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近年来结膜微创术摘除眶深部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探讨其疗效。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4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CT表现,麻醉,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效果。结果:42例行结膜微创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收到了良好效果。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6例,都有效地摘除了肿瘤,保护了视功能。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深部肌锥内肿瘤,在CT提示下采用结膜微创术可以有效地摘除肿瘤,术后效果较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只有极少数病例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术。  相似文献   

2.
眶内血管瘤为眼眶肿瘤中最多见的良性肿瘤 ,常位于肌锥内 ,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 ,约占眶内血管瘤的80 % [1]。本文总结我科近5年来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眶内海绵状血管瘤8例 ,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1.1一般情况8例中男性5例 ,女性3例 ;年龄20~66岁 ,平均36岁。病程2周~10年 ,平均3.3年。左眼5例 ,右眼3例 ,均为单眼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有突眼、进行性视力下降或失明、眼胀、眶区疼痛、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等。1.2影像学检查4例行B超检查 ,均显示眶内边界较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内部回声光点多而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眶肿物的CT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眼眶肿物60例,均行轴位CT扫描,其中26例同时作了增强扫描,另有10例加作了冠状位扫描。结果:60例眶内肿物中,眼球肿物18例,肌锥内肿物24例,眶内肌锥外肿物18例,本组60例病变CT检出60例(10096),术前定性(区分良恶性,部分作出病理性质诊断)准确48例(80%)。结论:CT对大部分眼眶肿物均可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人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分类、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51例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人眼眶肿瘤患者。结果老年人眼眶肿瘤以眼球突出为主,可伴有眼斜、视力下降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肿瘤位置及大小,并决定手术方式。其治疗手术摘除包括前路开眶97例、外侧开眶39例、内外侧联合开眶10例、眶内容剜除5例。术后病理结果确定肿瘤性质,其中良性肿瘤103例(68.21%),前3位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泪腺多形性腺瘤、炎性假瘤及慢性炎症;恶性肿瘤48例(31.79%),前3位依次为恶性淋巴瘤、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癌。结论老年人眼突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排除眶内占位。治疗首选开眶手术,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患者可耐受程度选择手术方式。恶性淋巴瘤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眼眶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455-457
目的:总结2014年1月~2018年12月皖南地区眼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弋矶山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85例眼眶肿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做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共收治住院85例眼眶肿瘤患者,男女患者比例约1∶1(42∶43);41~6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共33例(38.82%);肿瘤发病时间以超过3年者最多见,共26例(30.59%)。肿瘤良∶恶性对比=65例∶20例(76.47%∶23.53%),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囊肿最多(各15例,23.07%),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最多见(13例,65%)。肿瘤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其中前路开眶56例、外路开眶24例、内外联合开眶3例、眶内容剜除2例。结论:皖南地区眼眶肿瘤发病率、年龄、性别、病理类别具有特征性,治疗首选开眶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2种不同入路手术摘除肌锥内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09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6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根据术式分为A、B 2组。A组为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共33例,B组为内外侧联合开眶术共35例,评估2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操作空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完整摘、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 A组平均住院天数为(5.03±1.63)d,B组为(8.34±2.13) d,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6, P=0.000)。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5.62±5.43)min, B组为(109.21±13.72) 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28,P=0.000)。手术操作空间用注水法测量,用所注水的体积表示,A组平均为(5.22±0.21) mL,B组平均为(16.501±1.22) m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62,P=0.000)。术中出血量:A组平均为(17.22±1.65)mL,B组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经手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手术人路、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经手术摘除.行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121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119例,肿瘤大部摘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62例,视力稳定55例,视力丧失和减退4例(2例因大出血致视力丧失、2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行经皮肤入路前路开眶术25例,均完整摘除肿瘤,术后患者视力改善14例,视力稳定11例.行外侧开眶术37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34例,肿瘤部分摘除3例;术后视力改善21例,视力稳定13例,视力丧失和减退3例(1例因术中损伤视神经致视力丧失、1例因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致视力骤降、1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行内外侧联合开眶术5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3例,肿瘤大部摘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1例,视力稳定3例,视力减退1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内侧开眶术1例,完整摘除肿瘤,术后视力稳定.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成功地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8.
