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中炎性反应机制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cardio pulmonary bypass,CPB)的许多因素可以引起机体复杂的炎性反应。这些反应包括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激活、粘附分子的表达、补体激活的级联反应,并产生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如氧自由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内皮素等。近年来,关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在急性肺损伤中作用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的体外循环中炎性反应机制及治疗措施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炎性反应的普遍激活在任何一种手术方式中都能观察到,它是机体对外科创伤的普遍反应。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激活炎性反应。围术期应激反应增加表明心脏和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其临床后果被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为了解这种复杂的炎性反应作用,以及发现减轻器官功能障碍后果的策略。现就目前关于炎性反应各种介质、手术应激的作用、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限制和克服这种反应的策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中全身炎性反应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对全身各主要器官都有显著的危害。减轻全身炎性反应成了当前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多种抗炎方法应用到临床,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总结了最近几年有关抗炎的各项措施,其中包括:生物相容性材料的应用,心内直视手术血液管理方法的改进,使用减轻炎性反应的药物等。这些方法的联合应用可能更有利于将全身炎性反应减少到最小程度。1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涂层材料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生物相容性涂层材料主要有三种:磷酸胆碱涂层材料(仿生物膜)、肝素涂层材料和其它涂层材料,如X涂层(PMEA,Ter…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原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常田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11):1037-1040
近年来,降钙素原(PCT)被用作全身性炎症反应并发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工具。研究认为,体外循环(CPB)下心脏手术中的PCT可以反映早期炎症反应。测定PCT有助于临床鉴别高危患者并使其获得针对性治疗和监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氨茶碱对体外循环(CPB)所致炎性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氨茶碱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氨茶碱组于麻醉诱导后缓慢静脉注射氨茶碱(5mg/kg,5m in),随后按0.5mg/(kg.h)剂量经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直到CPB结束。对照组:用等容量平衡液静脉注射。于CPB前、CPB结束后1 h、8 h、24 h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的血浆浓度。结果CPB结束后1 h、8 h、24 h,对照组TNF-α明显高于CPB前及相同时点氨茶碱组的浓度(P<0.05);CPB结束后1 h、8 h,对照组IL-8明显高于CPB前及相同时点氨茶碱组的浓度(P<0.05);CPB结束后1 h,两组IL-10均增加,但氨茶碱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茶碱可抑制CPB所致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早期应用乌司他丁(UTI)对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作用,及对患者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体外循环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24例.根据是否在术后早期应用UTI随机均衡地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回顾性观察患者全身炎性反应情况、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和早期恢复情况。结果 处理组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IL-6和IL-8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组患者术后心输出量指数(cardiacindex,CI)、每搏量指数(strokeindex,SI)、氧合指数(oxygenindex,OI)均高于对照组;处理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无差异。结论 体外循环术后早期使用乌司他丁可以有效地缓解术后全身炎性反应,对脏器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且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肖志凌  胡振快 《医学文选》2005,24(3):418-420
体外循环(CPB)可以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近年来,粘附分子(AMs)在SIRS中的作用的研究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是心血管外科手术主要的辅助手段,从1953年John Gibbon成功完成第1例ECC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随着其理论和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心血管外科手术缘于ECC非生理性灌注干扰的危险性大为降低,从而推动了心脏外科的飞速发展。近年来,ECC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受到普遍关注。ECC导致机体炎性反应的程度与术后并发症有着密切关系,严重者将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造成死亡。为此,学者们对围ECC期机体炎性反应的机理,以及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本过程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随着本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极具意义的新进展相继报道。本文主要对ECC期间可能影响全身炎性反应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中的抗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大部分心脏外科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技术支持下完成。因体外循环转流导致机体炎性反应的程度和术后并发症有着密切关系,严重者将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造成死亡。为此,学者们对围体外循环期机体炎性反应的机理,以及发生的病理生理基本过程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试图找出体外循环中抗炎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1 资料和方法 32 例双瓣膜替换术患者,年龄 40~65 岁,ASA 分级 Ⅱ~Ⅲ级,随机分为三组:①对照组:不用抑肽酶(n=6);②小剂量组:体外循环(CPB)前静滴抑肽酶 100 万 KIU,预充液加入 100 万 KIU,术中持续静滴 25 万 KIU/h,直至关胸结束(n=13)。③大剂量组:CPB 前静滴抑肽酶 200 万 KIU,预充液中加入 200 万 KIU,术中持续静滴 50 万 KIU/h,直至关胸结束(n=13)。应用统一术式、麻醉和体外循环方法。分别于CPB前、CPB 结束、停 CPB 后 2 h取桡动脉血,以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 CD11b 的平均荧光强度(MF…  相似文献   

11.
