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苏光  魏丽惠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6(4):256-258,306,i00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用于中期引产对胎儿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和微核(MN)率的影响。评估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母亲及胎儿染色体稳定性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中期引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1~4组分别口服米非司酮0、150、200、300mg加水囊引产,于产后取脐血进行SCE交换试验和细胞分裂阻滞法MN试验。结果各组胎儿脐血SCE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显著性。各组胎儿脐血MN率经KruskalwallisH非参数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孕妇应用150、200、300mg剂量米非司酮引产,不会引起其子代SCE和MN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8—26周自愿要求终止妊娠而无禁忌症的健康妇女10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常规行羊膜腔内穿刺术,于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mg,同时顿服米非司酮100mg;B组为对照组50例,单纯用依沙吖啶100mg羊膜腔内注射。结果:米非司酮对宫颈的质地、颈管长度和宫口位置有明显的作用,对宫颈有软化和扩张的作用;米非司酮组平均引产时间(注药至宫缩时间)为(36.10±9.50)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米非司酮组完全流产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米非司酮组在引产后1h内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作为中期妊娠引产用药,能明显提高引产的有效性,减少引产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孕周引产对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的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实施引产的100例GDM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引产时机分为三组,A组29例(孕周37~38周),B组37例(孕周39~40周),C组34例(孕周40周以上)。比较各组血糖水平、引产方式、母体结局、引产后新生儿结局及新生儿体重。结果三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1 h、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孕产妇羊水过多、产后出血、产时损伤及产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胎膜早破发生率低于A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引产后新生儿结局中巨大儿、RDS发生率及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窒息发生率低于A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死亡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周39~40周的引产可明显改善引产后孕妇结局,减少引产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2(IGF-1、I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非糖尿病孕妇巨大儿发生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初产妇,孕期纵向观察,抽取妊娠中期(26~28周)和妊娠足月(38~41周)的母血及孕妇分娩时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g30例(巨大儿组)、2500~3500g30例(正常组)的脐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GF-1、IGF-2、IGFBP-3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两组孕妇妊娠足月IGF-1水平均高于妊娠中期,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01、P〈0.001),但妊娠中期和足月时,巨大儿组与正常组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脐血IGF-1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1);②孕妇血清IGF-2水平巨大儿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孕妇妊娠中期、妊娠足月血清IG-FBP-3水平巨大儿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P〈0.01);④母血IGFBP-3水平、脐血IGF-1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正相关。结论 IGF-1参与了胎儿生长发育的调节;胎儿自身循环中的IGF-1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非糖尿病孕妇血清IGFBP-3水平与巨大儿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指征在胎儿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妊娠结局的指导意义.方法:对439例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在超声引导下经腹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检查染色体核型,比较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析各组染色体异常类型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①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15例,总的异常检出率3.42%.夫妇平衡易位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为66.67%,与高龄组、唐氏高危组、不良孕产史(夫妇染色体检查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龄组、唐氏高危组、不良孕产史组和超声检查异常组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22%、2.28%、1.54%、16.67%、,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5例染色体异常中.高龄组占40.00%,唐氏高危组占33.33%.染色体数目异常6例,5例行孕中期引产;结构异常7例,1例行孕中期引产,1例流产;嵌合体2例均行孕中期引产;余6例足月分娩.结论: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不仅能及时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为孕妇是否继续妊娠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有利于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凡诺与米非司酮联合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效果。方法:将156例要求中期妊娠引产的健康妇女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86例口服米非司酮50mg,12小时一次,总量150mg,首服后经腹腔向羊膜腔内注入利凡诺100mg。