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范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41-1544
目的:研究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房内径(LAD)的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比较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同对照组hCRP、LVEF和LAD三者的变化。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房颤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hsCRP比阵发性房颤亚组高(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亚组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患者hsCRP增高和LAD增加而LVEF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2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组(164例)给予辛伐他汀10 mg治疗,对照组(158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随访统计新发房颤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辛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由(6.43±1.70)mg/L降至(3.98±1.52)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的322例患者中,54例患者发生房颤,其中,辛伐他汀组8例(4.9%),对照组46例(29%),辛伐他汀组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的Adiponectin hs-CRP和IL-6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李喜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3):703-704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ACT)患者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ACI患者58例(ACI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于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检测其血清脂联素、hs-CRP和IL-6,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ACI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脂联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s-CRP和IL-6高于对照组(P〈0.05,P〈0.01)。②与恢复期比较,ACI组急性期脂联素明显低于恢复期(P〈0.01);hs-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P〈0.01)。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与IL-6(r=-0.426,P〈0.01)、与hs-CRP(r=-0.363,P〈0.01)呈负相关;hs-CRP与IL-6(r=0.284,P〈0.05)呈正相关。结论脂联素、hs-CRP和IL-6与ACI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脂联素可能是ACI形成中炎症反应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纳入AECOPD组,COPD稳定期患者20例纳入SCOPD组,选取25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hsCRP、IL-6水平,以及SCOPD、AECOPD患者hs-CRP、IL-6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ECOPD组患者hs-CRP、IL-6水平高于SCOPD组和对照组,SCOPD组患者hs-CRP、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OPD组、AECOPD组患者血清hs-CRP、IL-6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hs-CRP、IL-6参与了COPD的炎症反应,并且与COPD患者的肺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LAD)与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炎症诱发房颤的机制。方法:将122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38例,持续性房颤组40例,永久性房颤组44例,随机选取41例窦性心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检测指标。结果:Lp-PLA2水平在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P<0.05)。hs-CRP水平在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及对照组,阵发房颤组高于对照组(P<0.05)。LAD在永久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P<0.05)。阵发房颤组中hs-CRP与LAD成正相关,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中Lp-PLA2、hs-CRP与LAD均呈正相关。结论:炎症在房颤的发生、发展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炎症导致心房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利钠肽(BNP)的变化,探讨炎症机制及脑利钠肽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94例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和非房颤患者(对照组)血清hs—CRP和BNP,同时测定左心房大小。观察hs—CRP和BNP与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清hs—CRP和BN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P〈0.01)。且持续性房颤组hs—CRP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而BNP在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间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及BNP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市中医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口服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40 mg/d),研究组给予强化剂量(80 mg/d)。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房颤发作次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及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均少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心房颤动发作次数较对照组少(P<0.05)。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LAD显著下降,LVEF显著增高,且研究组LAD较对照组低,LVEF较对照组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hs-CRP水平显著下降,且研究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功能,减少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减轻临床症状,同时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PIH)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对50例PIH患者(观察组)治疗前后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进行测定,另选择30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血浆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s-CRP、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血浆IL_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hs-CRP、TNF-α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PIH患者体内存在血浆炎症因子平衡失调。通过调节血浆炎症因子的水平,可为PIH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LAD)的影响,探讨缬沙坦的抗房颤作用及机制。方法 90例高血压合并初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缬沙坦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降压治疗,治疗周期1年。观察2组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的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略低于对照组(14例,31.1%);治疗组转为持续性房颤2例(4.4%),略低于对照组(5例,11.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用缬沙坦治疗,能够降低炎症因子及ANP水平、减小LAD,有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参麦注射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参麦注射液对MHD患者微炎症的治疗作用。方法:MHD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透析结束时,治疗组给予参麦注射液30m l加入0.9%生理盐水70m 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100m l静脉滴注,每周3次,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hs-CRP、IL-6、IL-1β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hs-CRP、IL-6、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hs-CRP、IL-6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降低MHD患者血hs-CRP、IL-6、IL-1β水平,提示参麦注射液可以改善MHD患者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郑志坚  黄波 《四川医学》2011,32(12):1964-1966
