟再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持续停跳期间每30分钟经主动脉根部灌注St.Thomas晶体心麻液。实验发现,常温下缺血预处理与晶体心麻液相结合对离体大鼠灌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呈累加现象;低温下缺血预处理使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减弱。这可能与心脏停跳的的快速降温有关;能量消耗减少和细胞结构的保护可能是预处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 11,12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 ( 11,12 EET)预处理对离体未成熟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机制及意义。方法 利用Langendorff灌注装置 ,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2 4只未成熟兔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预处理组 (IPC组 )、11,12 EET预处理组 (EET组 ) ,观察常温缺血 ( 3 7℃ ) 2h再灌注 1h前后心功能变化 (左室变化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心室最大压力变化速率、冠状动脉流量等指标 )、心肌含水量、心律失常评分、心肌酶学 [肌酸激酶 (CK )、乳酸脱氢酶 (LDH ) ]指标。结果 IPC组及EET组心功能恢复、心律失常发生及心肌酶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与IPC组相比 ,EET组的心肌含水量 ( 75 .3± 3 .5 ) %、CK( 117.4± 8.3 )IU/L、LDH ( 5 2 .7±13 .4)IU/L均较低 (P <0 .0 5 ) ,冠状动脉流量 ( 12 .7± 1.5 )ml则较大 ,这两组的其余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11,12 EET预处理未成熟兔离体心脏能产生优于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