彭金亮 《中外医疗》2010,29(30):96-96
目的探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永磁开放式MRI系统进行扫描。结果病变位于肌锥内者25例,占71.43%;7例位于肌锥内外,占20.00%;3例完全位于肌锥外,占8.57%。31例患者肿块呈圆形、类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4例肿块呈团片状。有25例患者呈均匀强化,占71.43%;10例患者呈不均匀强化,占28.57%。30例患者肿块均与视神经、眼球、眼外肌分界清晰,后者受推移,占85.71%;有4例向后蔓延接近视神经孔,占12.90%;1例眶外侧壁受压,眶窝扩大,但无明显骨质破坏,占2.86%。结论将MRI应用于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时可准确定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眼眶血管瘤是常见的眼眶原发性肿瘤。现将我院近10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诊治的18例血管瘤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文18例中,男性9例,女性9例。初诊年龄最小21岁,最大64岁,平均41.7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23年,平均6.4年。初诊时第一位主诉:一侧眼球突出11例;眶区胀痛3例;眶区肿物2例;眼位偏斜及视力下降各1例。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10.
姜纯  陈华  李虹霓  黄梓才  周忠夏 《广东医学》2005,26(9):1261-1262
目的观察改良外侧开眶术治疗眶肌锥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的8例肌锥内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外侧开眶“T”形皮肤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术后眼球全部复位,眼球运动正常,视力无明显损害。结论改良外侧开眶术有不破坏外眦角结构,不切断外眦韧带,不损伤结膜,暴露好,复位缝合方便的优点,可提高肌锥内肿瘤摘除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30岁,左眼摔伤后15天,眼球内陷,眼球向外移位,复视入院治疗。视力,右眼:0.8,左眼:0.8,左眼睑裂稍变小,眼睑无浮肿,左眼球向外移位,眼球向内活动受限,眼球突出度10mm,内直肌被动牵拉试验阳性。CT示:左眼眶内壁骨折,内直肌粘连,眶内容物部分嵌塞于筛窦内。术前静点菌必治3.0,邦停1.2,2天。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术前半小时肌注杜冷丁50mg。先行左眼结膜切口,前路开眶,分离至眶下缘后,切开眶下缘骨膜,在眶壁与骨膜间的潜在腔隙内分离,找到骨折部位后,将嵌顿的眶内容仔细剥离,并尽可能的还纳回眶内。  相似文献   

12.
兰总院自1989~1996年共收治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脂瘤,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17例,男5例,女12例;年龄34~58岁;主要症状:腰背部胀痛11例;上腹部疼痛不适3例,腹部包块1例,高血压1例,无症状1例;位于左侧肾上腺区者10例,右侧者7例;病程最短18个月,最长6年,平均3~4年。17例均经腹直肌旁切口经腹腔摘除肿瘤。瘤体最大为SX10X8cm‘,最/J’3X5X5.scm‘,大于scm者11例,3~scm者6例;肿瘤呈棕褐色或桔黄16例,包膜光整与周围组织易于分离;l例瘤体内出血,呈囊性变,切面呈黑褐色,镜下见大量脂肪组织或骨髓…  相似文献   

13.