目的探讨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并发心房纤颤的病理机制。方法肺切除患者5l例,收集其术前基本信息(如合并症、用药状况、心肺功能等),并测定其手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AF的发生率为29.4%(15/51),其发生率与年龄因素有关(P=0.031)。发生AF的患者比未发生AF患者术前PR间期延长(P=0.040);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AF发生率明显比未使用者低(P=0.041)。方差分析显示,术后hs-CRP(P=0.000)和IL-6(P=0.000)均与术前存在明显差异。受试者工作曲线(ItOC)分析显示:血清hs—CRP和IL-6水平在所观察的3个时间点对预示AF的发生其结果均不理想,曲线下的面积(AUC)均〈0.50。结论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AF的发生与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嗜好(如吸烟)和心肺功能等无关,只与年龄有关;早期炎症标记物hs-CRP和IL-6不能预告术后AF发生。某些药物可能会降低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A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连续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105例)及无房颤组(NAF组,10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结果 AF组中阵发性房颤48例,持续性房颤24例,永久性房颤33例。AF组患者的BNP[(198.66±118.85)ng/L与(86.37±66.96)ng/L]与LVMI[(127.19±28.04)g/m2与(83.70±17.23)g/m2]明显高于NAF组(P〈0.01)。永久性房颤患者BNP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2.45±134.36)ng/L与(178.95±102.73)ng/L,P〈0.05],而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BN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hs-CR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患者BNP与患者LVMI、LA、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房颤的可能性增大。hs-CRP与房颤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N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之间关系密切。BNP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87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试验组给予胺碘酮+替米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房颤复发情况和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随访1年后试验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为82.9%(34/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左房内径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4.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复律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临床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由同组医师施行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78例,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房颤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对年龄、性别、左房内径、房颤时间、左室射血分数(EF值)、心胸比、心脏病史、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心房直径小于55mm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43%)明显高于左心房大于55mm的患者(21%,P〈0.05)。房颤时间短于2年的患者48%转为窦性心律,明显高于房颤时间长于2年的患者(P〈0.05)。心胸比率〈0.6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38%)明显高于心胸比率〉0.6者(14%,P〈0.05)。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无心脏手术史、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对于手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没有影响。结论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房颤时间及心胸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清尿酸(U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2年12月-2013年6月该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08例,持续性房颤50例,阵发性房颤58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体检窦性心律、既往无房颤病史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UA 、hs-CRP等相关指标,比较各组间血清中UA、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清UA 、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结论血清UA 、hs-CRP水平的升高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及维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外周血炎症标志物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根据心律将4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分为二组:窦性心律组20例,心房颤动组20例。分别检测二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浓度。结果:二组患者间WBC、NEU%差异不明显(P〉0.05)。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病变患者外周血CRP、IL-6、TNF-α含量与窦性心律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其持续性心房颤动与外周血CRP、IL-6、TNF-α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17.
吴晓晖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53-454,45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探讨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对冠心病患者(110例)和正常对照组(36例)进行血浆BNP和hs-CRP水平检测。其中,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7例;根据冠脉造影分为单支(51例)、双支(34例)、多支(25例)病变组。结果:(1)AMI组平均BN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多支病变组BN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2)AMI组hs-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多支病变组hs-CR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NP及hs-CRP水平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对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时心房肌组织中PKCα、δ、ε、θ4种亚型mRNA和PKC总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PKC与AF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常规切除的右心耳组织作为研究对象。①实时定量PCR实验:提取人右心耳组织总RNA,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采用SYBR Green I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R和AF患者PKCα、δ、ε、θ基因mRNA水平。②western blotting实验:右心耳组织提取总蛋白,测定蛋白浓度,GAPDH作为内参照,SDS-PAGE电泳检测SR和AF患者PKC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AF患者心房肌细胞PKCα和PKCδ亚基mRNA水平下调;PKCε和PKCθ亚基mRNA水平明显上调。②SR组与AF组PKC总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7±0.09(n=23)、1.00±0.10(n=1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SR患者相比,AF患者心肌细胞中PKCα、δ亚基mRNA明显下调,PKCε、θ亚基mRNA上调,PKC总蛋白表达降低。 PKC亚型mRNA和总蛋白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参与AF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程仁力  黄涛  张澍  黄利军  孙彤  谢后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57-1358,136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将84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 30 d)43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 48 h)41例,并选择40例水平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hs-CRP。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与炎症有关,炎症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