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多见于早产儿,病情凶险、预后差、病死率高,是早产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常规的治疗重点是纠正缺氧、表面活性物质疗法、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多见于早产儿,病情凶险、预后差、病死率高,是早产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常规的治疗重点是纠正缺氧、表面活性物质疗法、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在基层医院表面活性物质因药源少、价格昂贵,一直未引进,只能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很不理想,死亡率高。我院自2004年8月应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莫炜明 《广西医学》2008,30(8):1254-125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疾病,危及患儿生命,早期预防用药促进早产儿肺成熟,从而可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盐酸氨溴索静脉给药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在临床上已取得了证实[1].我科2004年1月至2007年2月采用盐酸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方法治疗此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岗 《伤残医学杂志》2013,(11):274-275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结果:实验组31例患儿中,1例脑室内出血,2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例早产儿视网膜病,1例死亡,住院平均天数11.5天。对照组31例患儿中4例脑室内出血,2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例早产儿视网膜病,7例死亡,住院平均天数21.3天。2组患儿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死亡例数及住院天数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产后应给予密切监护,及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提高新生儿成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作用直接,见效比氨溴索快,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阐明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常见病因及氨茶碱疗效。方法:对83例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分析及氨茶碱和洛贝林治疗进行比较,用统计学卡方检验。结果:在新生儿经发性呼吸暂停的病因中,呼吸系统疾病中早产儿43%(19/44),足月儿31%,氨茶碱和洛贝林治疗结果的差异显(P〈0.05)。结论: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无论早产儿还是足月儿,呼吸系统疾病为最常见原因,氨茶碱得防治其反复发作的有效药  相似文献   

7.
许红 《安徽医学》2013,34(7):943-945
目的分析足月及近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胎龄,将≥34周的18例新生儿作为(近)足月组,34周的22例新生儿作为早产组,比较两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高危因素、分娩方式、合并症、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近)足月组剖宫产率、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及呼吸机使用率明显高于早产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近)足月组低于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足月组治愈率低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近足月及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不尽相同,早产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近)足月新生儿以对症治疗与呼吸支持为主。  相似文献   

8.
刘冰芝 《河北医学》2012,18(11):1582-1584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发病原因及发病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我院儿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呼吸暂停新生儿5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58例呼吸暂停患儿中,早产儿42例,发生率72.4%,其中体重在1500g以下者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增高;足月儿和过期产儿共16例,发生率27.6%.在引起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原因中,出生后0-7d早产儿的呼吸暂停主要由非感染因素造成,出生后8d以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主要由感染因素造成.结论:新生儿呼吸暂停以早产儿多见,应加强监护及治疗措施,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暂停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1例新生儿呼吸暂停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好发对象为早产儿,发病时间以生后第1天占多数,发病原因依次为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低氧血症、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胃食管返流等。治愈率90.5%。结论:防治新生儿呼吸暂停的重点对象是男性小早产儿,防治时间应从出生后即开始,最好使用心肺监护仪监测呼吸暂停。药物治疗可首选氨茶碱,近年多推荐使用纳酪酮。强调CPAP(持续正压给氧)是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朝志  胡玉姜 《吉林医学》2013,34(24):4946-4946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在促胎肺成熟中应用盐酸氨溴索的疗效。方法:选择计划早产分娩或者即将面临早产的孕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A组孕妇给予地塞米松治疗。B组孕妇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比较并观察两组孕妇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孕周≤31周的早产儿,B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周>31周的早产儿,A组、B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应用盐酸氨溴索可以有效促胎肺成熟,对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陈练  柯桦  梁创 《河北医学》2003,9(6):493-494
目的:探讨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有效疗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早产儿呼吸暂停患儿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采用氨茶碱、纳洛酮及物理刺激联合治疗的效果。结果:21例均于治疗后3-5d症状改善,19例获治愈,治愈率达90.48%。结论:用氨茶碱、纳洛酮及物理刺激联合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疗效确切,对减少呼吸暂停所致并发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由于肺发育尚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容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临床上如何预防肺泡萎陷,保证良好的通气是早产儿娩出后首要解决的问题.新型气泡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bubble nasal continuos positice airways pressure,BNCPAP)可以增加跨肺压,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和呼吸作功,增强呼吸驱动力,同时BNCPAP能产生高频振动,达到高频通气相似的治疗效果,因而可以用于治疗新生儿RDS[1].2007年4月~2009年3月我们应用BNCPAP治疗轻症RDS早产儿3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又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早产儿的常见病,病情重。病死率高,其发病基础是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为探讨PS治疗HMD的疗效,现将我院近2年来采用PS治疗的HMD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呼吸暂停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爱红 《广东医学》2007,28(4):625-626
目的 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呼吸暂停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6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和相关治疗及治疗效果.结果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发生率为24.2%,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38例,发生率为61.3%(其中5例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继发呼吸暂停).治愈32例,死亡7例,放弃治疗9例.结论 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主张早期使用固尔苏和nCPAP通气,对早产儿呼吸暂停应加强监护和巡视以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以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4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于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法进行治疗,对于观察组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肺通气及氧合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早期早产儿与晚期早产儿、足月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及预后的不同,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胎龄分为两组:早期早产儿组(<34周)、晚期早产儿、足月儿组(≥34周),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结果:RDS患儿中早期早产儿所占比例较高(57.38%),发病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高,PS再次使用率高,n CPAP使用率高,使用n CPAP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合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更高,而晚期早产儿、足月儿合并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中,早期早产儿治愈率更低,死亡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胎龄新生儿RDS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存在差异,在治疗时应考虑胎龄因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3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取NCPAP治疗,治疗组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表现及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临床反应改善情况、早产儿NCPAP参数变化及病理变化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转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早产儿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是目前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呼吸暂停(apnea)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很高。根据国外资料约有40%~50%的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出现周期性呼吸暂停。发病率随着新生儿的不成熟程度剧增,胎龄28~29周的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率可达90%。国内近年报道,呼吸暂停在早产儿的发病率为23%,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为49%。于1999年4月~2005年4月我科通过应用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4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因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以肺泡塌陷不张导致呼吸困难为特点的一种严重病症,临床病死率极高。近年来,PS对新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效果已为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所证实。我院新生儿从2003年1~8月,先后对13例临床拟诊呼吸窘迫症的早产儿应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常见的危重症状况之一,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率约为20%~30%,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达50%.频发反复呼吸暂停可以引起脑损害,积极控制病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我们将氨茶碱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具体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