潘俊华 《甘肃医药》2012,(8):581-58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CPB)中应用类固醇皮质激素炎以减少机体炎性反应综合症(SIRS)发生的比较和体会。方法:选择体外循心内直视手术病人192例,ASAⅠ-Ⅱ级,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术后跟踪1h、24h、48h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а和白介素-8水平动态变化。结果:经检测其值较转流前显著升高并达峰值(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中应用类固醇类药能激活补体,减少组织破坏,稳定血流动力学,是减少炎性反应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黏附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对体外循环(ECC)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和意义。方法30例行ECC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ECC结束时、ECC结束后4h、ECC结束后8h、术后第1天晨5个时点采集静脉血。用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PMN数量,流式细胞仪测定PMN表面黏附分子CD11b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水平。结果ECC前的PMN数量和其他时点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C前CD11b、TNF-α、IL-6、IL-8水平和ECC结束时、ECC结束后4h及ECC结束后8h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C导致PMN数量增多,CD11b表达增高,细胞因子TNF-α、IL-6、IL-8释放增多,从而加剧炎性反应扩散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CPB)可以引起机体复杂的炎性反应,近年来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euclear,PMN)的活性在参与这些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我们通过测定PMN粘附分子CDllb的表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h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CPB期间及其后的变化,观察到:(1)PMN粘附分子CDllb的活性表达在体外循环期间无明显变化,而在CPB后4小时明显升高;(2)IL-6及IL-8的血浆含量在CPB期间已开始升高,在CPB结束时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说明在CBP期间有细胞因子IL-6、IL-8的明显释放,而PMN粘附分子CDllb的活性表达却在CPB后4小时明显增强,这种IL-6、IL-8等细胞因子的释放水平高峰早于CDllb活性表达高峰的现象,说明这些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其趋化作用而促进了PMN的活化,进一步参与CPB后的早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乌司他丁对婴幼儿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乌司他汀(Ulinastatin)对婴幼儿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4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B组UTI 1万UI/kg,C组UTI 2万UI/kg。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开放主动脉后5min(T2),CPB结束后2h(T3),6h(T4),和24h(T5)各时点采集血样,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分别于术后2h和6h记录气道平均压,吸入氧浓度和动脉血气,计算肺泡氧合指数(OI)。结果 血浆IL-6的水平在体外循环中及术后各时点C组较A组明显降低(P<0.05),IL-10的浓度体外循环中及术后各时点C组较A组显著升高(P<0.05),TNF-α的浓度体外循环中C组低于A组(P<0.05),IL-8的水平3组各时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OIC组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UTI2万UI/kg可抑制IL-6的释放,对TNF-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IL-10的释放明显上调。UTI通过上调IL-10的抗炎作用和对炎性介质不同程度的抑制,可减轻体外循环后的炎性反应,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尽管糖皮质激素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期间的应用已有近40年的历史,但是其确切的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明了。关于糖皮质激素是否常规应用于ECC的心脏手术一直存在着争论,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实验,其研究结果常互相矛盾。关于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类型、最佳给药时机及给药途径,目前仍缺乏标准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初Kirllin[1]提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循环血液中多种细胞成分与非生物相容性的人工材料进行界面接触时可以激活人体内的补体活性颗粒样物质并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成分,由这诸多种因素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造成组织器官损害。近年来分子免疫研究证实[2],SIRS也是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在一系列炎性瀑布启动过程中,已知有多种免疫分子参与。