结果:用药一次引产有效率研究组达100%,对照组为9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研究组平均胎儿娩出时间、平均胎盘勉出时间及总引产产程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副反应不明显。结论:利凡诺与米非司酮联合引产,可减少药物用量,降低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使引产时间缩短,流产痛减轻,提高引产的有效率,减少胎盘胎膜残留,降低引产后出血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孕妇孕中期引产的适宜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孕中期(孕15~28周)因医疗指征引产的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孕妇34例为观察组,同期引产的非瘢痕子宫孕妇122例为对照组。引产的方法为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联合口服米非司酮,若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48小时后未发动宫缩,定为引产失败,再于阴道后穹隆追加米索前列醇药物引产。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引产情况相关指标及产后并发症等。结果:1两组孕妇引产的成功率、宫缩发动时间以及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产后出血量(大于300 ml者)的比例及胎盘粘连率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均有在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48小时后未发动宫缩的病例,观察组5例,对照组16例,在阴道后穹隆追加米索前列醇药物引产后均获得成功。3两组均未发生子宫破裂以及严重产时、产后并发症,观察组4例,对照组10例出现产前或产时发热。结论:依沙吖啶联合米非司酮是孕中期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引产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若引产失败加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也未增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可在孕中期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引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低危孕产妇分娩结局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9月至2007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分娩的3751例孕37-41周^+6的低危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分娩的干预方式不同分为3组:择期引产组(包括药物及手术引产)501例、择期剖宫产组1634例和自然临产组1616例,分别对3组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及住院费用以及分娩结局(产后出血、产褥病率、尿潴留、输血情况、切口愈合情况、产时副损伤)、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自然临产组孕产妇住院天数(4.8d)与择期引产组(6.3d)及择期剖宫产组(6.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择期剖宫产组孕产妇住院费用(3472元)明显高于择期引产组(3201元)及自然临产组(2293元),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择期引产组中的剖宫产患者住院费用明显高于择期剖宫产组及自然临产组中的剖宫产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产时及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孕产妇产时及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是择期引产组为12.4%、择期剖宫产组为0.9%,自然临产组为6.8%。(3)产后出血(≥500ml)发生率: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分别为3.0%(15/501)、0.6%(9/1634)和1.2%(19/1616),3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尿潴留发生率: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分别为4.6%(23/501)、0和3.3%(54/1616),择期剖宫产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择期引产组与自然临产组(P〈0.01),择期引产组与自然临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有无分娩中或产后输血: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率孕产妇有输血者分别为2.0%(10/501)、0.1%(1/1634)和0.4%(6/1616),3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产时副损伤: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产时副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6%(3/501)、0和0.4%(7/1616),3组分别比较,择期剖宫产组低于其他两组(P〈0.01),择期引产组与自然临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切口延期愈合: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分别为0.8%(4/501)、0和0.2%(4/1616),3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产褥病率:3组间相互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9)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择期引产组、择期剖宫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分别为1.2%(6/501)、0.1%(1/1634)和1.0%(17/1616),择期剖宫产组与其他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择期引产组与自然临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择期引产会增加孕产妇产后出血、分娩中或产后输血的机会,且没有降低产妇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择期剖宫产是相对安全的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分娩并发症的发生没有不良影响,但会明显增加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9.
米非司酮对人胎儿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胎儿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中期妊娠引产的病例分为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例,胎龄为18~21孕周。米非司酮组在引产前6小时服用米非司酮150mg,然后行水囊引产术;对照组则只行水囊引产术。胎儿娩出后,取心肌组织进行样品制备以供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组引产的胎和心肌组织可见下列形态改变:①心肌细胞水肿,线粒体明显肿胀。②胞质内糖原颗粒缺如。③部  相似文献   

10.
