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症肌无力脾虚证唾液淀粉酶活性及D-木糖排泄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3l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唾液淀粉酶活性与D-木糖排泄率测定,结果,重症肌无力脾虚证唾液淀粉酶活性酸刺激前后比值明显低于正常,D-木糖排泄率降低.经强肌健力胶囊治疗以后.二项实验指标明显上升.表明重症肌无力脾虚证有其确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强肌健力胶囊有明显的健脾益气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强肌健力胶囊治疗10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疗效。按照随机双盲自身交义试验设计要求,用强的松和安慰剂作对照。结果强肌健力胶囊的有效率为90%,强的松为70%,安慰剂为10%。强肌健力胶囊组疗效与强的松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强肌健力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与强的松相当,是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30例正常人和28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了免疫球蛋白、补体成份和T淋巴细胞功能分析。结果:IgG和C_3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和P<0.02),LBT则下降(P<0.001),经强肌健力胶囊治疗以后,IgG和C_3水平降低(P<0.005和P<0.02),LBT则上升(P<0.001)。表明该药有很好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导师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邓教授认为:重症肌无力与脾虚有关,但又与东垣所论之一般中气不足不同,而是因虚致损,其病机实为脾胃虚损,且与五脏相关;辨证主张以脾气虚作为重症肌无力的基本证型,其他相关之证作为兼证处理,以便执简驭繁,治疗主峻补脾气,制强肌健力饮作为重症肌无力的专病专方,并据五脏相关之证,辨证治疗;用药重用黄芪,喜用广东草药,极具个人特点。针对脾胃虚损病机,邓老强调在该病症状消失后,还要坚持治疗1~2年,以争取治愈。 ’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近10年来的国内相关文献,综述了强肌健力方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概况.强肌健力方在临床治疗重症肌无力、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等方面有明显疗效.强肌健力方的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该药对肌松反应和神经肌肉接头、胃肠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水平、组织病理学、核酸、蛋白质合成等能产生影响,提示该方在防治脾虚和肾虚等方面具有多层次的调节和修复作用,并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强肌健力饮对重症肌无力呼吸肌疲劳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建立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观察强肌健力饮和强的松对大鼠AchRAb滴度、膈肌乙酰胆碱电位、小终板电位和病理学形态的影响。结果强肌健力组和激素组各组治疗前后AchRAb滴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肌健力组和激素组治疗后大鼠膈肌Achp和MEPP振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强肌健力组和激素组运动终板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强肌健力饮可能通过减少AchRAb的产生,增加膈肌乙酰胆碱电位和小终板电位,来改善膈肌的运动功能,减轻呼吸肌疲劳。  相似文献   

7.
“强力方”是根据中医学“虚则补之,损则益之”的理论,经过本院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验方,其针对重症肌无力脾气虚损、脾虚及肾虚病机而设。“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古今医统大全》更概括为“脾主运动”,故组方以黄芪之势宏力专,并党参相辅,以培补脾气,强肌健力。同时反映了“补脾!三宜”的学术思想,即宜甘温滋养;宜升举调畅;宜健脾运中以及“脾肾交济”的内涵。先期临床工作已证实了“强力方”对重症肌无力具有良好疗效,并与泼尼松组(50例)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  相似文献   

8.
