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命门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门理论自明代完善成说以来,作为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但历代医家对此争议较大,现代中医学术界又提出"命门系统"之说.本文仅就命门学说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肾轴”为命门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门作为人体生命的门户,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但历代关于此问题的认识又多有不同,争议颇多.争论的焦点只是在于命门部位的确定上,而在其功能方面的认识上则几乎是一致的.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并结合中医的现代研究成果,提出"脑-肾轴"为命门说,认为命门是一个与大脑及肾密切相关的功能器官,而非实质脏器.  相似文献   

3.
顼祺 《山西中医》1993,9(4):2-3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篇》曰:“命门者,目也。”其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观点。由于《内经》对命门的论述甚为简略,历代医家对此均有探讨,尤以明代医家的研究日趋深化。赵献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别开蹊径,对《内经》的命门学说作了深入研究,倡立了“肾间命门说”。本文就其研究的主要成就论述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25-2326
命门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用命门学说指导中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文章基于命门学说,结合历代医家的观点,认为应该对中风"内虚邪中"的病机进行重新认识,"内虚"指"命门火衰,原气虚损""邪中"指"风邪入中",此处主要指的是"外风"。并在此思路下简述续命汤治疗中风的机理,为提高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命门一词源于《内经》,在《难经》时期形成学说,两千年,关于命门学说一直争论不休,大体上存在着"有形与无形"之说和"右肾与两肾之间"之争。现代医家也对命门实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深刻的探讨,还有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命门学说,亦有创新和发挥之处。总之,对命门学说进行的深入研究为命门学说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祖国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有关命门的研究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的见解,如<黄帝内经>的"命门者目也",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等.众多医家从功能、位置等不同的侧重点论述了命门在机体中的重要性,将这个重要性与延髓的特殊功能相比较,认为延髓很有可能是中医命门之所在.本文就延髓为命门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小心与命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小心一词的出处,历代医家对小心与命门关系的解释以及小心与命门在解剖定位,功能表态,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小心即窦房结,窦房结即人体之命门。  相似文献   

8.
自《黄帝内经》首论命门以来,历代医家对命门有许多不同的阐述,以探讨“命门”形象和功能作用为众。中国传统思想理论的建构受“象”思维影响,以“象”探讨命门,阐发命门之“形”。构建以“肾-命门”为核心的传统医学内涵。融汇各家学说,从“枢”的角度分析命门的中心特点,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为现代医学表现的命门形象,用中医整体观看待NEI网络,发掘命门类药物对NEI网络的调节作用,探索出以NEI网络为基础发挥命门对肾病综合征、心功能不全、骨质疏松综合征等疾病乃至全身微环境整体调控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命门之说,追溯其源,最早见于《内经》。中医学中的命门是有多种内涵的,其大体有三种。一指眼睛,如《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日也”,二指穴位名称。三指内脏命门。作为内在脏器提出者始于《难经》。其后人们将其赋予“生命之门”,是先天之气蕴藏之处,人体生化之源,生命之根本,于是命门即成为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命门既然为内脏,必然有一定的形态部位,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少争鸣,归纳之有三种:其一,左肾右命门说,如《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此以后《脉经》、《济生方》、《三因方》等的作者均宗此说。其二,两肾总号命门说,《类经》云“两肾皆属命门”。《医学正传》说:“两肾总第为命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小心一词的出处,历代医家对小心与命门关系的解释以及小心与命门在解剖定位、功能形态、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小心即窦房结,窦房结即人体之命门.  相似文献   