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CPB诱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1.1 炎性瀑布的激活 1.1.1 炎性细胞因子的激活:CPB期间血液内细胞成分与人工材料的持续性接触,使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受内原性刺激产生旁分泌(paracrine)和自分泌(autocrine)出的小分子(小于80kD)糖蛋白即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mRNA分子不稳定,一旦合成即很快分泌出来,转录与激活作用十分短暂,而且呈自限过程。当刺激停止,合成也随即停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药对体外循环 (CPB)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45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 ,按麻醉维持不同随机分为 3组 :芬太尼组 (Fen组 )主要用芬太尼维持 ;异氟醚组 (Iso组 )以吸入体积分数为 1 0 %~ 1 5 %异氟醚为主 ;异丙酚组 (Pro组 )主要用异丙酚维持。分别于以下 5个时点采集动脉血 ,麻醉诱导后 (T1)、切皮前 (T2 )、升主动脉开放后(T3 )、CPB术后 2h(T4)、CPB术后 2 4h(T5 )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 6(IL - 6)。结果 Iso组切皮前 (T2 )TNF -α明显下降 ,从 0 94μg/L降至 0 3 8μg/L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T2~T4的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 <0 0 5 )。各组TNF -α、IL - 6在CPB中及术后均较切皮前 (T2 )升高 (P <0 0 5或P <0 0 1)。三组间各时间点IL - 6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PB过程中及术后血浆TNF -α、IL - 6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最高值在CPB术后 2h出现 ,于术后 2 4h降低 ,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异氟醚对TNF -α的释放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并不能改变CPB手术对TNF -α的影响 ;而异氟醚、芬太尼和异丙酚对IL - 6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小儿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小儿体外循环(CPB)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按入选标准筛选9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并随机分成六组:对照组(A组),小剂量乌司他丁组(B组),大剂量乌司他丁组(C组),小剂量抑肽酶组(D组),大剂量抑肽酶组(E组),小剂量乌司他丁 小剂量抑肽酶组(F组),每组15例.于CPB前(T1)、升主动脉开放后5 min(T2)、CPB结束后30 min(T3)、4 h(T4)、24 h(T5)五个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行白细胞(PMN)计数、IL-6、IL-8、IL-10、TNF-α浓度测定.术中定时监测ACT、HCT;同时记录主动脉阻断(ACC)时间、CPB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结果:PMN计数各组差别不大.B、C、E、F组与A组相比,IL-6、IL-8、TNF-α明显降低,IL-10明显增高(均P<0.05).与F组相比,A、B、D组IL-6,A、D组IL-8、TNF-α明显增高;A、B、C组IL-10明显降低(均P<0.05).C组与B组、E组与D组、C组与E组相比IL-6、IL-8、TNF-α显著降低;D组与E组、B组与D组、C组与E组相比IL-10显著降低(均P<0.05).F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单次使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都能减轻CPB所致的炎性反应,药效呈剂量依赖性;乌司他丁以抑制促炎因子IL-6、IL-8、TNF-α释放为著,抑肽酶以增加抑炎因子IL-10释放为著;同时使用小剂量乌司他丁加小剂量抑肽酶减轻炎性反应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小婴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手术围术期炎性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效果来评价聚-2-膦酰甲氧乙基腺嘌呤(poly-2-methoxyethylacrylate,PMEA)涂层管道的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20例在ECC下进行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PMEA涂层管道组(A组)和非涂层组(B组),每组1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相仿。所有患儿均在麻醉成功开胸前(T1)、ECC 30min(T2)、ECC结束鱼精蛋白中和后(T3)、术后4 h(T4)和术后24 h(T5)5个时间点采取动脉血,测定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1β、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术前、术后24 h常规测定肝肾功能、白、球蛋白及电泳、心肌肌钙蛋白I(cTnI)值,并进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24 h尿量、心包引流量、血制品用量、ICU滞留时间及术后肺功能比较。结果血小板计数(T3、T4)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各时间点白细胞计数、IL-10、TNF-α无明显差异。IL-6(T4、T5)、CRP(T5)、IL-1β(T5)、IL-8(T5)A组升高低于B组(P<0.05)。术后肝肾功能两组相仿;而cTnI A组升高低于B组(P<0.05)。术后机械通气气道峰压A组低于B组,术后肺功能好于B组。术后尿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相仿。A组心包引流量及血制品用量少于B组(P<0.05)。结论PMEA涂层体外循环管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减轻ECC诱发的全身炎性反应和保护血小板的作用,临床上体现出保护肺功能的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