重症肌无力12例少见临床症状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12例重症肌无力症患者除具典型的横纹肌肌无力症状外,尚伴发有少见的其它临床症状:①心率改变;②食道肌无力;③锥体束征;④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3例;⑤咱力下降1例。上述症状体征随抗乙酰胆碱酯酶药物的应用,与MG症状同步好转,提示MG除横纹肌受损外尚可累及其它部位。探讨其发病机理可能与相应部位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与抗-乙酰胆受体抗体-AChRab结合后致细胞表面的(AChR)溶解、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齐同对比的原则和方法,测定了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患者的唾液淀粉酶活性,并和正常组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三个气虚组的患者的唾液淀粉酶活性出值均下降(和正常组比较P<0.01);脾气虚组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又低于肺气虚组和心气虚组(P<0.01);同时,在脾气虚组和心气虚组内,按西医病种的系统不同,比较其唾液淀粉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下降是气虚证的共性,但当下降到一定值域时,则为脾气虚证的特有现象。因而认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测定,对气虚证的诊断可能有定性定量意义,并可对脾气虚证提供定性、定量、定位的辨证参考,但它对疾病的西医诊断则不具有特异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健脾益气法治疗老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法对老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比较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在消化、吸收功能、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及T细胞亚群方面的差别。方法临床以口服健脾灵为主,配合苦参槐花合剂保留灌肠,观察治疗前后纤维结肠镜、D-木糖排泄率、胰功肽试验、唾液淀粉酶活性和细胞免疫指标变化。结果老年组65例,中青年组246例,治愈率分别为60%和74.8%(P<0.05)。老年组病人的D-木糖排泄率、胰功肽试验、唾液淀粉酶活性、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指标和T细胞亚群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经治疗后,各项指标虽然有明显增高,但增加的幅度明显低于中青年组。结论老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和细胞免疫水平均低于中青年组患者,提示对老年病人应适当延长治疗时间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1989年同类型工作的基础上,增加病例数,观察了107例脾虚证患者的胃肠钡餐X(?)象,并与73例肝胃不和证患者相对照,结果显示,脾虚证患者胃张力低下,胃位置低位,胃排空加快及小肠胀气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胃不和证,两组之间的差别,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0.01),与1988年的观察结果基本相符,而由于样本量的加大,上述结果的可信性则有所增强。从而初步说明脾虚可导致中气下陷、内脏下垂、腐熟运化水谷能力低下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病理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了37例脾虚型、36例肝胃不和型患者的胃肠道钡餐X线象,结果显示,在脾虚型患者中,检查出胃肠器质性病变、胃的位置低下、胃蠕动变浅、胃排空加快及结肠胀气的阳性率均高于肝胃不和型.两组之间的差别,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0.01).从而初步说明中医认为久病多虚、虚证病深及脾虚可导致中气下陷、运化失常、百病丛生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病理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调脂胶囊治疗脂质代谢紊乱属脾气或瘘痰浊,血瘀证患者120例,其中试验组86例,对照组34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脂胶囊能较好地改善脾气虚兼痰浊或兼血瘀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7.78%和90.24%。疗效优于非诺贝特对照组的75^主66.67%。单项血脂指标观测,调脂胶囊降低TC、TG和升高HDL-C作用与对照组相似,P〉0.05,差异无显著性,但降TG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调脂胶囊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肺气虚和脾气虚患者呼吸功能的差别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气虚和脾气虚患者呼吸功能的差别。[方法]将42例COPD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肺气虚型和脾气虚型两组,分别检测肺通气功能(FVC、FEV1、FEV1/FVC、MVV)、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和口腔阻断压(p0.1),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COP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通气功能(FVC、FEV1、FEV1/FVC、MVV)明显下降(P<0.01),其中脾气虚组比肺气虚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COPD肺气虚组MIP下降(P<0.05),而MEP无明显变化(P>0.05);脾气虚组MIP、MEP均下降(P<0.05);COPD患者无论肺气虚组,还是脾气虚组,其p0.1均升高(P<0.05)。[结论]COPD脾气虚患者与肺气虚患者比较,肺通气功能下降更为明显,更易发生呼吸肌疲劳,但是两者的呼吸驱动均增强,表明无论是在通气功能、还是在呼吸肌疲劳方面,从肺气虚到脾气虚是病情逐渐加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使用不同浓度中药健脾益气合剂及VitE分别喂养老龄鼠,测定其血液、肝脏、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组老龄鼠血液、肝脏LPO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VitE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脑组织LPO含量各组比较,差异无意义(P>O.05),提示使用中药健脾益气合剂治疗以气虚为临床特征的AMD一病,可提高体内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保护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给大鼠灌胃大黄水提取液10天,造成类“脾虚”模型进行胃粘膜损伤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消炎痛、应激因素引起的胃粘膜损伤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补中益气汤治疗7天,其胃粘膜损伤指数较非治疗组明显下降,提示“脾虚”大鼠胃粘膜易损伤性增高,补中益气汤对其有复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收集了128例病人(包括脾虚和非脾虚)的临床资料,通过计数资料的判别分析,从四诊的角度研究脾虚证的计量诊断,建立了“脾虚证诊断计分表”。经初步检验,该表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0.6%。作者认为,计量诊断是中医“证”诊断标准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