眼眶炎性假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眶炎性假瘤是原因不明的眶内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 ,可累及眼眶的任何结构 ,包括眼球、眼外肌、视神经及脂肪等 ,导致病变组织慢性增殖性炎症而形成肿块样改变。 CT检查是眼眶炎性假瘤诊断的一项重要辅助手段。我院 1 987年 3月至 2 0 0 1年 6月共治疗眼眶内炎性假瘤 1 7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而确诊。本文就其 CT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进行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7例 ,男 1 1例 ,女 6例 ,年龄 1 5~ 5 7岁 ,平均 35 .2岁。病程 1 0 d至 3个月 ,平均 2 7.3d。主要临床表现为眼部疼痛和眼球突出、视力障碍等 ,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窦源性眼眶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0例侵犯眶内的鼻窦肿瘤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手术入路。结果:50例均有不同程度突眼,复视20例,视力下降10例,上睑下垂3例。球结膜水肿10例,鼻部症状12例。CT检查表现骨质缺损,软组织块影;MR I检查:鼻窦、眼眶肿块信号连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口腔进路35例,内眦开眶5例,眉弓开眶5例,经口腔加内侧联合开眶5例,49例眼球复位,1例眶内容物剜出。结论:CT、MR I检查,局部穿刺对定位定性诊断均有助,良性肿瘤首选经口腔,内眦眉弓进路。恶性肿瘤联合进路。可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MRI)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术后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8例,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特点。结果海绵状血管瘤MRI定位准确,13例(73。22%)位于肌锥内,其中4例深达眶尖,3例位于肌锥内外,2例完全位于肌锥外。边界清晰,MRI动态增强表现为局部点状和小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步向全肿瘤扩展。结论MRI可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很好的定位及定性,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6.
眼眶肿瘤是眼科常见病,其患病率占眼眶病的第二位^[1]。对位于眼球后的肿瘤既往常采用侧壁开眶的方法摘除肿瘤,但侧壁开眶对病人损伤大,术后恢复较慢。近年来,我们采用前路开眶的方法对26例肿瘤位于球后及球周的患者行肿瘤摘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眼眶爆裂骨折的CT诊断(附226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性复习眼眶爆裂骨折的CT资料,探讨CT检查方法对眼眶爆裂骨折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26例患者行CT冠状位扫描和/或横断扫描,分析其CT表现的直接和间接征象。结果:本组226例病例,其中单纯内壁骨折105例(占46.46%),单纯下壁骨折13例(占5.75%),双壁(内、下壁)骨折23例(占10.18%),眼眶复合型骨折85例(占37.61%)。眼眶爆裂骨折CT表现的直接征象为眶壁骨质断裂移位、粉碎和曲度异常。眼眶爆裂骨折CT表现的间接征象中眼外肌改变及眶内肌锥外积气在骨折中发生率较高。结论:冠状CT扫描是眼眶爆裂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眼眶爆裂骨折的间接征象尤其是眼外肌改变及眶内肌锥外积气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成年时期最多见的眶内原发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占眼眶肿瘤的14.5%~21.3%[1].按解剖部位,分为肌锥外及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二类.临床上常常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选取合适的手术进路,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最常用的手术进路是结膜入路.常规结膜入路往往切开穹窿结膜,但对于瘤体大于1.5 cm时则不适合[2],我们将该方式加以改良,治疗1例球后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结膜切口进路眼眶手术途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眼眶病患者共16例16眼肌锥外眼眶肿瘤病例,采用经穹窿结膜切口肿瘤摘除的手术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和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16例16眼均达到肿瘤完全效果。16例并发症中术后视力下降2眼,经治疗后,视力均有提高。复视为2眼,出院时已明显好转。上睑下垂5眼,3~6个月恢复。结论:经结膜切口进路眼眶手术途径是一种创伤远小于经皮肤切口的手术进路,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外观影响小,通过此进路可以完成大部分眼眶内包括肌锥外的部分疾病手术操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讨论异常眼眶X线像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 进行诊断.结论 眶内软组织肿胀或肿瘤可使眶内密度增高.眼眶普遍性扩大示眶内有占位性病变存在.眼眶局限性扩大多为肌锥外肿块对局部眶壁压迫所致.视神经孔扩大为视神经管内压力长期增高引起.眶骨破坏可见于肿瘤和炎症.眶骨增生或硬化期可见于慢性炎症及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