11.
自命门学说诞生以来,有关命门的部位、功能及形态有无等问题一直是中医学界争论的焦点。根据历代医家对于命门内涵的不同见解,文章从“命”“门”的文字本义出发,通过追溯命门概念的理论源流及文化背景,解读出命门为生命中枢的含义,并总结归纳出“精气神-命门”的基本观点,形成了以命门为阳气之根、阴精之处、神明之显为核心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本质内涵。并据此入手,分析阐释历代命门学说不同观点的形成原因与理论意义,以期充实与提高其理论和临床价值,使临床应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2.
自《难经》赋予命门新的含义以来,命门成为历来争议的焦点。有的医家提出肾间动气为人之命门,有的学者提出命门为先天之本。历代对命门的争论,如走马灯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理清命门与肾间动气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命门在《难经》里所代表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浅谈肾与命门一体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与命门 ,其部位与生理功能为历代医家争论之悬案 ,有“左肾右命”之说 ,亦有…肾间命门”之说 ,亦有“肾间动气命门”及“两肾俱称命门”说。本人结合前贤及临床观察 ,从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临床治疗三方面论述肾与命门合为一体 ,二者为问一脏器的同一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何首乌作为药物,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为传统的补益类药材。近年来,何首乌的肝毒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该文对历代本草著作中的何首乌药图进行了考证,并对影响何首乌的品质及毒性因素进行了本草学考察。历代本草中收载的何首乌图基本上均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仅《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和《圖解本草》中的附图可能分别为蓼科植物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和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历代本草著作中何首乌图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相差甚远。唐代《何首乌传》中已经注意到何首乌块根中的异常维管束,该特征被历代本草所沿承,这也是推断其基原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证据之一。历代本草中对异常维管束性状的描述逐渐形成了"云锦花纹"这一术语,并认为"五瓣者良"。此外,古代医药学家已经注意到不同性状的何首乌存在毒性有无之别,即"体润而嫩大者佳""老硬多筋,服之塞血"。该文梳理了历代本草中何首乌种质及其"辨状论质"观,为开展何首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命门"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后又见于《难经》,但出现在二书中同一"命门"概念,其意义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内经》、《难经》中"命门"概念的探讨,从"命"、"门"之意义;《内经》中"命门"之根据;及《难经》之"命门"突出肾为先天之本三个方面,探讨《难经》是如何将《内经》"命门"概念从"目"这一特定部位转化到"左肾、右命门"的特定功能的概念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命门是生命关键、根本。狭义指睛明穴/命门穴/肾,广义指"命门学说"。传统学说有"右肾命门",始自《难经》,王叔和、李梃等力倡;"两肾命门"认为两肾相互作用阴阳相合,共同主宰生命活动;"肾间动气命门"认为非实体非器官是无形的,存在于两肾中间,非水非火,是元气生发原始动力,生生不息永无休止,即"肾间动气",有一定特殊与创新。现代研究各宗一是。受精卵是生命的肇始、是分化衍变生命结构与功能基础,符合命门内涵,命门可能是受精卵。深入研究命门与受精卵的关系,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林家坤教授运用命门学说辨证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经验用药,提出命门虚衰是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病机,温补命门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治法,阐明了命门学说是比肾阴肾阳理论更高深一层的理论,同时也为临床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明代命门学说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其中以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三家的理论最为完善、成熟,代表了命门研究的最高成就。孙一奎是命门三大家中最早的一位,首先着手于命门理论的总结与提炼工作,创立"命门动气"学说,极富新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赵献可对命门的论述可以总结为"君主命门"说,他认为命门位处两肾中间,彻底与肾脏脱离,而成为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其功能位于五脏六府之上,为"主宰先天之体",有"流行后天之用"。张景岳提出"水火命门"学说,大量运用太极阴阳理论阐述命门,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统括阴阳、五行和精气。而命门兼具水火,化生先天无形真阴、真阳,在人身中处于核心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9.
肾主命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门位于肾中。命门的物质基础是肾精所化生的元气。命门的功能是对肾的某些功能的概括。命门的病变也从肾论治。所以说,命门是肾的组成部分。命门的命名无非是为了强调肾为五脏之根本,肾精是生命之元,及其对人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神农本草经》曰~([1]):"桑上寄生",指出桑寄生的寄主植物为桑树,采其带叶的茎枝入药使用。在历代本草桑寄生寄主植物考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从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及毒性等方面证明桑寄生的寄主为桑树。现今临床使用和科研上采用的桑寄生基本上都不是桑树上的寄生,这与历代本草记载和论述不相符,有悖经典。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其他寄主的桑寄生药效不明确、含毒性,故应遵循本草,正本清源,确保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