延期妊娠引产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产对延期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延期妊娠孕妇437例,其中引产组276例,自然临产组16l例.结果:①引产组的剖宫产率、平均住院日明显高于自然临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引产组和自然临产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产褥病率、产时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羊水Ⅲ度粪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延期妊娠孕妇是否进行引产,需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适合孕妇的期待或引产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54例足月妊娠无骨盆异常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占同期分娩总数的11.76%,无骨盆异常,其难产率为46.47%,剖宫产率为33.7%,新生儿窒息率10.79%,新生儿肺炎发生率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处理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19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 <2 8周者 4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 ,1例孕 2 6周及 7例 2 8~ 34周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继续保胎到存活儿分娩 ,平均延长 6周 ,5例 >34周者确诊后随即行剖宫产 ,此 13例新生儿均存活。另 2例足月但未及时处理 ,活胎死亡。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2例、帆状胎盘 3例 ,胎儿畸形 2例 ,原因不明 12例。妊娠并发症比例较高占 6 3.16 %。结论 :孕周 <2 8周者一般作终止妊娠处理 ;妊娠 2 8~ 34周存活的胎儿继续妊娠到孕 34周预后良好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应及时终止妊娠抢救存活儿  相似文献   

14.
胎膜早破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829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病例162例,胎膜未破病例68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病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母亲产褥病率两组间无差异.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及早产与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关系密切.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Qian J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67-66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和病量资料。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和流液。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棘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混合性卵巢上皮性癌6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为Ⅰ1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77.7%。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6.
Lu Y  Lu P  Jin CL  Lin CK  Wu YY  Sun K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3):169-172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及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分布与表型的关系,并用于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采用多重PCR法检测124例来自东北地区的DMD(106例)及BMD(18例)男性患者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情况,并对30例高危胎儿行产前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测。结果124例患者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出率为49%(61/124),其中41例(41/61,67%)缺失分布于外显子45—53,13例(13/61,21%)缺失分布于外显子8—19,5例(5/61,8%)在上述两个外显子缺失区内均有缺失,2例(2/61,3%)缺失分布于外显子34和43;缺失型患者中有9例发生整码缺失(为BMD患者),49例发生移码突变(为DMD患者)。30例高危胎儿中,17例为男性胎儿,其中10例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型,缺失位点与先证者相同;13例为女性胎儿,无一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结论DMD及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两个区域,外显子8附近区域可能是东北地区该基因缺失高发区;缺失类型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当基因发生整码缺失时,临床表型为BMD,而发生移码突变时,临床表型为DMD。  相似文献   

17.
18.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儿淋巴细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胎儿淋巴细胞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20例ICP患者(ICP组)及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外周血已灭活的淋巴细胞、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情况。结果(1)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已灭活的淋巴细胞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2.75±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45±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7±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22±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6±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淋巴细胞可能是ICP发病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母-胎间免疫失衡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宫颈评分监测氯菧酚胺诱发排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33例无排卵患者应用氯菧酚胺治疗76周期中宫项评分(CS)与BBT、卵泡发育及激素参数的关系。19个周期无排卵反应,CS波动,但宫项粘液透明性状不变。57个周期有排卵反应,其中32周期停药后CS渐进增高,最高宫颈评分MCS≥8,卵泡发育好,LH峰后24h内排卵;22周期MCS<8,LH峰后卵泡不消失,形成LUF,激素测定提示停药后睾酮水平明显升高;另三个周期资料不全。结果提示停药后未见药物在宫颈水平的抗雌素效应;睾酮升高可能干扰CS并导致LUF。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1个新的卵巢恶性肿瘤抗原--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相关的具有环状结构域的蛋白(BARD1)剪切变异体(OV-142)的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RT-PCR技术克隆OV-14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构建OV-142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纯化OV-142重组融合蛋白;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4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OV-142的IgG、IgM型自身抗体的相对含量,并分析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了OV-142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了OV-142重组融合蛋白.当联合分析OV-142 IgG型自身抗体与CA125时,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敏感性为71.4%,高于单独分析IgG(41.3%)或CA125(61.1%);特异性为89.1%,高于单独分析IgG(84.2%)或CA125(88.0%);准确性为81.9%,高于单独分析IgG(66.8%)或CA125(77.1%).结论 OV-142是BARD1的1个剪切变异体,其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OV-142抗原的IgG型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有可能成为CA125的1个重要的补充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