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盗汗是一些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种症状,多为阴血虚亏所致,不论成年或儿童均可发生,但小儿较成年人为多见,特别是在夏秋七、八、九三个月之中小儿盗汗发病机会更多。究其原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功能不健,一旦感受暑邪,容易耗伤元气。或受暑感寒,引起高烧,高热退后,而气  相似文献   

2.
“中暑”在祖国医学中属“暑温”范畴。它是夏季感受暑温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热病。对暑温病的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所致。因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汗出过多,中暑患者极易出现“气伤津耗”的征象,致使正气不足无以抗邪;或日受暑气之邪,  相似文献   

3.
暑泻一证,首见于《丹溪心法》,系指因感受暑势之邪而致的腹泻。独见于夏秋季节。尤以3岁以下小儿较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胃薄弱,对病邪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特易为外邪所侵。一旦受邪,则因小儿神气怯弱,暑性酷烈,传变迅速,而易出现津气耗伤,甚或(?)气欲脱等危象,故在治疗小儿暑泻时,必须权衡暑熟、津气耗伤与小儿脏腑功能三个方面的轻重缓急,及时审慎地予以治疗。笔者在20余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将小儿暑泻一症按暑热炽盛、暑湿食阻、湿热交蒸、暑伤气阴四个方面进行辨征施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酿成痰,上贮于肺,阻遏气道,使肺之清气不得宣达而咳喘,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咳喘也可因小儿素体肺脾不足,外感邪气,日久不愈,耗伤气阴而出现,表现为肺虚咳喘或阴虚咳喘。内伤咳喘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  相似文献   

5.
暑湿验案3则     
赵达安 《陕西中医》2010,31(11):1543-1543
暑为阳邪,为夏季火热之气,感受暑邪可出现高热、口渴、汗多、脉洪大等阳热之症。暑邪挟湿,二者常相兼为病,其临床特征,除有暑热症候外,尚有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恶等湿困肌表,湿滞中脘之症。笔者验之临床,收效颇捷。兹举3案如次,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外感之后易致邪气枭张而壮热,故高热亦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及时处理,积极恰当有效地治疗可缓解高热引起的并发症,避免邪热内陷心包或引动肝风而出现危象。本文就中医治疗小儿高热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疳证多因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若调护不当,可致本病复发,临订以健脾清积为基本原则。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思想用于小儿疳证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儿脾胃功能,脾胃健,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有效地预防小儿疳积的发生,促进各脏腑生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8.
对小儿风湿热的治疗,可分前后两期进行:前期重点是针对高热、鼻衄、咽痛、关节疼痛等症状;后期则针对热退后出现的伤阴耗液,脾胃呆滞等证。高热、鼻衄的治疗小儿风湿热发病后常有高热,鼻衄,扁桃腺肿大,咽痛,关节疼痛,汗出等症。治疗常用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有银花、生石膏、大青叶、薄荷、荆芥、防风、僵蚕、浙贝、大力子、茅根、竹叶、甘草。方取银花、大青叶、  相似文献   

9.
陈芬芳 《光明中医》2010,25(4):681-681
<正>小儿高热是临床常见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高热为主要症状出现。若高热持续不退,则易变生他疾,或伤津耗液,引起惊厥、昏迷等危证。临证中常见高热患儿因热盛伤津、气机郁滞而致腑气不通,大便数日不解  相似文献   

10.
小儿泄泻外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泄泻为常见疾病。由于小儿脾胃薄弱,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乳食,均可影响脾胃功能而导致运化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遂成为泄泻。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以奉生身。脾胃病则水谷精微不能化为气血而下流,不但摄入营养不为身体所用,而且还耗伤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气液。脾胃伤则泄泻愈甚,泄泻愈甚则脾胃更伤。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可转为幔惊,甚至气脱液竭而致不救。由于小儿多畏服药,故外治法有特殊价值。笔者根据师传经验,本着辨证施治原则,加减化裁,将外治法应用于临床,除严重者需配合内服药外,一般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舌苔剥落称为剥苔。剥落不全者谓之花剥苔;完全剥脱,舌光如镜面者,称为光剥苔。祖国医学认为,剥苔是正气不足,胃之气阴两伤的表现。故凡见剥苔舌者,无论外感内伤,在治疗时均应考虑保养胃阴,常用玄参、生地、麦冬等药。但是,出现剥苔舌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治疗时不可千篇一律,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用药。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用药体会。出现剥苔舌,同时有口干舌燥、干呕不食、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症者,使用养胃阴药本属中医常规疗法。但临床上往往可能只见剥苔舌,而没有上述伤阴见症。此种情况若见于儿童,多为脾胃之气阴为食滞所伤,或高热后耗灼津液之故;若见于成人,则多由胃之气阴不足,更可由其他脏腑之阴虚而导致,治疗上应根据临床症状区别哪  相似文献   

12.
盗汗,指寐时汗出、觉时汗止之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尤其是久患各种慢性病、体质虚弱之人更为多见。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中称“寝汗”,多从表阳虚立论。《金匮要略》首先记载“盗汗”名称,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历代医家认为,盗汗多由于气阴两虚,不能收敛固摄汗液而引起,若盗汗日久不愈,则更加耗伤气阴而危害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小儿外感高热,常可导致惊厥、虚脱等危候。因此,要求临床辨证准确,治疗无误。现将本人点滴治验介绍如下。一、重脾胃,消食积,四逆加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调节能力较差,如果饮食不节,或者过食生冷、油腻,则使脾胃运化失常,抗邪能力下降,易感外邪。此时,临床除有外感表证,常伴脾胃症状。辨证要点在于:舌苔白腻,腹部热甚于背部,高热、哭闹以夜间为甚。由于食积内滞,病邪外袭,积滞不消则高热难退,可解表和中,清热化滞。本人受蒲老医案启示,常以四逆散加味化裁,赤芍易白芍,  相似文献   

14.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小儿“脾常不足”,加之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求较多,这种“求多”与“脾常不足”的矛盾,则是小儿腹泻最为常见的内在因素。 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四季均有,夏秋尤为多。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脾胃。缓者,化源告竭,渐及诸脏,迁延日久,常驻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疳疾等慢性虚弱疾患;重者,耗其气液,损其阴阳,转瞬可成危重证候。所  相似文献   

15.
林钦甫治疗小儿夏季暑湿发热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暑湿发热是外感湿热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入夏之后 ,天暑地热 ,且暑多挟湿 ,人在其中 ,暑湿之邪从口鼻而受 ,留恋气分 ,胆火偏盛 ,内干脾胃 ,暑湿互结。小儿脏腑娇嫩 ,阴阳稚弱 ,饮食不能自节 ,寒温不能自调 ,暑湿之邪更易乘虚而入 ,导致发热。临床特点有 :1高热 ( 39℃以上 ) ,朝轻暮重 ,寒少热多 ,或汗出而热不退 ,或热退后又复升 ,有的病儿仅有发热 ,而无其他症状。2无明显的肺经症状 ,而多见脾胃症状 ,如脘痞 ,恶心呕吐 ,苔腻 ,便溏。3血象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 ,中性偏低。我师林钦甫主任医师运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夏季暑湿…  相似文献   

16.
疳积散敷脐治疗小儿疳证108例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学校(241000)刘慧瑾关键词:疳证/外治法儿童贴敷疗法@疳积散/治疗应用小儿疳症是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宜,以致气液耗伤、肌肤失养的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余用疳积散贴...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脾胃病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是因为小儿饥饱不节,贪食求多,造成脾胃损伤。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出现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为饮,故曰“脾虚则生湿”、“脾湿动而为痰”、“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在脾胃病方面表现脘腹胀闷、恶心呕吐、便溏等。笔者就儿科脾胃病最常见之呕吐、泄泻二证从痰湿而治的体会分析如下。1痰饮呕吐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致胃气不降则发生呕吐,其特点往往是呕吐清水痰涎,有的患者胃中有振水声,也有兼脘闷不食等证的。夏某,男,8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患儿胃脘部胀痛、呕吐20天余,…  相似文献   

18.
脾胃治中央,兼四气,脏腑气血阴阳皆禀气于脾胃,若脾胃功能失常,营卫不和,清浊相干,就会发生多种内伤疾病。蔡淦教授治疗内伤疾病,时时注意顾护脾胃。脾胃亏虚,肺卫失养,表卫不固之证,予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脾胃虚弱,荣卫俱不足者,予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久病脾胃亏虚,兼见外感后痰嗽久延不愈,或外感日久,正气亏耗,脾肺俱虚者,用六君子汤作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心主血,血藏神,脾主运化,主思,心与脾胃,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往往形成心脾两虚证。心脾不足,营血亏虚者,用归脾丸加减治疗;心气不足者用妙香散加减;气血不足,兼有痰浊内扰者,则用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肝主疏泄,主升发,肝气易动而化火,脾胃属土,主运化,其气冲和。木本克土,但脾气强,对易动之肝气有反制作用,对于肝脾不和者,蔡淦教授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明显者,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桂枝、羌活等;肝郁脾虚,兼有肝血亏虚者,用逍遥散治疗。补肾需重视脾胃,且补肾之药,大多滋腻重沉,难于消化,补脾胃之药有助运化作用。肾虚症状较轻,且肾之阴阳虚损不典型者,常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菟丝子、沙苑子、杜仲、川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等温和补肾药...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多汗症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此多由于素体虚弱、气阴不足、营卫失调、卫表不固而致 ,因此称为“虚汗” ,是临床常见疾病。体虚易汗、多汗易感 ,每多互相影响 ,因此开展多汗症诊疗研究对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积极意义。本文就近几年小儿多汗症的治疗研究综述如下。1 辨证治疗传统治疗[1] 多按自汗与盗汗结合脏腑辨证分虚实论治。卫表不固 :以自汗为主 ,治宜益气固表 ,敛汗止汗 ,方选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营卫不和 :以自汗为主 ,治宜调和营卫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气阴两虚 :以盗汗为主 ,治宜益气养阴 ,…  相似文献   

20.
表里同治疏消并行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易被外邪所侵。感邪后,因系“纯阳之体”,六气又皆从火化,常现发热之症。特别是感受温邪后,温为阳邪,与其阳性体质相合,非但化热尤易,且易因壮热致惊厥昏谵。自叶桂始,医家多囿于治温当循“卫气营血”之序;对此等高热习用辛凉疏表,清热解毒,然有效有不效。章氏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感邪后往往影响脾胃运化,致乳食停滞,蕴积发热,因系外邪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